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西部地区农村初中生流失成因分析 [摘要] 西部地区农村“普九”任务基本完成以后,近几年农村初中生流失严重。初中生流失既有社会因素,也有学校,家庭和学生个人的原因。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解决好学生毕后的就业问题,实现教育成果与社会人力资源的转化,加大对教育经费的投入,确立发展教育观念,普及高中教育,深化教育改革,端正办学思想,加大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和执法力度,以保证义务教育目标的真正实现。 [关键词] 新时期西部地区农村初中生流失成因分析; 西部地区农村经过几年的艰苦努力,绝大多数地方提起完成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目标,基础教育进入了提高、巩固的新阶段.但近几年来初中阶段在校生的流失较为严重,已成为影响基础教育正常发展和义务教育成果巩固的主要因素。 一、 初中生流失的成因分析 据对广西及周边省(区)不同类别的多所农村初中(不包括县城初中)的初步调查,初中生从初二开始到初三毕业时约有三分之一多一点的学生流失,甚至有的学校高达一半的学生中途退学。1999年,广西边境及经济欠发达地区的50个山区县小学、初中的辍学率分别达到2.44%和6.41%,造成初中生大量流失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 初中学生流失的社会背景 (1) 社会生存环境不利 民族贫困地区的社会环境无论是从自然因素、从文化因素还是经济因素上来说相当程度上都成为女童及女童教育生存发展的一大困境。 广西是以喀斯特地形为主的少数民族地区。“高山瑶、矮出苗,汉族居平地,侗壮住山槽”,历史的积淀形成了各民族生息的自然环境,这无疑阻碍了各少数民族自身经济、教育的 发展。由于居住分散、交通不便,孩子上学要翻山越岭,走几十里山路,有的甚至要走六个小时,特别是女孩子,家长更不放心。在被调查的867名儿童当中,42.1%的被调查学生在上学的路上感到害怕。女童和男童在这道题的回答的比例(28.4%)高出近20人百分点,严酷的自然生态环境不利于办学,不利于调动群众的办学积极性、更不利于形成发展女童教育的社会环境。 相对于自然环境与文化环境来说,经济环境则是女童及其教育生存发展的最直接的影响因素。广西81个县(市)中,有贫困县(市)49个,其中少数民族贫困县13个。贫困人口约占全区人口的16%,少数民族人口约占总贫困人口的68%,在世界银行援助的贫困乡县中,少数民则占贫困人口的90%。广西山区壮族主要分布在广西西部的百色、河池、南宁等石山地区,该地区属于喀斯特地貌,以峰林洼地为主,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称。生态环境脆弱,地表严重缺水,旱涝灾害发生频率高,农业生产条件更差。人们长期生活在缺粮、缺水的贫困状态中。 广西民族贫困地区女童教育存在的诸多问题中,观念的落后是首要因素,对女童教育的重 要性及其性质缺乏正确认识,导致在行动上的偏差,再者相当程度上缘于地理、经济、民族等因素的影响。 (2) 初中毕业生的升学和就业的压力是造成初中生流失的重要社会因素。 西部地区农村初中,在2000年以前衡量办学质量是以应届生考上中师、中专和技校的多寡为标准的,因为考上中师、中专等于参加工作,成为国家干部,可以说当时就意味着端上了人人向往的铁饭碗。即使考上技校成为国营企业的工人,成为城里人,能过上稳定的,较农村来说有天壤之别的生活,这些前程既是学生向往的,也是家长供给学生上学唯一的美好愿望,至于上大学进入高层人才队伍,进入上层社会,就绝大多数农村学生和家长而言,并不是追求的真正目标,众多农民家庭并不奢望子女成龙,只有那些禀赋较好,学习优秀,有远大志向的学生选择考高中,上大学的道路.因而,在以前初中尚未普及,初中生相对较少的时期,学生升学,就业的压力反而没有现在大,可供初中毕业生选择的途径也较宽广,所以矛盾并未显露出来。 过去,由于受到古代读书做官遗风以及解放后农家子女读书就意味着走出农村成为国家干部的影响,过去即使一些家境贫寒的农民仍然不遗余力供给子女读书,甚至不惜举债,。只要子女能吃上公家饭,家长什么苦都愿吃。