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教育网,面向全国的中小学学教师、家长交流平台

语文教材大量修改名篇 专家称对学生有害无利

日期:2010-10-18 11:21 阅读:

近日,国内权威的文学期刊《收获》杂志副编审叶开先生博客上连续发出《上海小学语文恶意篡改安徒生童话》、《被小学语文教材窜改的巴金名作》等文章。这组文章引起社会对中小学语文课本擅自修改名家名篇问题的广泛关注。本报记者近日调查了北京地区小学目前使用的语文教材,发现现行教材中选用的部分名家名篇也存在被大量修改的现象。对于名家名篇在小学教材中被频频改动的情况,从事一线教学工作的教师和叶开先生的观点也是各有不同。

 

叶开博客

 

任意修改名家名篇是“削足适靴”

 

叶开先生在博客中,对现行语文教材中擅自修改名家名篇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语文教育的核心价值,不是意识形态的道德教化,而是认写文字,同时也是阅读经典。

 

“懂得欣赏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学作品,是语文教育里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叶开先生昨天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认为,名家名篇选入课本,根据时代的要求适当编辑本无可厚非,但是如果编撰者以削足适靴的手法,把固化的表达方式、遣词造句甚至是思想方法强加进名家名篇,伤害到原文准确优美的语言文字,那就不是教育的初衷了。

 

叶开先生把这些“掺过沙子”的课文比作三聚氰胺,将对孩子们的精神世界有害无利。

 

记者调查

 

北京现行小学教材多位名家名篇被改

 

据了解,北京市大多数中小学现行语文教材有两种版本:北师大版和人教版。“本文入选教材时有改动”,这样的备注在现行两个版本的中小学语文教材中比比皆是。昨天记者随机抽取翻阅了几本小学三、四、五年级的语文教材,通过粗略对比原文,发现不少名家名篇都存在改动现象。

 

改动最大的要算我国著名作家学者许地山先生的散文名篇《落花生》,在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的语文教材中,这篇被安排在第15课的短短不到600字的文章竟修改了30余处,从具体用词到语气表达,从标点符号到句式结构,可谓“惨不忍睹”“面目全非”。例如,原文中将花生与其他果实作对比时写道,“这小小的豆不像那好看的苹果、桃子、石榴,把它们的果实悬在枝上,鲜红嫩绿的颜色,令人一望而发生羡慕的心。”人教版的教材则简化为,“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改后的文字似乎“简明”了,但是原文中的那种遣词造句的精妙和语势之美荡然无存。

 

在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的语文教材选用的巴金的名篇《鸟的天堂》中,记者发现也存在类似现象,除了大量词句被修改外,原文所描写的榕树的量词也由原文的“棵”改为“株”等等。而记者在课文后的“句子摘抄”的课后作业中看到,被编者改动过的“一株”、“树干的数目不可计数”正在摘抄之列,是学生进行体会的重点,带有较明显的教学意义。

 

此外,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材中梁晓声的《慈母深情》、北师大版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材中刘绍棠的《师恩难忘》等名家名篇也都存在类似现象,有的篇目除了大量删改,还生硬地加进了一些编者的“串词”以表达主题。

 

出版社

 

入选文章改动挺多产生原因很复杂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的语文教材是现在北京西部城区的大部分小学选用的语文教材版本,该出版社负责语文教材出版的编辑张洪玲昨天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说,大多数课文在入选语文书后都有修改,这种情况挺多,至少超过一半。

 

张洪玲解释,有些文章很好,但写得挺长,在节选的时候有些段落与节选部分行文不太协调,比如举例的例子不适合小学生等,入选教材的时候就会把这些不符合学生的部分删掉。

 

“入选文章改动挺多,产生的原因很复杂。”张洪玲说,因为除了儿童诗歌外,完完全全适合小学生的文章很少。有的入选文章的题目和创意很好,编辑组会根据其进行重新编写。

 

张洪玲表示,北师大版本的语文教材,在入选文章的选定时非常注重原文的原意,尽量保留原汁原味的东西,编辑在选择入选文章的时候尽量用原文,力求改动的越少越好。

 

观点交锋

 

改动名家名篇 看法各不相同

 

对于名家名篇被小学教材频频改动的情况,记者分别采访了叶开先生和一些从事一线教学工作的教师,其中的观点不乏对立之处。

 

■关于适合小学生理解

 

郑丹娜(垂杨柳中心小学语文老师):名家佳作在入选语文教材后在语言上有些改动主要是为了适应孩子的感觉和需要,一些名家作品颇具深度,但却是四年级的孩子所不能理解、体会的。

 

叶开:学生因为年纪小,理解力欠缺,一时不能一下子全都理解是正常的,但熟记背诵就是很好的方法,因为经典的作品会伴随着孩子的成长和领悟力的提高而带给他们不同的感受。如果为了孩子的理解力,是不是可以把中国人背诵了1500年的李白的《静夜思》改为小孩子戏说的“床前明月光,李白打开窗”呢?王安石的名句可不可以改成“春风溜达江南岸”呢?

 

■关于规范表达

 

海淀区一名从教近20年的知名中学语文教师(不愿具名):从教学实践来看,对名家名篇原文的删节或修改在很多时候是有利于师生教学的。有时编者对原文作一些字句上的修改,使文章的表达更加规范,有利于学生学习。同时,一些表达方式也在随时代变化,有的修辞在过去很得当,在现在却需要有小的变化。

 

叶开:经典之所以能成为经典,是因为它们都是作家经过长期的积累,是千锤百炼磨练好自己的技艺之后才写出来的。小学生学过的贾岛的“推敲”故事和王安石斟酌“春风又绿江南岸”的故事,都说明对语言文字的精心揣摩、斟酌和推敲,这是好作品的重要基础之一。

 

■关于《鸟的天堂》删改原因

 

王秀鲜(史家小学语文老师): 《鸟的天堂》确实入选小学四年级上学期的课本,课文与原文确实存在一些必要的删改。课文对原文的取舍主要是要适应教学要求,考虑学生需要,同时也要适应课时的安排。像《鸟的天堂》一般只有两三个课时,要完成字词、阅读理解、景物描写、欣赏佳句等多重教学目标,那么如果是原文不删节的话,恐怕很难完成。

 

叶开:关于课时紧张,确实是一个客观存在的情况,但是这种存在就是合理的吗?其实语文课最需要的是给孩子最好的原著,让孩子去阅读,然后老师在课堂上与孩子进行互动式的讨论,当然这种教学方式和目前的应试教育有一定的偏差,但是把对名家名篇的修改归因于课时紧张似乎也不妥。

 

■文/本报记者陈凯一邓兴军

 

编后

 

改编作品 莫丢“神韵”

 

《水浒》中“林冲风雪山神庙”一章有句景色描写“那雪下得正紧”,一个“紧”字被鲁迅先生称赞写出了“神韵”。汉语的精妙正在于此,那些历经数十年仍然口口传承的名家名篇正是用语精妙的典范。

 

在选编这些名家名篇进入教材的时候,编者不应该只从“语用学”的角度考虑语言的实用性,更不应该只从应试的角度考虑语言的“试题化”效果,而是应该综合考虑我们民族的文化传承、汉语的多元化个性表达等社会学因素。

 

本报今天编发这篇文章,并不想去全盘否定教材编纂者和一线教育工作者们的一片苦心,也不是对名家盲目膜拜,而是想探讨能否以鲁迅先生提出的不失“神韵”作为“剪裁”名家名篇的标准,只有真正掌握了这个标准,心中才有护住我们的文化土壤永不流失的底线。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Tags:语文,教材,大量,修改,名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