摘要:本文对学校开展“学习型师生小家庭”的心理学基础进行了分析。我们认为,开展“学习型师生小家庭”是学生肯定、自主、参与、轻松、亲善的需要,我们要发挥学生的各种需要在学习中的积极作用,使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关键词:心理学分析 对策 前 言 平阳新纪元学校系温州实业界知名青年企业家陈伟志先生于1996年创办的中小学(九年)寄宿制学校。以“励志、崇德、博学、创新”为校训,以“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育人理念。在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已发展成为浙江省九年一贯穿制示范学校,浙江省绿色学校,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环境、人口与发展项目的实验学校,今年被列为全国小学生日常英语教学实验学校,还被评为全国先进民办学校。本学期,我们根据学校的特点:学生在学校里一个月回家一次(个别学生甚至一个学期才回家一次)。他们离开了家,缺少了父母亲爱的呵护,他们在心理上需要一个温馨的家,需要有像父母一样关心他们的家,这个家里的每个成员都需要老师在生活上关心,学习上指导,心理上辅导,行为上引导。因此,我校在陶行知先生 “同吃、同玩、同乐、同忧” 的教育思想指导下,把全校学生按兴趣、爱好、特长、个性差异等不同分配给每个科任教师组成“学习型师生小家庭”。我们的目标就是要构建人人参与,齐抓共管的新基础德育体系;构建全面、全方位、全天候关注学生,关爱学生的良好师德体系;构建培养学生多种才能和开发学生潜能的新的课堂教学模式;构建以情感、态度、价值观为主要内容的发展性评价体系;构建“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交往、学会共处”的校本课程。 所谓学习型师生小家庭,是我们根据学校的特殊性提供教师与学生有效的学习环境,在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间产生彼此鼓励相互学习的意愿,共同创造新知识,并尽可能的对学习有积极的态度和参与行动,增加个人的学习与彼此相互的分享学习,使自己在各个方面得到成长。学习活动不仅包括了个人的自我学习、反省与改变,更包括了师生共同进行的活动,诸如休闲活动、亲情教育过程、沟通、对话与分享等,使师生有机会尝试各种不同的实验与问题解决,让整个学校慢慢形成一个学习文化和学习环境,然后营造一种学习的气氛。当师生构成一种学习型家庭时,将能使全体师生进行一种既有知性,又有感性的丰富生命之旅。 一.构建“学习型师生小家庭”是学生的心理需要 通过“学习型师生小家庭”和学生直接交往,他们会告诉你许多苦恼。这些苦恼除有些属于思想问题,性格问题和习惯问题外,还有一些问题比较复杂。比如:学习中越是想弄懂的越是听不懂,越是想记牢的越是忘得快;生活上感到乏味,对什么都提不起兴趣;有时明知道眼下该干什么,可就是不想动手;课堂即使强迫自己集中注意,也是“眼在黑板,心在窗外”;知道自己成绩下降,可还是看到课本就腻烦,打瞌睡;懂得作业该怎么做,可做出来往往有错,还检查不出等等。用中小学生自己的话讲,是说“说不出来的难受”。这类苦恼,即有生理因素,显示了中小学生青春期来临的某些特征,又有心理因素,他们这是陷入了一种综合的心理疲劳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个体的多种心理功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失调和紊乱。上述的认知力下降,注意力分散,意志力减弱,手眼协调性降低,情绪异常,对一切事物都“兴味索然”,就是典型症状。究其原因,大概有以下几点:一是过度的学习压力。大多数中小学生长期处于单调繁杂的脑力劳动和体力老中之中。听课、作业、考试周而复始。每天要坐上十个小时,完成四五个小时的作业,不停地听读背书,其艰辛程度是多数成人所不及的。二是某些理论与现实的反差现象,社会的某些不良状况以及中小学生接触社会、认识社会的肤浅性,使他们感觉不出刻苦学习的重要,体会不到遵从教诲的崇高,产生了怀疑、厌倦甚至逆反心理。三是由于现代中小学生不良的心理品质,如依赖性强,耐挫力差,孤芳自赏、宽以待人,严以责人等等。 作为“师生小家庭”的首席成员或指导师,我们在了分析这些现象的成因之后,除了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外,还要研究如何满足中小学生心理上许多正当发展需要,以保持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 1.肯定的需要 善于肯定别人是一种美德,希望别人肯定自己是人之常情。中小学生的自我发展正好在摹仿和探索时期,其行为的价值要受到师长或同学们肯定方能体现。积极的肯定能使他们获得成功和满足,带来愉快和欣喜,鼓舞着新的行为,萌发新的期待。特别是那些中差生肯定得越及时,越具体越能引发内驱力。可是我们在工作中总是批评多于肯定,有意无意地忽视了中差生的点滴努力,细微进步,使他们常常处于失望、孤寂、自责之中。有位学生,学习基础较差,字迹写得很潦草,第一次作业老师表扬字写得好看,这使他非常高兴,后来做作业一次比一次认真。老师也时常肯定他,到期中他取得了二等优秀生的称号。他到现在还经常在抱怨以前的一位老师,而现在的成绩又上升了,可见对学生来说,获得肯定是多么重要。 