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回放 太原市的高考成绩有目共睹,但在华丽的数据之下,却有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那就是:学校之间的不平衡有所加剧。有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高考中,太原市达二本线人数在5人以下的学校有43所,其中27所学校无一人达二本线,优质生源高度集中。(见本报12月3日龙城版) 教育均衡已成教育发展重中之重 教育不均衡现象一直普遍存在,也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今年高考中,太原市居然有43所学校达二本线人数在5人以下,更有27所学校无一人达二本线,教育质量与教育资源的同城分布,可谓已呈现出天壤之别的现状。这种差别悬殊的教育资源不均衡,在另一个方面还表现为诸如择校费等不合理收费的长期存在,学生和家长为了争得较好学校的一个名额,不得不动用所有家庭关系,并付出不菲的经济代价。 这不仅增加了家长的负担,也在本质上制造了教育不公,同时还让腐败现象层出不穷。享有优质教育资源,不仅成为特权阶层的特权;分配优质教育资源,更成为油水肥厚的美差,隐匿着各种不能见光的交易。去年此时,在履新一个星期之后,教育部新任部长袁贵仁提出了义务教育工作的新目标——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而需要得到均衡发展的,其实又何止是义务教育领域? 5年前,安徽铜陵市推行教育均衡、消除择校风,曾经在全国引发一轮关于“铜陵经验”的热议。其卓尔不群的经验就在于,优质教育资源真正向弱势学校倾斜,而不是向“重点”学校倾斜;资源倾斜不仅限于经费倾斜,更在于校长、师资在各校之间轮换;将重点高中的招生名额平均下放各初中,缓解义务教育阶段各初中之间的应试竞争压力。 其实,这些都不是“可不可为”的问题,而是“愿不愿为”的问题。铜陵经验的可贵之处,也许并不在于它的实践本身,而在于当地政府敢于如此实践的勇气,这种勇气源自政府对教育均衡发展的责任感与使命感。政府部门应该放弃那种极一地之力堆砌出一所或几所“窗口学校”的政绩冲动,与此同时,着眼于均衡教育的长期前景,而不拘泥于一时之升学率数字。 要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真正有效的办法还是“扶弱济贫”,将有限的资源向弱校倾斜,因为,只要教育资源分配依旧不公,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均衡就不可能实现。这当然是个笨办法,费劲而且不能立即见效,但是教育问题偷不得懒,得踏踏实实一步一步来。 一言以蔽之,教育均衡已成为教育发展和改革的重中之重。在认识到其长期性与艰巨性的同时,也有必要制定出一个合理且具有约束力的时间表,明确将教育均衡发展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在经费、师资以及政策配套等方面向薄弱学校倾斜,并在制定教育政策时,充分听取学校、老师、家长和学生的意见。舒圣祥(湖南) 二本线离均衡教育资源还有多远 某种程度上说,公平是世间最大的正义。公平不能保证,则效率无法显现。具体到教育领域,其理亦然。实现教育资源的公平供给与共享,是化解教育界诸多困境的基本着力点,这些道理都是基本常识,不难理解。而上述提及的二本线上的差异,其实就是横亘在教育资源分配格局中的一道显眼的分界线。 一道二本线,折射出太原教育资源失衡的现状。教育部袁部长曾对义务教育提出新目标——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当时他表示,要努力实现2012年义务教育区域内初步均衡、2020年区域内基本均衡的新目标。教育的相通性决定,高中教育阶段其实和义务教育一样,均衡资源的理念应该一以贯之,依序顺延。 而前不久教育部还放出消息,称各地要力争经过3年到5年的努力,使择校乱收费不再成为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当时被媒体提炼为“三五年取消择校费”,而引起社会极大关注。其实择校费问题并非孤立的,而是和上述的教育资源均衡配置问题,是一体两面的。 大刀向择校费头上砍去。这一刀我们砍了多少年,恐怕都记不确切了,只知道刀把都磨得斑驳陆离,刀口都砍得缺牙咧嘴,但择校费以及化妆成各种面目出现的变相择校费,仍然像练过铁头功一样,昂首挺立,张牙舞爪,不为所动。 不管是义务教育还是高中教育阶段,人们为何心不甘情不愿也要咬牙缴纳不菲的择校费?还不是因为,积聚了优势教育资源的学校,凭空垄断了议价权,小老百姓只要多交几千几万块钱,把孩子塞进校门,就等于孩子一只脚迈进了重点高中 (大学)的大门?