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教育网,面向全国的中小学学教师、家长交流平台

教学是科学,是艺术

日期:2005-4-1 16:14 阅读:

教学是科学,是艺术

摘要:语文教学方法是语文教学的一种重要手段。没有良好的教学方法,就难以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哲学家黑格尔把方法比喻为耕地的犁。革命家毛泽东把方法比作过河的桥或船。生物学家达尔文说:“最有价值的知识是有关于方法的知识”。生理学家贝尔纳则说:“良好的方法能使我们更好地发挥运用天赋的才能,而拙劣的方法则可能阻碍才能的发军”。教师的教学既是科学,又是艺术。俗话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者是完全可以“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使用自己有把握的、有效的方法,并在实践中,创造有效的、有创造力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创新—思想教学法,情境教学法;引进—发现教学法,SQ3R学习方法;发展;优化。
引论:MEDODOS
什么是方法?“方法”一词,在西方语言中,源于希腊文medodos,意为沿着某种道路进行。在哲学中,方法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方式和手段。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方法是人自主控制的行为程度。从现代科学意义上理解,方法是指人们在有关的活动领域,把握事物规律,完成某种任务而彩的途径、手段、工具和方式的总和,“方法不能直接规定为客观世界中存在的某种东西,方法就是认识和实践过程中应该怎么办”。[1]特级教师钱梦龙指出:“最好的教学方法,就是那种能够帮助最普通的教师教好最普通的学生的方法”。
列宁说过:“定义可以有多个,因为在对象中有着许多侧面”[2]语文教学同样具有多层次的内涵。从宏观、从广义、从整体来看,它是概指实现语文教学目的所彩的教材编排、教学过程、教学原则、教学形式、教学实施、教学技术等一切方面。人们平常泛指的“改进语文教学法”,实际上多指“语文教学方法论”。从微观、从狭义、从局部来看,它是师生为达到语文教学目的而进行的相互联系活动的形式,也就是独立的、具体的语文教学方法,它是教学学法的统一。因此,我们说:语文教学方法是教师引导学生自觉而有效地完成学习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陶冶品德情操的任务所采用的方式、手段和途径。传统的教学方法以教师讲授为主,虽然有它的优点,但不易掌握好,往往会变成满堂灌。而现代各种教学法,如尝试教学法,愉快教学法,自学辅导法,发现法,单元教学法等,由于这些教学方法有某些环节的限制,所以教师一般不可能进行满堂灌。但是,教师如果没有真正掌握这些方法的精神实质,只是生搬硬套这些方法,照旧收不到好的效果。因此,在对教学方法的适用范围和使用目的,根据教学目的、教材特点,学生实际和教师本身的个性,创造性地采取最合适的方法,进行教学,并注意启发学生思维,善于用问题引路,精心设计悬念,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使学生思维入路,然后用不同方法解决不同的矛盾。在课时结束时,根据知识的系统承上启下地,提出问题,使学生感到“完而未成”,意味无穷。
十年革故鼎新,给我国语文教坛注入了强大的青春活力,语文教学方法的改革呈现出一派蓬勃生机。一篇《中学语文教学新方法综述》,一口气列学了43种语文教学方法,其中多数确是新方法;一部《初中语文教学法举隅》集中介绍了40种语文能力训练法,实际上就是语文教学方法,其中也有不少新教法,尽管人们胪列的这些新的教学方法并非都已定型,未必得到公认,但是至少可以说明这样一个事实:语文教学的变化和改革已山花灿漫,五彩缤纷。
一、创新
创新,是语文教学方法变革的重要途径,广大语文教师把改革开放的大好时机,充分施展自己的创造才华,推出了一批语文教学的新方法。下面择要介绍几种:
1、得得教学法。简称得得法,也称“一课一得,得得相联”。所谓“得”是指教学必须使学生有所得,不仅要使学生学懂,而且要学生学会,整个教学过程是教一点,学一点,懂一点,会一点,只有懂了,会了,才算是“得”了。
