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教育网,面向全国的中小学学教师、家长交流平台

关注沉默一族

日期:2004-9-2 10:33 阅读:

   关注沉默一族

 

内容摘要:人们不知道他们这些人每天在想什么,不知道他们有什么样的欢乐和忧伤,也不知道他们有什么样的理想和抱负。这是一群容易被教育眼睛遗忘的群体,成了德育工作的盲点。我们要把我们的爱和目光,留一半给他们。

 

重视青少年的心理素质培养,已越来越成为全社会的共识。随着学校、家庭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日益关注,教育和教学也正走向成熟和进步。我们提倡面向全体学生,关心每一个学生,实际上,这些话很大程度上还只是一句尚不能完美完成的任务,是一个教育上的理想主义,也是所有做教师的最大挑战和追求目标。

事实上,现实的教育模式往往还带有粗略和简单。作为学校和教师,我们总是特别关注那些非常优异或非常糟糕的学生。优秀学生的存在使教师的成就感有了充足的理由,而后进生的转化则是德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对成绩优异、好学上进、工作踏实、言听计从的的学生,上课有倾向性的提问,课外有专题性的辅导,多有垂青,关爱有加。而对后进生,“千万不要出什么乱子”,则更是“步步小心,时时在意”,稍有问题,便走访家长,或晓之以理,或动之以情,百分之一的学生占用了百分之九十的时间。那么,既不优异又不淘气的学生呢?我把他们暂称为沉默一族吧!

什么是沉默一族?

这是一个毫不起眼的群体,他们多数是成绩中等,相貌平平,语不惊人,朴朴实实,在老师心目中无多深印象的人,甚至有些班主任和科任经常叫不出他们名字的人。在学校穿梭来往的人群中,他们的背影是孤独的。每天在父母和学校为他们设计的路线作着既定的运行,上学,回家,作业,休息。步履匆忙地走着,神情专注地听着,认真仔细地做着,不会违反校纪校规,对老师尊重有加,对同学客客气气,不用担心他们会给班级和老师的荣誉带来多大程度的损伤,家长学校不用担心他们会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出现任何问题。总之,就是“我最放心你们。”--------面对众多的学生,要教师里里外外操心的事够多,而这一群体在学校教师忙碌和安心中不断地被忽略。对他们偶尔取得的进步,有稍许的赞赏便一笔带过了。人们不知道他们这些人每天在想什么,不知道他们有什么样的欢乐和忧伤,也不知道他们有什么样的理想和抱负。这是一群容易被教育眼睛遗忘的群体,成了德育工作的盲点。

沉默一族的心理特点:

他们和优异生、后进生一样,随着知识的增加和社会接触的增多,形成了自己的思想,但认识上的变化给他们带来的不仅仅有快乐,还有不为人所理解的苦闷。和优异生的区别是:他们没有足够的信心和勇气去反驳他们认为不对的理论;而和所谓后进生的相比,当他们苦闷时,又不习惯用极端的方式去宣泄和排解——内心波涛汹涌,表面依然风平浪静,偶尔的行为和言语也许会引起注意,却也是一瞬间的事,习惯了被放在次要的地位使他们学会了沉默和思考。客观地说,他们的心理过程具有这些共同点:

1、              他们自认为自己是生活的弱者。

巴尔扎克说过:苦难对于人生是一块垫脚石,对于能干的人是一笔财富,对于弱者是万丈深渊。在学习上和生活上的不受重视和失落感让他们这一群体倍感压力。他们孤独、无助、无奈,往往留恋过去的阳光天空,蓝天白云。害怕竞争,害怕失败,内在的想法很多,却不敢显山露水,在思想里却不断翻腾冲突,很有想法,导致的结果也许是这样的:不在沉默在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不管是爆发和灭亡,都是我们极不愿意看到的,那唯一能证明的就是我们的教育还是那么地羸弱和偏面。

2、              意志力薄弱,容易动摇。

        他们一般不喜欢发号施令,相反,却常常是命令的坚决执行者,而且总是勤勤垦垦,踏踏实实地按时完成。对于别人的意见多数持赞成,不喜欢反对别人,当自己的意见不被采纳时会保持沉默却决不反驳。

        3   渴望被理解,被倾听,被关注。

哲人詹姆士说过:“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要求是:渴望被肯定。”

