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教育网,面向全国的中小学学教师、家长交流平台

课改过程中的几点思考

日期:2005-4-8 16:13 阅读:

课改过程中的几点思考

新课程改革已全面地展开,在这场轰轰烈烈的改革中作为一个年轻的教师,我也责无旁贷地投身其中,积极进行课程改革,汲取更先进的教育理论。但是我发现教育理论说得很好,专家们提出了很多被认为是先进的理论 。可是,在众多的理论面前,我感到更多的是困惑:读理论都令人拍案叫绝,可是应用到实际教学中,却出现了很多问题。最明显的问题就是很多专家告诉老师要用什么理论教学,可是却很少提到怎样应用这种教学理论。这是笔者在教学中遇到的最大的困惑。或许说理论是先进的,是实践的前导,而理论的实践却要我们这些一线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摸索。但是希望更多的同行能多交流一些课改的实践经验和失败的教训。这些对教学是最有益的,也是在教学中可易于操作的。

在课改的过程中首要的就是教师本身要转变观念,这是课改的前提。因此,我在教学过程中,虽然很少有前人的经验可以借鉴,也积极地探索新的更有益于学生学习的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增加学生的活动量,使学生成为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并且也是根据不同的课文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但是效果并不是像我事先所预想的那样:学生积极思考,踊跃发言。有时学生对我的问题根本就不买帐,他们根本就不思考。并且这种情况出现的很多,这就是不正常的事情了。后来和学生交流,让他们说什么样的课是好课,什么样的老师是好老师。结果他们的说法令我很吃惊,他们认为老师讲得清楚,使学生对课文理解透彻,就是好课。如果再生动,有趣一些就更好了。如果老师才华横溢,幽默风趣,本来干瘪枯燥的课文都能讲得生动活泼,妙趣横生,那这样的老师就是优秀的。

听了他们的话,我陷入深深的思索,再加上听其他的老师的课,以及看学生的反响,我更加觉得课改的难度了。一个老师站在讲台上滔滔不绝,旁征博引,幽默而又妙趣横生,学生在下面听得津津有味。课后对老师甚是崇拜,甚至有时老师无意中有个明显的错误,学生也不给与指出。而另一个采用新课改的老师设计很多有益于学生的活动,学生思考,发言的机会多了。他们在学习中得到了探索思考的乐趣。课后我问他们愿上哪个教师的课,他们绝大多数都喜欢上前一位教师的课,并且认为前一个老师高明。

我知道那两位老师从学识角度来说都是知识渊博的,但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却是两种不同的评价,这令我陷入深深的思考之中。我曾经和一个老师聊天,她说自己小时候特爱上语文课,就是因为自己在语文课上发言机会较多,而且总能得到老师的肯定,有一种成就感。她的经历使我坚定了走新课改的道路,也证明新课改的正确性。可是学生的看法会影响到老师的教学方式。有的老师为了迎合学生,会更多的采用满堂灌的教学。并不是满堂灌的教学方式一无是处,但总是采取这样的教学方式,它确实不利于培养学生探讨问题的能力。

因此,教学观念的转变,不仅仅是老师的事情,也需要学生观念的转变,课改过程中老师要花费很大的功夫,但也需要获得更多的学生的理解。学生的支持、参与会更好的推动课改的进行。

在实行新课标教学的过程中,我发现教师在备课的活动中,设计问题很重要。提问的方式,提问的角度,提问的深浅度,都需要认真琢磨。提问有着很深的艺术性。所提问题过难,大多数学生想不到,他们会逐渐失去对问题思考的兴趣;所提问题太简单,他们又不屑于回答,认为老师是在做游戏。问题的提出要深浅适度,要让学生能够有解答上来的成就感。

教师提问要讲究艺术性,如果再培养学生提问那就更好了。有的学者曾提出“以问题为纽带”的教学的理论,并且认为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在教一些文章的过程中,我首先要学生看到题目后思考作者会从哪个角度来写这篇文章,你先设计一下,如果你来写,你会从哪个角度来写。如在学习韩愈的《劝学》这篇文章时,我就要学生先看题目思考,自己会从哪个角度来写学习。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说出自己的设计,有的和文章核对上了,有的说得很有道理,我都大加肯定。回答的人有了很高的答题热情。

以上的几点思考,是我在教学过程中一些较粗浅的看法,仅在这里和各位同行探讨。

Tags:课改,过程,中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