华东师大一附中特级教师陆继椿以此作为指导思想,设计出“分类集中分阶段进行语言训练”的教学体系,体系中序列化的108个训练点,就是学生初中三年语言训练的“得”。每个训练点的教学,使学生“一练有一得”,每个课时的教学,使学生“一课有一得”;每道作业题的训练,使学生“一题有一得”。大“得”与小“得”,分“得”与总“得”,形成“得得相联”的完整面有特点的教学。语言训练教学的课型共分11类:示范答疑课,自学比照课,对比体会课,趣味竞赛课,综合归纳课,听记说话课。一篇课文在为训练点服务时,教学全过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一是自学预习阶段,先由教师作自学启发,然后由学生自学,再由教师着重提示课本中作为例子的部分,为突出训练点的要求作准备。二是逐点落实阶段,进行单项训练,落实一“得”。三是读写结合阶段,学生在剖析范例后进行写作的模防和创造。上述三个阶段形成一个“综合(课文)—单一(取例训练)—综合(作文)”的完整的思维链。
得得法本是一种教学体系,并非一种具体的教学方法。但是,这种“一课一得,得得相联,积小得为大得”的语文教改精神,贯彻到广大的面上,不少教师已将“一课一得”作为一种独立使用具体教学方法。
2、思路教学法。也叫线索教学法,叶圣陶先生指出:“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看整篇文章,要看明白作者的思路。思想是有一条路的,一句一句,一段一段,都是有路的。这条路,好文章的作者是决不乱走的”[3]张志公先生也说:“作者的思路是他对客观事物怎样观察理解、认识的反映”。“客观事物反映在作者头脑里,经过观察、理解、认识的过程,形成了他对这样事物的印象、看法、态度或感情。把这些印象、看法、态度或感情理出个头绪来,就是所谓思路”。[4]由此可见作者的思路实际上就是作者写作时的思维过程,它外化为文章的结构线索。教师根据作者的思维过程和文章的结构线索,指导学生分清段落层次,把握文章结构,概括思想内容,体会作者思维逻辑性,进而学会独立阅读、分析的教学方法,就是思路教学法。
思路教学要注意思路“接通”,也就是把作者所写文章的思路、教师教学的思路和学生学习思路三者统一起来,让学生能理解文章的思路。“接通”的关键在教师。教师的教学思路是联系其他两种思路的桥梁和纽带。所以教师教学时必须吃透两头,一头是文章思路,一头是学生思路,通过深入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教学,运用各种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把两者“接通”,使学生正确理解文章结构和内容。
思路教学常见的形式有:一是抓语言,明思路,文章是由一连串的语言组成的,抓住语言的脉络,文章的思路也就明确了。特别是有些议论文,常常运用成套的关联词语,如“因为……所以”,“如果……那么”等等,沿着这些关联词语的轨迹,就能把思路“牵”出来。另外,文章各段往往有一些关键句,中心句和警句,这些句子的字里行间也透露了作者的思路。二是抓结构,理思路。文章的结构是文章的组织构造,是思路的外在表现形式,它客观地再现了作者的思路,例如《分马》,如果指导学生从文章结构入手,抓住开头(准备分马)—中间(分马)—结尾(换马)三个部分;文章的思路也就是召然若揭了。三是抓线索,串思路,线索是贯穿全文脉络,联结人或事的某一具体的事物或思想。教学时,指导学生抓住文章线索的来龙去脉,如时间、事件、事物、情感等,文章的思路便一目了然。
3、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适应的场景或氛围,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理解教材内容,促使他们的心理机能全面和谐发展。
情境教学法古已有之。我国古代《列女传·母仪传》中就记载了孟母三迁教子、断织教子的故事,这是情境教学的典型范例。国外一些教育家如苏格拉底、卢梭杜威、苏霍姆林斯基等都曾提倡和实践过情境教学。然而,把情境教学推向一个新阶段,当推保加利亚的洛扎诺夫。他在长达9年的“暗示教学法”的试验中,取得惊人的、产生轰动效应的教学成果。“暗示教学法”的根由就是情境教学。因此,一时间情境教学风靡世界。在我国语言语教坛上,情境教学虽然也引起一些教师注意,特别是小学语文特级教师李吉林探讨和实践语文情境教学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是总体来看,情境教学的推广很不普遍,而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实施情境教学,除了凤毛麟角的优秀代表教师之外,近乎空白。因此,语文家学中运用情境教学是语文教学深化改革的必然必然,是语文教学最优化的基本途径。
运用情境教学法,关键是创造一个语文教学的生动情境,主要有三种方式。
一是模拟情境。一般是通过图画、相片、音乐、文学语言、电化教具等教学手段,再现教材提供的情境。根据儿童思维与注意的特点,模拟的情景要具有形象性和生动性,可以通过五种途径模拟情景,即以生活显示情景,以图画再现情景,以音乐渲染情境,以语言描述情境,以扮演角色体会情境。五种途径,可以从中选取一种,也可以综合使用几种,但最终都要落实到语言学习,比如教《周总理,你在哪里》,可以播放配乐诗朗诵,还可以悬挂周总理遗像,模拟哀悼总理的场面,教师范读并彩多种读法,引导学生反复朗读,使学生既深刻理解课文内容,又进行语言训练。
