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中国教育的“牛鼻子”。 意图改革者抨击其“唯分是举”的僵化机制,也担忧在社会诚信体系尚不健全时无法剔除人为操作因素;温和保守者则坚持“公平是第一要义”,同时也承认其“消磨民族个性与创造力”。 2009年由高考制度而生发的改革话题,围绕着在“科学”与“公平”间找到最佳平衡点而展开。 高校自主招生:改革先锋如何守住公平底线? 北京大学11月正式公布试行“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成为2009年高校自主招生最热议的话题。北大随后对具有推荐资格的中学和学生名单也进行了公示,再次引发了公众的担忧。 尽管与以往的自主招生制度相比,受“校长实名推荐”的学生只是减少一个笔试环节而直接进入面试,合格后方可在高考录取时享受降分优惠;尽管多位中学校长表示“签名事关个人名誉、学校信誉”,但这项改革依旧招致了公众对于教育公平的连番质疑:北大是要选“才子”还是选“公子”?是否会因权力寻租滋生腐败? 有人说,有推荐资格的学校基本上集中在直辖市、省会城市的重点中学,客观上导致农村孩子离优质教育资源更远。有人说,受推荐的基本上是全面发展、成绩数一数二的学生,不用校长推荐也能上优秀大学,北大是在对优质生源提前“掐尖”。 面对这些质疑,教育部新闻发言人表示,北大试行“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是一种积极探索和有益尝试,为选拔不同类型优秀学生创造条件,希望社会各界能为这些积极探索创造宽松的环境与氛围。 杭州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傅立群分析说,人们对于北大的“群起而攻”,反映了普遍存在的对于特权垄断资源的焦虑。“人们不是不知道应试的弊端,但更痛恨腐败和不公。” 傅立群说,要确保“校长推荐制”的良性发展,就一定要制定好推荐细则,比如实施什么样的评价标准、采用什么样的评分方式,都应该事先出台详尽的方案。同时要让“信息公开制度”为其保驾护航,及时告知公众,满足大众知情权。推荐学生的每一个环节和详细情况,都应该“晒”于阳光之下,接受公众监督。 浙江大学教育学院在读博士张建中说,任何改革都会有挫折和阻力,教育改革更是如此。既然大家认为大学自主招生是教育改革大势所趋,那么对于“趟雷”者及其为推进改革所作出的努力,有时候必须选择相信。“质疑和批判需要勇气,但有时候信任更需要大智慧、大勇气,只有相信,改革才能向前推进。” 高考加分:“废”声不止中的制度改良 2009年6月,何川洋成为重庆文科高考第一名的消息,与他更改民族成分骗取高考加分的消息被媒体一起公布,随后,何川洋的干部子女身份也被曝光。参与弄虚作假的党政干部分别受到免职、停职处理。 尽管加分政策是教育部门制定,但是加分项目却涉及科协、体育、外事、民委、计划生育、残联、公安等多个部门和单位。在实际操作中,由于缺乏严格的定量标准和外部监督,容易受到人为操纵,导致一些加分考生受人质疑,“取消高考加分政策”的呼声也不绝于耳。 傅立群认为,高考加分的初衷是鼓励学生学有特长,但逐渐获得加分的学生都是当地领导、企业家等的子女,加分的初衷偏离了轨道,变成了“富人的游戏”。“这样的加分只会助长教育不公,不要也罢!” 西南政法大学行政法专家王学辉则表示,单纯地叫停加分政策、缩减加分分值只是权宜之计。为了人才的公平选拔和培养,必须重新审视、梳理现行的高考加分制度,充分赋予群众监督的权利,通过规范程序、强化监督、公开透明、严惩违规等途径,完善高考加分制度,真正杜绝金钱、权力购买及交换教育机会的行为。 在“废”与“留”的争议声中,教育部门的做法更为务实一些。在浙江,考虑到近三四年来,高考体育类加分项目已成为群众投诉、质疑的重点,其中以无线电测向、航模等最多,因此2009年增加了“门槛”--这类考生在取得相关证书后,还需进行省级统一测试认定。统计数据显示,浙江省2009年申请高考加分的4998名考生中,有483人未获得加分资格。其中,两级公示淘汰144人,339人没有通过省级测试环节。 浙江省教育考试院有关负责人说:“高考事关千家万户,哪些项目应该加分也是见仁见智。有关部门可以考虑举行高考加分项目听证会,邀请学生、家长、老师、学者和媒体等参与讨论,使这一政策更加合理、公开、透明。” 疯狂的“奥赛”:素质教育理想下的功利“切面”? 从“奥赛”被引进中国之始,关于其是否增加了学生负担、是否真的是素质教育的争论,就从没停止过。考奥赛起初是为了上好大学,现在一步步延伸到为了上好高中、好初中。 云南省教育厅日前宣布,从2010年起,全省统一取消大中小学校招生中的“奥赛”等所有学科竞赛活动成绩的加分政策。该省同时规定,在职教师不得举办或参与举办各类“奥赛”和其他所有学科竞赛活动,不得在校外有偿兼职、兼课。这被评价为给“奥赛”降温的“釜底抽薪”之举。 综观全国,各省份已陆续出台“禁令”,但人们对实际效果依旧存疑。如浙江省教育厅2005年就出台规定,明确规定停止小学数学奥林匹克竞赛活动。然而至今为止,杭州等地针对中小学生的奥数培训却依然炙手可热。在成都,有关禁令出台后,奥数培训机构纷纷易名为“数学提高班”,连夜请来外地老师或者退休老师,家长交的培训费用整整涨了200%。 一些教育界人士认为,“奥赛”等特长班学生选修率高,是因为获奖者可在高考中获得保送或加分的宝贵机会。但不少老师和家长认为,参加培训班学习不完全是为了获取加分,而是为了锻炼一种思维能力,提升学习方法,学科竞赛不应“一刀切”。 浙江省青少年活动中心数学老师王立峰说,不能单纯地认为学习奥数就是为了解题能力的提高或者数学成绩的提升。奥数学习的目的是要让思维体系比较弱的孩子,学会分类、递推、假设等多种数学思维方式。 “‘奥赛’已经被扭曲,变成了一种功利逐益,即使政府不把‘奥赛’与升学直接挂钩,只要大家认为能提高学习成绩,学生和家长就会趋之若鹜。”浙江星星国苗家教中心负责人刘苗芳说,“优质教育资源供不应求,是‘奥赛’无法降温的关键原因。” Tags:2009,争议,改革,行的,高考 |
21世纪教育网,面向全国的中小学学教师、家长交流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