能有底气坐地收钱(择校费、赞助费)的学校,就源于他们的师资力量、教学软硬件保证了他们在这一片区的龙头地位。“旱的旱死,涝的涝死”。这边厢,优势资源孵育出优秀学生;那边厢,师生拼命才能保证不被二本线“剃光头”。这里有公平正义可言吗?换言之,那些挣扎在二本线下的学校、学生,真的是资质鲁钝吗?非也,只不过此地教育资源没有公平摊在所有学校头上罢了。仅因为某些政策原因,就导致不少普通学校的学子上升通道被人为堵塞,受教育权受到厚此薄彼的待遇,这难道仅仅是个人运气不好就能概括的吗?“一样的孩子,不一样的前途”。教育资源哪怕不是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资源也是属于国家公共资源,受教育权不能有三六九等。教育失衡实质就是权利不公,教育平权问题迫切需要解决。教育平权,然后才有资源的均衡配置,才有打破教育界某些地区和学校垄断议价权的可能。当然,这离不开其他政策困境的连环解套。二本线上的权利鸿沟如何填平,相信太原教育局的相关决策人士早有了较为成熟的规划。李晓亮(四川) 平衡师资是根本 校间教学质量差异固然跟生源素质、掐尖办学有关,但不容避讳的问题就是教师本身的教育教学能力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学校的教学质量。 如果说校间教学设备、区域差异是硬件,那么校间师资队伍不平衡就是软件差异,而这软件差异的失衡会直接影响教育质量、教学效果。换而言之,区域经济相对落后、硬件配置相对滞后的学校,如果拥有优质的师资,在很大程度上能维系公众享受平等而优质教育的权益。 从这个角度说,教育资源不平衡的瓶颈是师资失衡,也正是基于学校教学质量不好、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偏低,孩子成长才事倍功半,甚至产生厌学、弃学的念头;也正是基于“择名师、选良师”,“优质生源学校”才应运而生、高度集中,“重点高中”模式才热度不减。看来,加强队伍建设,均衡配置校长和教师资源才能最大化、最快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高中越来越多的需求。 如何突围师资失衡的困境?教育部部长袁贵仁说:“要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加大义务教育阶段校长和教师的培训、交流力度,继续探索和创新农村中小学教师的补充机制。”纵观国内外一些成功经验,笔者以为机制的“突围”首先是待遇、政策的“突破”: 一是确保教师待遇均衡发展。当前教师的补贴、福利等待遇与学校星级水平、地方经济、地域脱钩,甚至可以让区域经济水平滞后教师的收入超过地域发达的地区,让一流教师转身地域相对偏僻的地区,让大量的优质师资抵冲相对滞后的硬件,这有助于名师淡出名校,有利于校间教育资源相对均衡。殷鉴之例就是日本,在公立学校,日本教师都享受全国统一的公务员待遇,教师实行定期流动,一般说来在6年内都会流动一次,这对均衡校间发展水平起到很大的作用,特别是对经济薄弱的地区,作用更为显著。 二是政策调控。政府要利用手中的政策杠杆,均衡调节中考招生名额分配,利用绩效工资推进的契机,推进流动制,均衡优质师资。上海市教委的措施可以借鉴,从2009起,上海市一方面继续实行中招“名额分配”等措施,另一方面实行优秀教师“走校制”。 古语云:不患寡而患不均。此语道出了每个社会人公平地享受社会公共资源的心理渴求,这也是实现一方和谐、稳定的重要保障。教育资源均衡发展是社会公共资源被平等分享的一个重要“指标”。如何“破冰”,均衡师资不失是一个好的突破口。杨红兵(江苏) 三言两语 ※人们对公平的呼喊,在教育资源的均衡上尤为明显。孩子是未来,是每个家庭的希望,在为孩子的教育方面的努力上,没有什么是可以代替的。中国的家长可以忍受很多不平等,但无法忍受让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更何况是一系列的教育不公平。雷声大雨点小的教育改革,让我们等得太久太久。 ——方 方 ※优质生源过度集中是谁之过?教育部门的指挥棒才是始作俑者。在教育资源差异巨大的情形下,难免会有择校、高价赞助费的出现。行政手段虽然已实施,但真正要见到实效,路还很长。我们期待各级教育部门卓有成效的工作业绩! ——李 丹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教师。现在各地不少学校都实施了教育改革,其主题词其实就是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事实证明,这是很有效的。因此,要想改变教育不均衡的“惨状”,教师是关键。必须提高教师的素质,增强教师的教育信心。 Tags:择校,二本,线离,均衡,教育资源 |
21世纪教育网,面向全国的中小学学教师、家长交流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