2.自主的需要 别人的肯定与自我的形成是相辅相成的。随着自我意识的增强,“成人感”的出现,中小学生在潜意识中希望与父母、老师平等交往,自我的主张、观念、兴趣等能得到赞同,以实现存在的价值,如果我们无视这一点需要,动辄絮絮叨叨,管头管脚,以居高临下之势喝道:“谁听谁的”,这是最容易造成学生反感,最易引起消极、烦躁、逆反心理。优秀的老师和家长总是采用“商量”的方式体谅他们,信任他们,爱护他们,让他们在自主的实践中认识自我,完善自我。 3.参与的需要 生理的剧变和心理的发展,使中小学生从体格到意念都感到自己是强有力的新生的一代,活泼自信,跃跃欲试。可我们许多老师不给予他们机会,或者没有精心选择机会,过高、过低的要求不适合他们的参与能力。我们的家长对子女试图参与家庭、参与社会生活的尝试一概拒绝,惟恐耽误学业。事实上,不少中小学生从物质到知识到思想都是一台“消化”的机器,参与需要受到极大压抑,其结果有的将其深深锁闭,变得冷漠,挑剔;有的躲避家庭和学校,在不良行为中使参与欲获得满足。 4.轻松的需要 中小学生的心理虽在发展,毕竟很不成熟,其承受力源源不及成人。长期的紧张和焦虑必然使其心理功能失调。因此对学生学习生活时间的安排应张弛有度,减轻精神劳乏;教学内容的要求应灵活一些,从每个学生的实际水平出发;教育的态度应和蔼可亲一点,切忌突然袭击的考察,切忌“这一点很难,学不好就会怎样怎样”,让每个学生都相信自己能完成学业,在分步实施中让每个人都取得好成绩;此外,集体活动更丰富一些,环境布置要美观一些,这些都能促进轻松愉快心理的满足,使持久的学习成为可能。还有关键的一点,要消除学生的紧张、焦虑、首先是教师、家长要解除过高过严的期望值。 5.亲善的需要 人需要集体,在一个良好的集体中,个人克服困难的勇气与信心会成倍增长,同时,良好的集体行为也会对个人产生巨大的吸引力,可是这种需要的积极意义往往被我们忽视了,有些学生由于暂时的落后与自卑,而产生孤独感,疏远集体,情绪低沉。而我们常常赞赏“关起门来用功”,忽视人际关系的沟通、调整,有时,连师生之间、父母子女之间情感的维系也极度脆弱。而当一些学生同集体、家庭、师生亲善的需要得不到满足之后,他们便会轻而投向心态类似的青少年,向后者认同,使种种心理疾患极快地弥散开来。 二.应对对策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需要,这些需要都是中小学生正当的发展需要,如果我们教育手段,教育方法能从满足这些需要出发,如果我们的思想工作都能通过行为窥视到某一需要的匮乏,因势利导,那必然十分有助消除中小学生的心理疲劳,有益于他们的身心健康。教师树立“教育的核心概念是心灵”的理念,以心换心,真诚相待,不是父母胜似父母,需要耐心、细心、诚心、恒心,在心理辅导的同时,在对学生的培养上既培养学生的多种才能又开发学生的潜能,我们做到五个结合,使学生在“学习型师生小家庭”中能够真正实现自己的价值: 1、把学生多种才能培养和潜能开发与教学结合起来。在具体教学过程中要承认个体差异,尊重个体差异,让学业成绩优异的学生,尽可能培养多种才能;让学业成绩差的学生,尽可能开发他们的潜能,做到“小切口,小步子,拓视野,育兴趣”,让学生感悟学习是快乐的,体验成功的喜悦。也就是说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业。 2、把学生多种才能培养和潜能开发与非智力因素开发结合起来。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共处是21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而学会生存是基础。我们要让学生在校学会自理、自律、自强、自信、自治,就必须从情感、态度、价值评价出发,关注学生的生活、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心理、生理、身体等方面的情况,教师在同学生具体交往的过程中,要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 3、把学生多种才能培养和潜能开发与学生方式变革结合起来。要克服过去的被动应付,机械训练,死记硬背,简单重复的现状,要教育学生树立大胆质疑、不唯书、不唯上、不唯权威,成为独立的思考者,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头脑去判别,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能够成为独特个性的自我。把研究性学习作为学生潜能开发的有效途径之一,教师要带领学生服务社区,观察社会,思考社会现象,进行积极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 4、把学生多种才能培养和潜能开发与家庭教育结合起来。家庭教育是整个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为了防止学生在校进一步,在家退二步的现象,必须把家庭教育纳入我们工作的议事日程,利用丰富多彩的家校共建,以形成合力,共同作用于学生的身心。我们不仅要召开家长会,组建班级、学校家长委员会(家长学校),而且教师要定期家访。 5、把学生多种才能培养和潜能开发与活动开发结合起来。只有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才能引发学生的灵感,开起心灵的成功之路,也只有让学生自主、自由选择感兴趣的活动课程,才能发现、挖掘他们的闪光点,从而达到开发潜能的目的。