但是近几年来,高校普遍实行并轨收费,国家也取消包分配的政策,中专、中技、毕业生和部分大学生就业困难,打击了学生上学的积极性,也使学生家长意识到花大量的钱给学生读书,毕业后又无工作干,动摇了支持子女读书,特别是报考中专、中技的信念,进而影响到支持子女上初中的信心,对子女辍学听之任之。这从西部地区还包分配的中师(目前中师还保留,不过也在逐渐消失中)和高等师范院校的教育专业,每年报考人数爆满,而高师的非师专业和高职专业一再降分都不满计划招生人数就是很好的证明,另据报载,2001年柳州等地中专、中技几乎没有招到学生,许多中专,中技面临关门的威胁,据调查,广西的中专,中技也是如此,有些学校甚至达到只要报考就能录取的地步。中专,中技,高职招收不上学生,不是说现在的农民目光高了非上好大学不可,而是花大量的钱上学,毕业后无业可就,许多家长就不愿花钱供给子女读这些学校,这是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符合资本的本质的。 改革开放以来,国营大中型企业经过多次租赁承包和股份制改制,以及减员增效等措施的实施,原本大量吸纳中专、中技、大学毕业生的能力逐渐减弱,乡镇企业和私营企业一方面吸纳学生有限,另一方面由于职业,待遇等不稳定,多数学生不愿去,现有的各级行政部门和事业单位对学生的需求量又极小,再加上高校扩招以后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就业成为学生及其家长的沉重负担,这种现象必然对基础教育产生极大的冲击,使许多农村学生失去了继续上学的信心。许多学生家长认为,即使大学生毕业,国家不包分配,自己又无能力帮助子女就业,与其花大量的钱和时间,不如早点辍学。因此,不仅基础教育,就是高等教育也存在着潜在的危机。 另外,就目前就业形势而言,各用人单位对学历的要求越来越高。虽然今年有部分企业有人趋向合理,不过分重视学历,但却要求有较高的技术与工作经历,中专,中技,职业高中毕业生无法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中专,中技,甚至大专生,部分本科生就业艰难,客观上使基础教育的出口更窄,所有的学生都挤向上大学,读硕士,甚至读博士一条路,农村学生自然毫无优势可言。因此大量的农村初中生流失在所难免。 我认为,如果高等学校毕业生的就业不能有效解决,这种现象仍将持续下去,由此将逐渐引发严重的后果,出现严重的社会问题,甚至影响国家的安全和社会的稳定。所以,初中生大量失学其本质是学生出路和就业问题,即学生将来的生存问题,这是初中生辍学的深层次社会背景。 总之,目前制约初中教育,乃至普通高中教育发展的根本问题是升学和就业,归根到底是新生劳动力就业问题。如果不能很好的解决学生的就业问题,它所带来的后果将是整个基础教育滑坡,至少在西部地区农村从初中到高中都会出现学生大量辍学盲目流入社会的现象,大量的低年龄,低素质的人进入社会将会给国家的繁荣昌盛各社会治安到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3) 领导干部的短视行为 大部分西部地区农村初中教育落后,办学条件差,教学设备简陋,师资力量薄弱,不具备高等师范学历的教师仍然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很多是中师甚至是高中毕业后代课几年再考试转干的教师任教),导致教育质量低下,学生学无所获,产生厌学情绪,直至辍学教育落后在于重视不够,而某些领导干部的目光短浅和不负责任则是教育落后的更直接的原因。在任两三年,为了政绩,他们只愿抓花力少、见效快的部门,而不愿抓花力大、见效慢的教育。对于教育,他们是“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因此教育总是处于缓慢发展的滞后状态。对于这种状况,有些人总是以我们国家还穷,还不可能对教育有太大的投入为借口。然而就在百姓勒紧裤带办教育的同时,我们也看到了一个穷国的排场和奢靡:据国家有关部门统计, 1993年1至5月,全国公款购买小汽车耗资达145亿,相当于我国教育经费总数的1/3,可以供2900万儿童念完小学,占我国目前失学儿童1.42亿的1/5。又据新披露,1992年,我国公款吃喝、旅游的消费已突破1000亿之巨,可以供20亿学生念完中学,是我国目前失学儿童的14倍,与之相比,希望工程仅有的10亿元捐款简直是九牛一毛。 (4) 转型期农村社会文化的变迁是学生辍学的另一社会因素 调查中了解到西部农村相当一部分农民家庭男主人进城或者到外地打工,只有农忙活年关很短的时间空闲在家,理所当然孩子的母亲既要承担繁重的农活和家务劳动,又要承担教管子女的重任,一般来说农村妇女文化水平较低,所谓教管子女其实只是照看孩子的生活,至于学生的上学,学习好坏实在无力监督。现在农户孩子少,再加上农村妇女善良的天性,往往对子女要求不严格,听之任之,时间久了自然使孩子养成一些不良的习惯甚至恶习,好吃懒做,旷课逃学,我行我素,继而中途辍学在所难免。 由于初中生正处于青少年期,心理和生理上都很不成熟。还没有形成正确的辨别是非的能力,易受到不良的社会环境影响。而目前农村初中学校周边的环境令人担忧,第一、学校周边的治安状况欠佳,学生被打或抢被勒索财物,被盗等屡屡发生,学生缺乏安全感。第二,一些个体业主利欲熏心,不顾有关的法令或向学生出租不健康的书刊,或向学生售烟酒,或打着“学生优惠”的招牌引诱学生入录像室、电子游戏室、网吧、桌球室等场所,以达非法牟取暴利的目的,学生一旦痴迷上这些以后,就会无心学习,经常逃学、旷课,最后导致辍学。第三,农村文化市场上“黄毒”的影响,致使一些学生无心读书,一场黄色录像或一本淫秽书刊都可以使多年的学校教育付诸东流。第四,一些社会腐败现象也对部分家长和学生产生负面影响,不论是大、中专生毕业分配,还是招工、招干,部分单位不是量才用人,而是搞拉关系、走后门、行贿受贿、以权谋利等不正之风,出现了没才能也能找上好工作、好单位,而把有真才实学的人拒之门外的现象,使家长和学生对未来的事业与前途失去信心,逐渐产生弃学心理。 (二) 初中毕业生流失的主观因素 (1)小学生毕业全部升入中学,有些根本不愿读书的学生进入初中后会率先退学。 西部地区实施义务教育后,小学升入初中普遍取消了升学考试,毕业生全部升入初中,初中学生基数比较大,中途辍学的学生相对过去要高得多。在实际调研中,我们发现,山区小学高年级和初中学生学习动机非常低、厌学情绪严重。通过一项专门调查,我们发现:初二是学生产生厌学情绪的关键时期。主要原因一是学习困难。初二课程设置骤增、学习任务突然加重、难度加大,学生学业成绩分化加快加大。二是家长期望发生变化。在经济并不宽裕的情况下,家长看到已基本成人的初二学生成绩太差,逐渐萌发让辍学的愿望,以减轻其经济压力。三是学生学习习惯和学习品质不好。多数厌学学生也承认知识很重要,但学习自觉性差、学习方法不当、毅力不强,体验不到学习乐趣。四是教师教学处理不当。教师的教学方式方法单一、教学要求过高、搞题海战术、不研究和认真培养学生在学习中的非智力因素,使学生丧失学习信心、感到学习又苦又枯燥。因此在探讨学生流失的成因时,也不能不考虑这部分学生的特点。 (2)早期流失,出外打工,或者流落社会,无事生非的小青年,影响着在校生心理的健康成长,成为学生辍学的诱因。 西部地区有些孩子,小学毕业或初中辍学后,出外打工(如广西,瑶民孩子很小出外打工,跟大人做生意,似乎成了民俗习俗)。这些未成年人出外,虽然挣不了多少钱,但他们回家时的风光,生活中的自由自在,对贫困的在校生和一些不愿刻苦读书学习而又喜欢享乐的学生,极具吸引力,成为初中生辍学的重要诱因。据许多家长反映,目前,西部农村真正在家的没有读书的孩子并不多,一些中途辍学的,或原本就未上中学的(有些其实小学未毕业)孩子,无论男女,都不愿在家务农或帮助大人干活,而是成群结队流入城市。许多孩子,特别是女孩子干上本不是她们干的工作,入小饭馆,洗头房,按摩房,娱乐场所等,充满城市此类场所的,基本都是农村来女孩子,有些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这一现象不仅严重影响了义务教育的实施和义务教育工程的巩固,也成为众多家长的心病,生怕孩子出外染上恶习或学坏。然而,当这种现象演变发展成普遍的社会问题后,学校,老师,家长已经无力解决和挽救,所能的就只剩把有希望成才的学生控制,管理和教育好。初中剩流失决不仅仅是学生的问题,而是社会问题,民族习俗等在少年中的反映。只有解决了社会问题,才有可能保障义务教育的真正实施。 (3)家庭困难,读书费用高仍然是部分学生辍学的主要原因之一。 改革开发以来,经过多年的努力,西部地区农村,特别是偏远贫困地区基本解决了温饱,绝大多数农民虽然吃饭没什么问题,但经济收入较少,用钱非常困难,特别是有些缺乏劳力,没有手艺的家庭仍然十分困难。在学生个人教育成本不断加大的情况下,有些学生不得不中途辍学。虽然各级地方政府命令禁止学校多收费,乱收费,但有些学校化整为零,一年下来学生的读书费用仍高达几百元。偏远农村学生一般收费虽然都在国家规定的范围内,但仍远远高于陪你农家的支付能力。因此陪你家庭的学生辍学在所难免。 (4)一部分学生家长认为子女读些书,识几个字就可以了,这一传统的观念成为学生辍学的家庭动因。 在文化和经济相当落后的条件下,每年大中专毕业生只是凤毛麟角,谁考上中专大学,谁就跳出农门,吃上“商品粮”,当上国家干部。学生家长不管砸锅卖铁也拼命送子女上学读书。在“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思想支配下,农村的初中教育也曾经红红火火。但是,在市场经济浪潮的冲击下,部分家长看到一些个体户,虽然没有文凭,甚至有些没有什么文化知识,却能赚大钱。而且不少的学生和家长看到目前大、中专毕业生就业艰难的现实,从而滋生了新的“读书无用论”的思想。这种错误思潮已开始在农村蔓延,许多家长错误地认为,现在连大学生都不包分配了,许多大、中专毕业生找不到工作,上学还有什么用?而且上学要花不少的费用,得不偿失。不如让孩子早点学些手艺外出打工,做生意,一年少说也能挣二、三千元,现在知识能值多少钱?只要孩子能算算数,记记帐就可以了。调查中了解到,有些学生家长不仅对学生在学校的学习和表现漠不关心,而且对教师要求家长配合做学生的工作是,也不愿认真的教育,认为孩子学校不学习无所谓,在学校混上几年识些字等长大后能劳动就行。这部分家长的态度也是导致学生中途辍学的直接原因。 二、 解决学生流失问题的对策 (1)扩大就业机会,拓宽学生出路,从根本上堵住学生流失 思路一:实行教育成果转移输入资本。教育成果转移是将本地的毕业生转移到其他地区并服务于转移地。西部地区大部分地,县经济欠发达,乡镇企业和私营企业很少,国营企业发展缓慢,下岗职工不断增加,以及国有中小企业改制等原因,使就业与再就业非常困难,当地基本无能力吸收和消解农村新生劳动力。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办法就是向经济发达的地区传输生育劳动力。我们认为,西部地区农村学校严格确立为学校发展奠定基础,并把自己的教育成果――毕业生传输到发达的地区的教育理念。应采取相应的措施,一方面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新生,另一方面为人力资本向我国东南沿海输出创造条件,即为学生的升学和就业奠定扎实的基础。 从表面上看,西部地区基础教育为东南沿海输出人力资本是将西部农村有限的教育资源向发达地区转移,使西部地区农村教育经费更加紧缺;有知识青年人的大量外流,农村人口的素质的提升将延缓,进而影响其现代化进程和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然而,如果我们把西部地区农村基础教育纳入到中国的大教育系统,把西部地区农村发展并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来看,从长远考虑,其实质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西部地区农村基础教育同样担负着为国家培养各类人才,促进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重任,虽然培养出的学生服务区域不同,但都是为国效力。同时人力资本大 输出又为西部农村带来可观的经济收入,即服务于发达地区的西部农村青年人必然将劳动所得回归于家庭,把先进的思想文化带入西部农村,从另一侧面为家乡作出了贡献,也改善了家庭生活,推动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观念的更新。如果能做到这一点,学生及其家长将看到读书的希望,辍学现象必然消失。 思路二:国家应该统筹考虑义务教育费用支付。人力资本输出虽然是解决农村中学辍学现象,实施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促进西部地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效途径,但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西部地区农村基础教育不仅是向发达地区、城市输出人力资本,而且输出大量的教育资本。因此有学者提出经济发达地区应该向经济欠发达地区补偿基础教育经费。这种愿望是良好的,但实际操作起来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西部农村输出的人力资本是扩散型的,通过什么方式输出、输送多少都是难以预料和控制的,对等补偿显然行不通。