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教育网,面向全国的中小学学教师、家长交流平台

时评:高考体育加分形成产业链 缺乏监督机制

日期:2010-1-28 15:58 阅读:

    或许,从体育与高考挂钩的那一天起,动机就已不再单纯。     

  曾有人目击高考体育加分测试现场的“奇特”景象:“长跑特长生”跑不下1500米,“跳远选手”跳不进沙坑,“篮球高手”抱着篮球上篮。而这些“水货”考生背后,居然都有一张“如假包换”的国家二级运动员证书。只要蒙混过关,高考加分就此到手。 

  对于以公正著称的高考制度而言,这简直是一种亵渎。高考体育加分的种种“猫腻”,将这项鼓励青少年全面发展的加分政策变成了儿戏,沦为少数人弄虚作假的温床。 

  根据国家体育总局最新修订的《运动员等级管理办法》,虽然仍由地市级体育行政部门审批二级运动员,但省级体育主管部门拥有真正权力,可以对下级审批进行检查和否决。这个制度转变,从表面上看似乎将审批门槛加高,但实际上,由于上下级部门之间是指导关系,规章制度只能起到约束作用,体育加分的具体操作权和认证权,仍旧掌握在少数部门的少数人手中。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朱力认为,这种情况容易导致权力寻租,使制度成为“稻草人”,加之整个过程缺乏监督机制,“拉关系走后门”现象滋生也就不足为奇。 

  这种漏洞同样存在于复审测试环节。近些年,为防止作弊,高考文化课考试监考日益严格,电子监控、手机屏蔽等手段齐上阵,但体育加分复审测试考场却相对宽松,给了弄虚作假者以可乘之机。 

  整治高考体育加分作弊,关键不在于事后“亡羊补牢”,而是要从整个流程上进行监管。从体育赛事的监控,到比赛成绩的确认,到等级证书的审批,再到复审测试的监督,主管部门应把力量花在事前预防和事中监管上,防患于未然,不要等到钻空子行为变成现实再去处罚。 

  这些年来,呼吁废除高考体育加分的声音四起。但体育加分在风雨飘摇中岿然不动,而作弊现象则升级至“集体狂欢”的态势。

  当少数人的丑行变成公开的秘密,高考体育加分作弊已经演变为“谁在背后撑腰”的问题。刚刚曝光的厦门马拉松赛作弊事件,山东省东方中学8人“组团假跑”。而在有些地区,高考体育加分甚至已经形成产业链,从办证、报批到审核,一条龙服务。显然,一张带有地方保护主义色彩的关系网,正在为体育加分作弊“保驾护航”。从表层看,有些人是为保证本地区高考升学率而“放水”,实际则是不正当利益在作祟。

  存在制度设计漏洞的体育加分政策,正在成为某些人进行不公平竞争的棋子,由此衍生的信任危机将导致高考公正性下降。更可怕的是,这种日渐走偏的价值取向,正在集体造假中直接传递给下一代,侵蚀的将是整个社会的诚信与公平。(

Tags:时评,高考,体育,形成,产业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