二是选取情境。夸美纽斯曾指出:“凡是需要知道的事物,都要通过事物本身来进行教学;那就是说,应该尽可能地把事物本身或代替它图像放在面前,让学生去看看、摸摸、听听、闻闻等。”[5]如,教读白居易的《琵琶行》可用王叔晖的同名画,再现课文情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提高教学效率;教读《景泰蓝的制作》可以出示景泰蓝的工艺品,让学生由惊叹而明了景泰蓝的制作工艺过程,学会复杂说明文的说明方法,在阅读教学中,用好这一方法,可使教学灿然生辉。
三是创造情境。对于作文教学,可以带学生走出课堂,实地观察,开拓视野,丰富素材,若不便外出实地观察,可设法创造一个教学情境。比如有一次作文教学公开课,听课者早已进入教室,学生们都已充分准备。上课铃响,教室里一片静寂,但老师还没到;一分钟过去了,仍不见老师身影。学生们开始东张西望,但不敢声张;又过了一分钟,老师仍未到来,学生开始忍耐不住,小声议论……突然,老师擦着头上的汗水走上讲台,大声宣布:“同学们,今天上作文课,题目是—迅即板书:‘当老师迟到两分钟时候’。”这就使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显得轻松而自然。
运用情境法,一要因文设境,不同文体,不同课文创设不同的情境;二要随同取境,尽量做到因陋就简,就地取材;三要情智交融,创设情境的根本目的还是为了更好地完成语文教学的任务,通过情境教学要使学生更好地学习知识,开发智力,陶冶情操,而不是为情境而情境,走向趣味主义。
二、引进
引进是语文教学方法变革的另一条途径。10我年来,我国语文教学借鉴域外语文教学经验,引进了不少教学方法,下面略举两例。
1、发现教学法。“发现”的本意是指找到前人没有找到过的事物和规律。作为一种教学方法,它是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所创。按他的解释,发现不限于那种寻求人类尚未知晓的事物的行为,正确地说,发现包括着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一切形式。发现法是教师提供适合学生学习程度的教材,引导学生自己探索,发现问题,寻找答案,得出结论的教学方法。
在语文教学中,发现法又称问题教学法或“设卡法”。它有优点,也有弱点,其优点在于: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长久保持而又便于迁移的知识,培养钻研精神和创造能力;其弱点在于:不是所有的教材内容都可以形成问题情景的,而且费时较多,也不易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运用发现教学法的一般步骤:一是设问,即创设问题的情境,使学生内心产生矛盾,主动提出要求解决问题。二是假设,即由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利用教师提供的材料,提出解答问题的合理假设,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三是验证,即让学生从理论上或实验上检验自己的假设。四是总结,得出共同的结论。
发现法在引进过程中得到改造,逐步或为适应各地教学实践的语文教学方法。比如,由发现法衍生的“引导发现法”采用如下五个步骤:一是准备,教师引导学生明确探索的目标、意义、途径、方法等;二是初探,根据既定的目标和途径,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观察思考等学生实践活动,主动概括出知识规律,寻求问题的答案;三是交流,教师组织引导学生交流初探成果,对于有争论的问题展开深入讨论;四是总结,学生整理知识使之系统化,教师对学生小结进行评价和修正,使之进一步掌握知识的内在联系;五是运用,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练习,完成有一定难度,验证巩固知识,增强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SQ3R学习法。又称“查、问、读、记、复习法”或五步阅读法、五段学习法,是一种引纪学生进行自学的读书方法。始创于美国衣阿华大学,SQ3R系五个英语单词的缩写,代表了阅读过程的五个步骤,即:纵览(SURVEY)—发问(QUESTION)—阅读(READ)—背诵(RECITE)—复习(REVIEW)。第一步全面浏览,对所学内容作框架式的大体了解,即对所学材料,从内容提要、目录、序言到大小标题、图表、注释等,先粗略地看一遍。第二步略读,着重读的主要内容(包括重点和难点),并提出问题。第三步带着问题深入阅读,可以圈点、划线或写提示情批语,还可以做笔记。第四步回忆复述,即合上书本,对各部分提出问题予以解答,回忆各个章节重点,巩固学习内容。第五步复习巩固。
这种学习方法,在运用时学得比较扎实,适用于需要记忆和深刻理解的精读和必读材料,但它费时较多,对于只需一般了解的阅读材料不宜采用。