任何人都有被关注的欲望,一个人的自信程度,身心健康,行为品质往往与被关注程度高低成正比。特别是对于生理期和心理期都发生重大变化的青少年一族,他们渴望倾诉,也希望被倾听,在倾听和倾诉中,了解别人,也让别人了解自己,让自己走进集体,从而完成心理的平衡过程。

4、              自卑、自抑,自闭、消沉。

学生A在周记中这样写着:我想我是自卑的,我是最无个性的学生,长相平庸,成绩也不出众,整天精神不振,既不可爱也不吸引人,我希望所有的人都忘掉我的名字,走在人群里立即会消失。没人记得我,没人在乎我。

学生B:我从来就不是一个活泼的女生,沉默、寡言、枯燥。可是没有人知道在这被雨淋湿的面孔下有一颗多么敏感和善于幻想的心啊。

学生C:我是那样单调、苍白、了无生趣。随便听着歌便要掉眼泪,我忧伤之极,我喜欢淡淡的感伤的情绪,喜欢短暂的和一切凄美的故事。

这些文字的传递足以让我们觉得我们对学生的了解是多么地肤浅和表面化。所有的字里行间足以打动每个曾经忽视他们的人,这些文字是美的,可是表露出来的颓废和消沉是对教育全面性的最大打击。

当教育的对象呈现出两极化的趋势,当占绝大多数的普通学生不断地受到忽视的同时,教育的动机和效果也由此变可得可疑起来。事实上的德育是部分学生的专利教育,而占教育绝大多数的沉默一族,他们的受关注程度和数量意味着我们教育的面是否广,度是否深,如果不能让所有的学生都得到德育的关爱的话,那么我们可以说德育是失败的甚至是不道德的。

所以我们才要关注,才要疏导。

一、         了解他们的心理困惑,培养学生自信、乐观情绪。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有一句名言:“尽可能深入地了解每个孩子精神世界——这是教师和校长和首条金科玉律。”

这群学生有着更丰富复杂而敏感的情感世界,大部分人内心活动多,不善于表达情绪,性格内向,害怕交往,抱怨同学不了解自己,这种状态与他们随生活空间的扩大而出现强烈的交往需要,构成了难以排解的矛盾。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充分了 解他们,善于化解他们的心理困惑,鼓励他们多和同学交往,多参加集体活动,并有意让他们担任活动中某个重要角色,培养他们积极的情感和乐观开朗的性格。教师要因势利导地给予切实有效的帮助,组织丰富多采的文体活动、热爱大自然活动,培养他们广泛的兴趣爱好,通过倾吐、疏通、立志等措施使他们能释放自己的苦恼,寻得心理安慰和寄托,借助理智来获得解脱,“自我”得到更新和升华,积极投 入学习中去。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情绪状态能使人的机体活动和智力活动发生重大变化。愉快轻松的心境能使人的头脑清醒,大大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理解力。相反,压抑的心情会使人大脑抑制、思维混乱、学习效率大减。培养学生自信、乐观的心情, 只有拥有快乐心情的人才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去发现美好的事物、去感受美好的生活、去创造美好的学习情境。我们应将快乐还给每一位学生。                                                            

二、  呼唤、鼓励、关注、热爱这群学生。       

中外的教育学家都把热爱学生、关心学生视为教师的美德。我国近代教育家夏丐尊说:“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为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可以说教师对这群学生的爱,是创造师生间良好情感关系的基础,是教育的前提。德国著名的教育家斯蒂多惠敢也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这个群体的形成不是一天两天的事,他们的心理压力有时较大,害怕回答问题,担心受到老师和同学的嘲笑和指责,往往比较“心虚”“敏感” ,要打破这种局面,正确引导这个群体走出来关键要抓住他们的心理特征。这是一个脆弱敏感的群体,老师应该偿试倾听他们的心声,发表他们自己的看法,教师要引导他们看到自己的闪光点和长处,树立信心,克服缺点,消除思想顾虑,明确上进目标。教师也把自己的一些想法告诉他们,加强勾通,互相理解。当老师的目光倾注着关怀和鼓励时,他们是激动的,兴奋的。教师应多投给他们一些信任的眼光,表扬的话语,热烈的掌声,这样不仅可以积极地鼓励学生投入学习,更是给他们无比的勇气和信心,引导他们走上心理健康之路。教师要对这部分学生投向一份爱,一份期盼和鼓励,通过语言,行为,目光,让这些学生每天都能得到一份成功,在成功中体验欢乐,提高自信心和勇气,从而获得再一次进步的动力。

