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教育网,面向全国的中小学学教师、家长交流平台

高考招生改革不能牺牲穷孩子

日期:2010-12-1 11:49 阅读:

以清华大学为主的“华约”和以北大为首的“北约”高考(论坛)自主招生改革,近来好不热闹!这些举措尽管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突破“一卷定终身”的高考制度,但也应有一个大前提,那就是其体现的教育公平正义,绝不能低于现行的高考制度。那些生于穷乡僻壤的农村娃,甚至随父母在城市生活的民工子弟和城市困难家庭孩子,正在这类改革中吃大亏。

回头看看近年自主招生和“校长推荐”的录取标准及录取的孩子,你就明白问题的严重性。他们基本都是现行教育制度下的佼佼者,学业优秀,非学业素质也特好,有的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有的琴棋书画、运动体育无一不精;有的善于创新发明。而这两方面的积累都需要依附优良的教育资源和家庭不菲的教育投入。农村,特别是边远落后农村的孩子,甚至城市贫困家庭和差校的孩子,显然被“自然淘汰”的可能性越来越大。且不说谈谈海外旅游经历或弹钢琴、打网球,就连招生老师觉得不是问题的试题都成了问题。例如,有一次考到“标准篮球场有多大”,许多农村孩子不知道,因为他们只有一个篮球架;有老师请考生“从通胀角度分析蔬菜为何比肉贵”,农村娃吃的都是自家种的菜,很少吃肉;还有“如何使朝鲜重回六方会谈”,名校孩子常有模拟辩论,侃侃而谈,而农村孩子蒙了。

事实上,近几年有些名高校自主招生中早已不见农村娃了。难怪有农村老师发牢骚说,这样改就是在为大城市富校孩子准备名校“盛宴”,“不要让我们既输在起跑线上,又输在跑道上”。话虽刻薄,但也不是没一点道理。

怎样改才不会伤害穷孩子?有人建议,对他们进行一些政策照顾,甚至强制各校录取一定比例的穷孩子。这不是不可行,但好像又对其他孩子不公。有人建议,在人才标准中加一些“吃苦耐劳”、“朴实质朴”等有利于他们的标准,但难以量化。

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应改进自主招生或校长推荐的标准,不能一律用“城市视野”或“国际眼光”,不同学科应按不同标准选拔人才。如数学,一支笔几张纸也能看出谁是人才,给那些暂时没有电脑、没有见识、“不会说话”或“见人脸红”的农村孩子也留下一些奋斗空间。美国高校录取学生的标准就很多元,从而构成了一个来源丰富、特色多元的学生群体。

选拔手段和程序也一定要公平合理,不要为农村学生或贫困学生设置“不可逾越”的障碍,比如“钱堆出来”的“才艺”,教育公平应是我们高考招生改革的一条基本原则。有高校招生者说,穷孩子还可以用高分拼现行高考呀,说这话的人真不应再做教育工作了。

同时,加大对农村学校和城市差校的投入,如现代化网络教学设施、科学实验室和音乐、体育及美术设备等;加强教育的城乡交流;大幅度提高农村和城市差校教师的待遇,留住人才,同时鼓励优秀人才下乡或到差校任教支教。

温家宝总理说,“过去我们上大学的时候,班里农村的孩子几乎占到80%,甚至还要高,现在不同了,农村学生的比重下降了。这是我常想的一件事情。”其实,以牺牲教育公平正义为代价的高招改革,不要也罢。例如,前几年,台湾扩大高校招生自主权的“多元入学”改革就备受质疑,“多元入学”被讽刺为“多钱入学”。最后,七成家长赞成恢复以往的联考制度。真不希望我们的高招改革也这样瞎折腾。

Tags:高考招生,改革,不能,牺牲,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