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教育网,面向全国的中小学学教师、家长交流平台

在郑青岳工作室研修学习的体会

日期:2005-8-21 14:24 阅读:

在“郑青岳工作室”研修学习的体会

玉环县芦浦中学  于 伟

一个多月的研修学习很快就结束了。在这期间,听课、评课24节,摘记评课记录1万多字,集体备课3节,上研讨课2节,撰写教学案例5篇。虽然说学习时间不长但收获却比较多。下面从五个方面谈谈自己这段时间的学习体会。

一、问题意识得到增强

问题是思维的起点,只有具有较强的问题意识,才能激发对教学的深入思考。首先郑老师本身对教学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如研修的第一天在实验学校听刘老师上《相对原子质量》一课,对于类比法我们看来刘老师把教室的高度用学生的身高来类比,也能对概念的理解起到促进作用,后来陈衡平老师讲到他平时上课时一般用西瓜的质量和番茄的质量与相对原子质量相类比,我感到也不错的。不过郑老师对能想到运用类比法加以肯定,然后对类比的例子提出质疑“生活中有这样的说法吗?有没有更生活化或更常用的类比实例呢?”。交流时郑老师提出用年龄去类比更好,如生活中人们问年龄时往往说“你今年几岁了?”,而不是问“你今年几天了?”这里就是把“一年365天”作为一个单位标准。还有星际间距单位“光年”是以“光在一年中经过的距离”为标准,受郑老师的启发,对这个类比的实例的选择我也进行了思考,如“家庭用电”一般都问“上个月你家用几度电?”,而不会说“上个月你家用了多少焦耳电?”这里的“度”是以“3.6×105焦耳”作为一个标准单位的。当然类似这样从我们看了很普遍的事例中郑老师能够提出问题引发思考还有很多。

二、概括能力有所提高

第一天与郑老师交流时,他就要求我们对教学的现象和问题要有强烈概括意识,只有学会了概括才能产生迁移。如我们听了《透镜》一节课后,评课时郑老师就提出这节课中“凸透镜与凹透镜对光的作用”教学设计,对培养学生思维挖掘不够。他针对这节课并结合其他类似的教学现象,概括出“科学教学实质上就是培养学生的思维”,并把它撰写成案例。后来在听《力的存在》一课时也有类似的现象,我针对这种现象撰写了《从“力的存在”看放大实验的教学》的教学案例。在此基础上,我们去坎门一中,城关四中所上的《化学反应与质量守恒》、《化学方程式》《氧气与氧化》三节课,在集体备课时也强化对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设计。如第一节课中教学化学反应时对“分类法”的渗透,教质量守恒时引导学生对“白磷燃烧”实验的设计,第二节课中关于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步骤以“C+O2CO2”为例一步步激发学生思维让学生参与完善,特别是第三节课中对学生已知“氧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知识的再学习巧妙设计,不仅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还培养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针对第三节课的教学我撰写了《观察“氧气颜色和气味”的巧妙设计》的案例,对科学教学中类似知识的教学有较好的借鉴作用。

三、评课能力有所进步 

我们听、评课的基本程序是:听课――研修教师讨论――汇报讨论结果――三人讨论――现场评课。在每所学校听课后的评课一般是三人分开评,郑老师评的相对多些,为了锻炼我们的评课能力,尽量分给我们评。研修期间我共主评四节课,实验学校苏爱娣老师的《化合价》,主要从化合价提出的意义;化合物中元素化合价代数和为0规律的运用;根据化合价确定化学式三个方面谈自己的看法,供大家讨论,得到老师们的认可。城关一中主评陈老师《相对分子质量》,陈屿中学主评李勤富老师的《氧气和氧化》,金祝法老师的《空气》。通过听课向上课的老师也学习了很多东西,听课期间郑老师再三叮嘱我们说:要以专家的眼光去分析每节课,以前都是是别人评你的课,今天是让你评别人的课一定做好角色换位,提高自己的评课能力。经过多次的评课使我认识到评好一堂课首先要罗列优点和问题,第二要在此基础上概括提升,第三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自己的建议供大家讨论。如《化合价》一课中根据化合价确定化学式的教学,苏老师的教学程序是:讲解书写步骤-例题解析-学生练习。发现问题是:这样设计虽然也能比较自然地达到了教学目标,不过这样做学生的主动参与性减弱。提出新的教学方案:是否可以设计成如下方式:呈现标有元素化合价的化学式-观察化合价与原子个数的关系-得出规律(化合物中元素化合价与原子个数交叉对应相等)-运用规律-总结步骤-进一步巩固。优点:从发现式学习的角度来看,学生参与度会有所增加,渗透了观察、分析、归纳的学习方法。4月1日台州市科学教研活动在玉环县实验学校举行,我和衡平参加了听课和评课,郑老师由于有其他事没有参加这次教研活动。评课时林海平老师第一个点名让我进行评析,如我对《摩擦力》一节发现的问题是:实验多而不精,提出的自己的观点是:精选实验,注重实验教学程序、挖掘实验内涵并加以提升,我的评课观点得到各位老师的认可,这段时间以来我对评课的认识不断地深化。