这种学习方法引进我国语文教学,不但适用于学生自学读书,而且经过移植,可以适用于阅读教学中的精读课文教学,加上教师启发引导,改造成具有师生双边活动特征的“五步自学指导法”,即:定向浏览—略读质疑—深读理解—回忆解答—复习小结。
引进的教学方法还有很多,如科学扫描法、问题教学法、暗示教学法、快乐教学法、范例教学法、图表教学法、利用图书馆学习法、KJ作文法等。
三、发展
语文教学方法和引进给我们启迪:语文教学方法是语文教学动态系统中的一个动态的子系统,是不断运动变化的。语文教学设计应当探寻语文教学方法运动变化的规律,把握它的发展途径,做语文教改的“弄潮儿”,将语文教学方法改革推向前进。
语文教学方法的发展趋向,纵观国内语文教学方法变革的历史经验和现实状况,在今后教长一段历史时期,语文教学方法的发展趋向主要表现为三大特征:
一是主导主体有机结合。古今中外几百年,一时主张教师中心论,一时主张学生中心论的变更已发生过数次。“读史使人明智”。历史的经验促使人警醒。经过一番否定之否定后,我们才有主导、主体辨证统一的教学观。[6]语文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双边活动的动态过程。因此,语文教学必须坚持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语文教学方法应当体现这种主导主体的有机结合。
二是知识能力同步教学。语文教学过程是一个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教学过程。“我们需要用基本事实的知识来发展和增进每个学习者的思考”[7],而“正确的知识必须和技能,即运用知识的技巧结合起来”。[8]语文教学方法必须有利于知识和能力两种教学同步进行。
近年来,国外出现了“第三程度”的理论,即学生掌握知识和运用知识,按深度分为三种程度:第一程度是掌握信息,第二程度是具有运用知识的技能技巧,第三程度是善于创造性活动。像发现法、问题教学法、范例教学法、暗示教学法等新的教学方法便是以实现第三程度为目的。我国语文教学方法的改革,应当瞄准国际几哦按语科学理论的新水平。一个学生只有掌握了牢固的知识,具备了较强的能力,才有可能进行创造性活动。坚持知识教学和能力训练的同步进行和协调发展,实际上反映了培养学生第三程度(创造性)的基本内涵。
三是认知个性和谐发展。苏霍姆林斯提出:“作为全面发展理想的个性是和谐的,没有和谐的教育,工作就不可能达到和谐的发展”[9]赞科夫则认为:“这里所说的达到更高的发展水平,不仅指智力发展,而且指一般发展。所谓一般发展,就是不仅发展学生的智力,而且发展情感、意志品质,性格和集体主义思想。[10]对于语文学习来说,观察、记忆、联想、思维、想像等非智力因素,则是学生学习的动力系统。两者的和谐发展,才能全面促进学生语言语学习。
今天的中小学生,特别是独生子女,处于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信息社会,智力开发一般是不成问题的,关键在于智力因素的培养。因此,未来的教学方法既要有利于开学生的智力,又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而且要把两者有机地统一起来,促进学生认知水平和个性心理的和谐发展。
语文教学方法的发展途径。叶圣陶先生指出:“要把学生教好,必须有好的教学方法”。好的教学方法从哪儿来?来源无非两个:一是向别人学,一是自己通过实践,摸索得来。学习和摸索可求得语文教学方法的发展。
首先要批判继承,推陈出新。今天的教学方法大多是从古人或前人手中继承过来的,不用说讲授、诵读、议论等常规教学方法承继了自孔夫子到叶圣陶两千余年教学方法的衣钵,就是创新或引进的新教学法,追根溯源,从中也可窥见沿袭的影子。对过去的教学方法,凡是合理的成分,应予以肯定和吸收;凡是不合理的成分,则予以否定和剔除。批判继承的过程,扬弃的过程便 是推陈出新、便是创造、便 是发展,语文教学方法需发展,就要充分发挥我国教学方法的历史积淀,正确地扬弃,注入时代的生机和活力,创造出更新的更有效的教学方法来。
其次是引进借鉴,为我所用。“他山之石,可以改玉”,引进、移植、改造外国的、外地的、他人的教学方法,是发展语文教学方法的“源头活水”。“科学无国界”,在改革开放的时代,在新技术革命频频挑战的未来,国家与国家、民族与民族之间各种思潮的相互渗透是不可避免的。域外教学方法的引进也将是源源不断。如何结合我国语文教学中的特点,结合本地人的实际,进行科学的选择,合理的借鉴,拿来为我所用,这是未来语文教学一大课题。
再次是优化组合,扬长避短。如果说继承传统和借鉴外国是“向别人学习”,那么这种优化组合便 “自己通过实践,摸索得来”。“二者都重要,但是有主次之分,自己摸索得来比向别人学更重要;就中学和小学的语文课来说,尤其如此”。
四、优化
巴班斯基的观点,“教学最优化的基本办法,即既能提高教学质量,又能节省时间和精力的那些做法”。对教师的教来说,是“选择能最有效地解决相应任务的组织学习、刺激学习、检查学生的方法和手段”;对学生的学来说,“在学习中合理地自我组织、自我砥励、自我检查。”