三、增强学习动机多给他们创造体验成功的机会。                 

这些学生之所以沉默,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学习上的不突出,一切导致他们悲观情绪的源头主要是学习上的失败感和无助感。一个学生如果从未体验或极少体验到成功的欢愉,感受的永远只是“也无风雨也无晴日”的平淡,或者老是经受失败或挫折的苦恼,那么他在心理上就会一直处于压抑或自卑状态,求知的欲望、学习的兴趣、渴求提高的心理定会受到极大的限制,这对于发展自我是十分不利的。因此,教育工作者要努力创造条件,让大多数学生从被赏识的欢乐中寻求自己的价值。

 “亲其师,信其道”当教师对学生怀有赤诚之心,浓浓的爱意,学生经过自己的观察和体验,看出教师的善意和对自己的真诚爱护,就会敞开心扉,乐于接近教师并心悦诚服地接受教育。当学生带着积极的情感去学习时,学习动机就会增强,思维、记忆等认知功能就会活跃起来,从而大大提高学习效果。学生在亲自获得的知识中产生自我效能感和胜利感,这种心理感受是个性发展的动力因素。让平时很少有成功体会的学生感受到自己是学习的成功者,就是让更多的学生走上健康的心理之路。

、教育学生客观分析自己, 指导学生调整目标
    
良好的性格是人身心健康的基本特征,对人生有很大的积极意义。相反,不良的性格会严重影响人的身心健康,影响正常的人际关系的确立,进而影响其成长与进步。性格孤僻、过分内向、自卑与自负的双重人格,对其和谐的人际关系的形成有很大的消极作用:一方面严重影响自己和别人的交往,另一方面感到别人对自己有不良评价,故不愿与他们人交往,造成彼此沟通、评价、理解、交往上的恶性循环。人或多或少存在某些缺点,教师要帮助学生正视自己,客观地分析自己, 让学生明白自身性格上的缺陷,从而不断认识自我,正确对待自我

     有时学生受挫,会跟目标过高有关,他们雄心勃勃,平时学习刻苦,要实现自己预定的目标,要获得某种荣誉。然而,由于自身原因或外部因素的影响,往往出现事违已愿的结果。在这种情况下,他们一是恢心丧气,觉得世道对自己不公平;二是觉得无面子,无法承受这样的结果。因而,他们采取了沉默的做法,不表现自己,喜欢站在背后,甚至出现了心理上的失调和行为上的异常现象。因此要帮助学生分析自己的目标是否恰当,是否可以达到。恰当的,继续努力去实现它;不恰当的,就改变目标,修正自己的行动方向,进行合理的调整。让学生认识到,一个人需要对自身状况有自知之明,对欲望目标、客观环境有确切的了解,在全面地权衡利弊,然后确定新的奋斗目标。这样即使失去东隅,也会有桑榆之获,减少或避免挫折,容易取得成功。例如对学习基础一般,成绩只有六、七十分的学生,如果要求他在短期内名列前矛,提出较高的要求,学生一旦经过努力达不到,肯定容易气馁,假如首先引导他巩固现有的目标,再循序渐进,稳步提高反而更为切合实际。

 

                                                                                                                       

关注所有的学生,热爱每一位学生是我们教育者的愿望,教育者的眼光的落点应是所有的人,而事实上,当我们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忽略了平凡而又安静的一族时,教育的普遍性和公平性变得不再真实。不要让这沉默一族觉得他们处于边缘的状态,本应是“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教育上的片面性却使他们感受到“而今识尽滋味,欲说还休” 。长时间的冷落必然导致他们的游离,而心理上的隔阂所产生的影响足以关涉他们的一生。教育研究认为,那些性格裂变,性情乖异,言行偏激,以至于做出荒谬事情的,绝大部分属于这一族,个中原因种种,但无论是在家庭、社会、学校长期得不到别人的尊重和爱护是其中之一,因此我们要把我们的爱和目光,留一半给他们。                  

Tags:关注,沉默,一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