四、工作方面的启发

经过一个多月的学习,最大感触是我们与郑老师间关于教学方面有谈不完的话题,我们在办公室谈,在车上谈,在就餐时谈,在课间谈等等,只要有一点机会郑老师都会把他的想法抛给我俩。特别是对他的工作精神我有很大的启发。

1、积累题卡。郑老师至今已经做了很多题卡,特别是以前上课的时间都用题卡的方式来备课,他说当时在玉城中学上课时,每晚可以做一个星期的题卡,这些题卡至今对他都有很大的帮助。做题卡有这样几件好处:一是出试卷时不用再重新做答案,保证答案的正确性;二是容易找题且题目不是随机凑出来的而是在生活中不断地积累起来,题目的具有典型性,灵活性,创新性对提高教学效率意义重大;三是终生受益。因此我回来就开始着手做题卡了,现在已经做了20张题卡,并争取让它服务于自己的教学。

2、善于读书。郑老师学识渊博,得益于他博览全书。并且读书又不死读,如他在90年代时就在一篇文章中针对“理想实验”概念提法的缺陷,提出“思想实验”的概念,使 “理想实验”得到进一步地发展和完善。现在有电脑了为了资料便于查阅他就把杂志中感到有用的文章的目录和杂志刊名输入电脑。现在他正忙于撰写《科学教学100例丛书》中的一些稿子,过去读书所积累的知识对他现在的工作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3、勤于动笔

郑老师的至今已发表几百篇文章,出版10多本专著。在我们研修的第四个星期的5天时间他撰写22篇《生活科学问题100例》中的稿子。每一篇稿子写好后都会第一时间地给我俩看,并谈他写作这篇文章的新的想法,如他在《溪水下的石子为什么晃动》一文中,关于“相关活动”的内容他亲自做实验证实一下石子晃动的原理,4月1日我从实验学校听课回来,他很兴奋地告诉我他做实验的结果,并要求我在今后的教学中能做的实验要尽可能地做一下,只有自己真正做过了心里才有底。在他的激励下我最后一周内也撰写5个案例。并争取接下来多写几篇文章投到他主编的《科学教学100例丛书》中。

4、大脑始终要装有问题

这是郑老师的一贯的思维习惯。他说只有头脑中问题存在,才会不断激发思考,很多科学的发明创造也是在这种思维状态下产生的,如阿基米德在洗澡时发现浮力与物体所排开液体的关系,凯库勒在做梦时做出了首尾相接的“苯环结构”等等。他这种思维习惯启发我们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也要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教学工作本身就是一项创造性很强的比作,只有在教学中勤于思考会发现很多有价值的东西。

5、强烈的时间观念,严谨的工作态度

  郑老师的工作态度严谨,每个时间段都进行了充分的精打细算。在外听课时一般都是快餐或直接回来吃饭,一方面不要因为听课而给各学校带来经济的负担;另一方面是节约时间。每天我们早上8:00到他办公室报到时,他已经做了很多事情,我记得的只有一天例外,是到陈屿中学听课的前天晚上郑老师发高烧早晨没有到办公室,但他仍带病和我们一起去听课,他的这种工作态度使我非常感动。我想他的这种工作精神会影响我的一生。

  总之,在这段时间学习中,郑老师治学思想和方法将会对我今后的工作产生很大的影响,我也将会把这些思想不断地渗透到自己的教学中。把这次培训作为自己教学工作的又一个起点。

Tags:郑青岳,工作室,研修,学习,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