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教育网,面向全国的中小学学教师、家长交流平台

未成年玩家利用手机账户一键登录,游戏厂商应担起主要责任

日期:2023-9-5 12:35 阅读:

随着“830新规”的严格落实,游戏行业的防沉迷效果可谓立竿见影,未成年人游戏时长、游戏消费两项关键数据长期维持在低位,家长与游戏厂商也已经大大消解了原本的对立情绪。然而,家长的担忧并没有结束,暑假期间,不少家长发现孩子的游戏时间确实减少了,可玩手机的时间似乎没有缩短。


毕竟,不玩游戏的小学生们,还在手机上的其他领域消耗时间。短视频、直播等新兴网络应用,在算法的加持下,其内容精准迎合了用户的喜好,虽然体验感大大提升,但对自制力较差的未成年人来说,却也容易沉迷其中。


8月初,国家网信办研究起草了《移动互联网未成年人模式建设指南(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建设指南》),计划将“青少年模式”全面升级为“未成年人模式”,推动模式覆盖范围由APP扩大到移动智能终端、应用商店。

换句话说,不只是游戏,未成年人在在短视频、直播等其他网络应用领域将全面受限。


该指南还极具针对性:若只是那些应用程序守土有责,它们守的只能是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有些未成年人会以“在A平台玩1小时游戏,在B平台看N小时视频”的方式逃避限时规定。但移动智能终端、应用程序和应用程序分发平台三方联动之后,通过三者间提供必要接口和数据共享,未成年人在多个App累积使用时长过长的问题就有解了。


回归到游戏行业,《建设指南》的出台并没有直接影响,其对网络游戏的防沉迷只是要求“应遵守相关管理规定”,没有新增其他要求,这说明当前“ 830新规”已有效解决游戏行业的未成年人保护问题。相反的,《建设指南》还在“未成年人绕过防沉迷监管”、网络内容等方面借鉴了游戏行业的做法。


随着我国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生态的持续搭建,维持现有未成年人保护力度的基础上,与多方磨合共同找出漏洞,将是游戏厂商接下来工作的重点。


其中,未成年人绕过防沉迷监管问题依然存在——部分游戏厂商依赖手机自身硬件账户的实名认证机制,通过调取手机账号的实名信息后不再对手机使用者进行身份核实,这使得未成年玩家有机会绕过防沉迷限制,直接登录游戏。


由于当下未成年人使用家长手机的情况较为常见,且不少家长的手机系统账号都进行了实名认证,未成年人利用这一漏洞逃脱防沉迷监管、大额消费的事件近期频频发生,引发了媒体的多次报道,社会舆论也在持续发酵。


一个看似方便用户的细节,却成了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的盲区,这值得反思。游戏厂商作为内容方,理应主动承担起责任,与手机厂商携手加强现有的未成年人保护体系,而不是将责任全部交给手机厂商。


对于防绕过问题,一些头部游戏厂商的做法有可取之处,如腾讯游戏就率先针对未成年人冒用成年人身份绕过防沉迷监管,采用了人脸识别策略。从2018年开始,腾讯开始在《王者荣耀》《和平精英》两款头部产品进行试点,在玩家账户实名制基础上采取人脸识别技术,甄别疑似未成年人的玩家。这大大提高了甄别未成年人身份的准确性,此举在全球游戏乃至互联网行业算得上首创。


课件预览


在此之后,又有多家游戏厂商在游戏内引入了人脸识别技术。目前来看,某些游戏厂商在明确自身责任的同时,也应该把技术落到实处,让人脸识别真正发挥它的作用。


《建设指南》中也要求智能终端需具备防绕过功能,而且只有家长验证并确认后才能退出未成年人模式。为避免未成年人自行退出未成年人模式,征求意见稿还明确提出,家长可基于现有移动智能终端认证机制,自行选择密码、指纹、人脸等识别方式进行单一或复合验证。


最后,未成年人保护工作没有终点,也不存在唯一解,游戏厂商只有不停根据环境迭代方法,才能更好地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更好地守护我们的下一代。

Tags:未成年,玩家,利用,手机,账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