近几年来,我国语文教育专家学者对语文教学方法的优化进行了专门研究,推出了一套套方案,亮出了一个个标准。比如,有的认为,语文教学方法的优化至少应包括这样四项内容:一是提高教学方法改革的自觉性;二是加强教学方法研究的科学性;三是注意教学方法运用的灵活性;四是提倡教学方法的多样化。[11]有的则提出了教学方法是否优化的四条标准:一看时间效应,即运用这种教学方法,时间上是否经济;二是看质量效应,即运用这种教学方法,质量上是否能够保证;三看心理效应,即运用这种教学方法,是否符合学生心理发展过程;四是看社会效应,即运用这种教学方法,社会效果是否好。[12]所有这些观点和主张,都能给人以启迪,具有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语文教学方法的优化,对于语文教师来说,应当努力做到:科学选用,巧妙组合,刻意出新,自成体系。这四句话,既是四项教学要求,也是依次递进、逐步上升的四个发展阶段、四种科学境界。
科学选用是基础,也是优化教学方法的起码要求。选择运用教学方法,必须依据正确的教学思想,既定的教学目的、学科的性质、教学的内容、学生的特点以及教学环境的状况,并且做到课时不而效果好,尽量提高单位时间的教学效益。概括地说,就是必须符合语文教学的规律和教学过程最优化的原理。这是科学性的要求。
巧妙组合讲变化,在科学性的基础上讲究灵活性,能够将不同的方法巧妙地排列组合,使之更好地为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服务。
刻意出新求发展,对原有的、常规的教学方法进行分析评价,汰选扬弃。
自成体系日臻完善,要求语言语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和艰苦的教改探索过程中逐步形成一套自己的教学方法体系。事实上,每个教师在毕业生的教学实践中都有可能形成一套自己习用的教学方法,总是是这套方法是否成为完善的体系,而体系的完善性,恰好就是科学性、灵活性和创造性的总和。果真如此,语文教学方法的优化也就可能达到随心所欲,出神入化的佳妙境界。
至此,我们可以将语文教学方法用叶圣陶先生的著名诗句概括出来:“教变多术矣,运用在乎人,孰善孰寡,贵能验诸身”。[13]

注:
[1]夸美纽斯《大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第1页
[2]《列宁全集》俄文版,第29卷第216页
[3]《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第7页,第144页
[4]《语文教学论集》,福建教育出版社1981年版,第260页
[5]张焕庭《西方资产阶级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64年版第49页
[6]韦志成《语文教育原理》,武汉出版社1989年版,第339页
[7]列宁《青年团的任务》、《列宁论国民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1958年版,第384页
[8]第斯多惠《德国教师教育指南》、《西方资产阶级教育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359页
[9]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下)》,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229页
[10]赞可夫《和教师的谈话》,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第148页
[11]《语文教学论》,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255-260页
[12]《语文教学论》,重庆出版社1987年版,第195-198页
[13]《教育辞典》,江西教育出版社1978年版,第656页
参考文献:
(1)王松泉、王相文、韩雪屏主编《语文教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6月版
(2)蒋宗尧编著《中小学教师教学实用基本功》中国林业出版社1998年4月
(3)黄振中、王世堪主编《中学语文教学法》广西民族出版社1986年8月
(4)周庆元著《语文教学设计论》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12月
(5)韦志成著《语文教学情境论》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12月

Tags:教学,科学,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