所以,我们认为,基础教育费用补偿由国家财政部统一执行是比较现实的。即国家通过税收调节和财政转移支付的办法弥补西部农村基础教育经费的流失和亏空。也就是把区域义务教育扩大到全国范围统筹考虑,建立教育观念,从根本上解决教育经费严重不足的困境。从理论上说无论是任何地方的教育都是为国家培养人才,都是为中国的繁荣富强尽力,这样做是符合我国的基本国情和切合实际的。 思路三:普及高中教育,为农村学生提供和城市学生基本相同的发展基础。西部地区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基本实现以后,普及高中教育成为制约基础教育稳定发展的瓶颈,初中毕业生大量增加和高中招生有限成为突出的矛盾。特别是这几年高校扩招,中专、中技很少有人报考,绝大多数初中毕业生都报考普通高中,把上高中当作通向大学和牟取最好职业的唯一通道。有些学生和家长觉得考高中把握不大时便采取中途辍学。因此,普及高中是解决初中生辍学的一个有效途径,而且是提高未成年人口素质的正确选择,同时西部地区农村已经产生了普及高中的需要和一定的基础。当然目前由于受就业等因素的影响,职业高中很少有人愿意上,所以普及高中教育应该以普及普通高中为主。 思路四:确立发展教育观念,把基础教育作为为学生发展打基础的教育对待。目前,西部地区农村中学仍然摆脱不了为升学做准备的教育思想的束缚,许多学校还把统考、升入中师和县重点高中作为衡量办学质量和教师工作业绩的唯一标准。建议地方行政部门不要以升学来衡量学校质量和教师业绩,而把学生各方面的发展作为衡量标准,减轻对教师的压力,从而减少对学生的压力,把苦学变成乐学,增强学校的吸引力。 (2)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课堂教学模式的变率为契机,增强学校教育本身的吸引力 如前所述,部分初中生流失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是对读书不感兴趣,视读书为负担。而从1999年开始的新课程改革一改以往只重视课堂讲授和学生苦学的传统,以全新的理念改革课程设置和每一门学科的知识结构及教育方法。教学方法从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重心转移,各科增加活动课程,并尽可能使用现代化教育手段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这种改革打破了以往沉闷的课堂气氛和学生苦学、教师苦教的做法,增加了教学课堂内容和课堂教学对学生的吸引力。这种改革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增强了学校的吸引力,对怕学、觉得学习毫无乐趣的学生增强了学习的信心。所以,各地,各校应借助新课程改革之势,把课程改革作为稳定和巩固学生读书的重要手段来运用,用教学内容和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 (3) 加强对初中教育的投入,减少收费,提高经费的使用效益,解决因经济流失学生的实际问题。 各级政府加大投入力度,依法做到财政教育拨款的“三个增长”。同时要调整教育经费的支出结构,增加对义务教育的投入,使政府财政拨款首先确保义务教育支出的需要。非义务教育阶段要实行合理成本分招,逐步实现按运行成本收费的方式,实现教育经费支出结构的合理化。要建立义务教育生均公用经费和义务教育经费占区县教育总经费比例的统计公报制度。要加强对经费使用的检查和指导,推动学校用好经费。提高使用效益。 进一步保证公建配套教育资源的落实。通过公建配套标准的调整与提高。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原有基础教育资源的置换,全部用于基础教育,不得流失。乡(镇)对新建、扩建校舍所必需的土地,按有关规定进行划拨。 逐步控制班级学额。从2001年秋季起,力争通过3-5年努力,使初中阶段的班学额全部控制在40人以内,并从教育理念、课堂教学改革、经费投入和师资配备等方面做好配套工作。 通过各级政府和学校的努力,这几年因贫困而流失的学生所占比重不是很大,但影响较大,所以各级政府和学校要特别关注这些学生,应该采取全部免费的办法来使这些学生能回到学校。 从过去的经验看,家境贫寒的学生往往都有强烈的求学欲望,且在校期间学习都比较刻苦。