教师要做到与学生同乐、同成长。 三.构建学习型师生小家庭活动初步成效 经过两个多月,我校构建学习型师生小家庭在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下,已经取得了初步的成效。全体师生员工形成了浓厚的学习氛围,具体表现在: 1、全体教师在教育观念上得到了较大的改变。刚开始构建“学习型师生小家庭”时,教师们怨声载道,认为此举其实是在变相加重教师的负担,也只不过是流于形式,认为实在没有必要开展这样的活动。但经过两个多月的实践,教师全身心地投入教育事业,终身为之奋斗,对学生充满了爱心。在日常教学中,我们的老师常常与学生保持着“四同”,即同学、同玩、同乐、同忧,这正是陶行知先生所倡导的。不仅在教学上,在与家长的联系上、在教育科研上,教师的观念都有很大的提高。本着问题来源于教学,标准来源于实践的思想,全校上下对“科研兴校,科研兴师”的思想已基本达成共识。教师开始有目的地开展研究,在研究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在校长的带动下,我们全体教师现在在学习《教学的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加]马克斯•范梅南著,李树英译)这一本书,并且隔周如开一次研讨会,期中开了一次学习体会、经验交流会。目前,我校教师学习蔚然成风,让读书成为了各自的习惯。 2、经过学校各级部门的宣传发动,我校构建了“学习型师生小家庭”,这改变了当前教育大课堂的形式,打破了教师只在课堂上授课的模式,各个小家庭在课堂之外,可以随时随地地进行各项活动;另一方面,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不同个性差异,有针对性地开展一些在生活上关心,学习上指导,心理上辅导,行为上引导。经过两个多月的实践,现在家庭中的首席成员、家庭指导师(教师)对学生的关爱关注多了。学对生的品行表现、学业成绩、学习习惯、生活自理、心理适应、健康状况、个性表现、特长爱好等方面进行全面的关心,使学生能够健全地成长与发展。 3、家校沟通增多了。我校的学生大部分家长都是在外面做生意,由于家长整日忙于经营,无心照顾孩子,所以,班主任要与班级中所有家长进行联系也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情,其它科任老师也只有在家长到校后,主动找他,他才有机会与家长接触。但自从我校构建了师生学习型小家庭后,这种局面彻底地被打破,每个家庭中的首席成员(指导师)只需要与自己小家庭中的成员的家长联系,这大大地提高了学校与家长之间的联系,促进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相互配合和协调,促使教师及家长及时地了解学生在校的情况及放假回到家时在家里的情况,做到了每时每刻都在关心学生。 4、学生想家的少了。经过构建学习型师生小家庭,学生要求在学校里愿望更加强烈,不再盼着月休假期的到来,想家的次数也变得更少了。下面是部分学生在参加“学习型师生小家庭”活动后的感想:我们都有一个温暖的家。我远离家乡泰顺来到平阳新纪元学校读书,天天想,日日盼月休的到来。现在,我有了新家——爱心小筑,我得到了在家里一样的关怀和温暖;自从开展了师生小家庭后,我很少想家了,只要我们用心体会老师的关爱,投入到小家庭中体验,感悟,我们就会享受到家的温馨;老师像父母一样关爱我们,我把自己的心事向老师倾诉,老师的话语让我感到舒服、轻松。我爱这个“家”,它让我充满激情,让我更加热爱生活;我是一个缺乏家的感觉的人,这次师生小家庭活动,让我明白了家的温暖和快乐是多么珍贵;师生小家庭给了我一份金钱无法买到的真情;师生小家庭让我的个性充分发挥,我由自卑、封闭走向了快乐、活泼。我爱我的师生小家庭;师生小家庭为我打开了一扇沟通之门,却是花季中一缕阳光,虚幻、空想、畏惧都消失了,多了一份安慰、真诚和温馨;有了师生小家庭,我的心不像以前那样孤独了,我对生活和未来又充满了信心;平日孤独少语的我,参加了师生小家庭活动,变得开朗乐观了。所有这些朴实的语言,都描绘了了学生内心真实的感受。 5、良好的新型师生关系正在逐步形成 师生关系是教育过程中人与人关系中最重要最基本的方面。教育学家赞可夫强调指出:“就教育效果来说很重要的一点是看师生之间的关系如何。”教育实践证明只有建立民主、平等、融洽、开放的师生关系才能做到教书育人,教学相长,学生只有在融洽的气氛中才能得到协调的发展。 我校在构建了“学习型师生小家庭”之后,两个月来,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相学习,互相切磋,互相启发,互相激励明显增多。教师现在主要的精力放在学生的身上,研究他们的特点,学习他们的长处,遇到问题时不是一刀切,而是和学生互相切磋,追本溯源,把握关键,从而为公正合理地解决问题提供了可能。同时教师和学生之间也要用自己的行动互相启发,互相激励,共同提高。老师与学生的地位变得平等了,教师在活动中切实当好学生的向导,做好学生的助手,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 Tags:学习型,师生,小家庭,构建,心理学 |
21世纪教育网,面向全国的中小学学教师、家长交流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