从人才成长的规律看,贫困往往成为个人奋斗的动力,这些孩子一旦有了一定的条件,将来的发展以及对社会的贡献是很大的。 目前,西部农村许多学校收取的学杂费基本用于学校取暖,办公杂费等日常开支和改善办学条件及教师的生活条件等方面,地方财政很少有在这方面的投入。这种状况迫使学校不得不依赖学生的学杂费,甚至有些学校置国家明令禁止乱收费的精神于不顾,想方设法化整为零,巧立名目收取费用,解决学校公用经费困难问题,客观上加重了学生家庭的负担,迫使一些学生不得不退学。所以,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就是学校的取暖、办公等公用经费应该由财政拨付。中央、省、县应划分明确的比例,把这部分经费和人员经费一样对待。考虑到西部各省县级财政困难(目前大部分县教师工资收归县财政支付),国家和省财政应承担较大比例,不应再把基础教育当作包袱甩给地方,也不要把基础教育当作产业来办。 (4) 要深化教育改革,端正办学思想,坚持面向全体学生,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对劳动者素质的需求全面打好基础。 近几年来,全国各地围绕这个重要问题进行了十分有益的试验,积累了许多很好的经验。诸城市和东丰县的经验就是其中的两个典型。他们以及各地许多典型的经验都说明,只有切实使办学形式、课程设置、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同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相结合,同儿童、少年发展的实际相适应,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初中生在校学生流失的问题。 (5) 加大对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有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和执法力度。 首先各有关单位要通过新闻媒介、墙报、板报、知识竞赛等多种形式,广泛深入地宣传《教育法》、《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与青少年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强依法治学的监督管理机制,杜绝危害学生身心健康的违法行为,共同担负起培养和教育下一代的重任。加大对农村“黄毒”的打击力度,农村山区地处偏僻,容易成为“扫黄”的死角,使“黄毒”得以传播;为此,有关部门应经常组织人力清查农村的文化市场和娱乐场所。同时还要加强校内及周边地区治安整治,各校应成立护校队,联合公安、司法等部门加强巡逻,共同整顿学校周边环境的秩序,还给青少年一个健康、洁净的生活空间。其次,要建立一套让辍学生返校的管理制度,由政府牵头,运用法律、经济和行政手段,加强宣传教育,使每一个学生及家长都要明确接受义务教育不仅是公民的权利,也是公民对国家、社会必须履行的义务,不完成义务教育的行为是违法行为。对拒不履行送其子女或被监护人上学的家长或监护人,要依据《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有关教育法律法规,视其情况,给予必要的经济和行政处罚,并责令家长或监护人送其子女返校。再次,对无视法律,擅自雇佣童工者,除责令其立即退回外,严格按《未成年人保护法》及劳动部等部委《关于严禁使用童工的通知》中的规定,每雇佣一名童工罚款3000元至5000元,对情节严重的,要提请司法部门依法惩处。 综上所述,尽管西部地区学生流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如果家庭、学校、地方政府能共同努力,根据学生流失的不同原因采取相应的措施,综合治理,把义务教育同抓其它工作一样重视起来,初中学生流失的问题就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 参考文献: 【1】杜育红.论农村基础教育财政体制创新.教育发展研究.2001.(11):26-29 【2】李刊文.西部农村高中教育发展问题研究.东北师大报.农村教育改革与发展(专刊)。2001.(12):61-72
Tags:新时期,西部,地区,农村,初中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