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3日,为期一个月的重庆市2009年高考招生各类加分考生资格名单公示期结束。经群众举报,31名享受聚居地少数民族加分政策的考生民族身份存在造假问题,其加分资格被取消。 6月22日下午5时30分,离重庆高考成绩公布还有两天时间,离高考招生各类加分考生资格名单公示期仅有一天,重庆市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布关于2009年高考招生少数民族加分问题调查结果。一度在网络中被热议的“重庆巴蜀中学200多学生以民族聚居地少数民族考生身份报名获取加分”经调查不实。 可怕的11% 按照教育部“阳光招生”有关规定,重庆市招办从5月25日起,在招办公众信息网上公示了全市2009年高考招生各类加分考生资格名单,6月9日,高考结束第二天,重庆市教委、重庆市招办、重庆市市长信箱、重庆市政府信访办等多部门接到群众举报,称巴蜀中学在今年高考报名中弄虚作假,有200多名学生以民族聚居地少数民族考生身份报名获取加分,并且主要集中在巴蜀中学文科1班、理科31班、32班三个“实验班”。这一消息随即引起接访部门重视。 同时,互联网上相关的帖子也引起网民关注。 根据《重庆市2009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实施办法》相关规定,重庆市少数民族自治县(含民族乡)的少数民族考生可享受20分的高考加分照顾;散居在汉族地区的重庆少数民族考生、少数民族自治县的汉族考生,如报考重庆高校,则可享受5分的高考加分照顾。 重庆市监察局立即牵头组织重庆市公安局、重庆市民宗委、重庆市教委和重庆市招办组成联合调查组,就此进行调查。“不仅仅针对巴蜀中学,也对其余6所重庆市直属中学民族生身份进行核查”,重庆市招办主任邱可说。根据在学校和重庆石柱土家族自治县和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等地的实地调查结果,重庆巴蜀中学有77人享受聚居地少数民族考生加分政策,其中6人民族身份存在问题。 调查组发现,除了信访中涉及的巴蜀中学,还有5所市直属中学有民族身份存在问题的考生: 重庆一中享受聚居地少数民族考生加分政策的学生50人,8人存在问题;重庆南开中学31人,8人存在问题;重庆八中21人,2人存在问题;重庆育才中学23人,1人存在问题;四川外语学院附中13人,3人存在问题。 据此统计,在重庆直属学校中,有约11%的少数民族考生,民族身份存在问题。另有3名非直属中学享受聚居地少数民族加分政策的考生民族身份存在问题。如果这些造假行为没有被揭穿,将会有多少高考考生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进入不公平的高考竞争中,无奈落败?查实的这“11%”,挑战着我国的考试制度和选拔人才的公平机制。 层层关卡,难卡隐形作弊
资料图片 “学校怎么能有权力更改学生的户籍和民族身份?!”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一位重庆市直属中学的负责人说,在学校看来,在考生户籍中作手脚获得加分照顾,是一种远离考场,难以察觉的隐形作弊方式。“不光学校,就是教委也无权,也无渠道去核查考生的户籍”,他说。 重庆市联合调查组介绍,成功违规变更考生少数民族身份的原因有四种: 一是个别家长和有关人员法纪意识淡薄,违规从异地迁移考生户口到聚居地并更改民族成份;二是少数区县个别户籍管理单位把关不严,违规将散居地民族考生户口迁移到民族聚居地报名参考;三是个别区县有关部门把关不严,将不符合条件的少数民族地区的汉族考生民族身份变更为少数民族;四是个别县的少数民族乡成立时间短,制度不完善,有关部门对政策的理解和把握不准,审批不规范。而这些行为未被及时发现的原因,是方式方法隐蔽、分散。 违规更改民族身份获得高考加分资格的作弊方式,真的隐形到难以察觉吗? “公民个人的民族成分,只能依据父亲或母亲的民族成分确定”,记者从有关部门获悉,根据《国家民委办公厅 教育部办公厅 公安部办公厅关于严格执行变更民族成分有关规定的通知》的规定,公民如果符合条件申请变更民族成分,应先向县级民族事务主管部门申请,并提交相应证明文件。县级民族事务主管部门应在对相关材料的真实性进行严格审查后作出初审意见。对符合变更条件的,再转由户口所在地公安派出所受理,经逐级呈报地市级公安机关户政部门审批后办理变更手续。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首先,未经地市级以上民族事务主管部门审核统一和地市级公安户政部门审批,公安派出所不得办理公民民族成分变更手续;其次,考生在高考报名时,居民户口簿与居民身份证内容必须一致。 照此规定,试图更改民族身份的考生或家长,需要伪造父亲或母亲的民族成分证明,通过民族事务主管部门的审查,经公安部门审批,同时更改考生的户口薄和身份证,在高考报名点老师的监督下,报名参考,获得加分资格。然而,31名考生民族身份存在问题的考生,却顺利获得加分资格,层层关卡在他们面前形同虚设。 记者点评:还有多少隐形作弊正在进行? 据介绍,重庆市联合调查组以掌握了对31名考生变更少数民族身份所涉及的相关人员,市委、市政府已责成有关部门进一步调查,待分清责任后,将严肃处理责任人,并公布结果。 记者注意到,在重庆联合调查组的原因分析中,多次出现“违规”、“把关不严”、“审批不规范”等字眼。这传递着一个信息:违规变更高考考生民族身份,是一些地区、一些部门、一些手握权力者的渎职。多次出现的“违规”、“把关不严”、“审批不规范”等内容,“个别”、“有关”等字眼,巧妙掩饰了是哪些户籍管理单位、哪些区县和部门在隐形作弊。 记者在采访高考招生少数民族加分情况时,接到不少教师和校长的反映。他们认为,“阳光高考”的公平、公正,并不仅需要教育部门维护,教育部门的职权在高考的考场、阅卷场、招生场,但“场外”的“阳光”,需要社会共同维护。 罗彩霞替考案等事件暴露出一个问题:隐形作弊在权力的掩盖下,更难被查处。杜绝隐形作弊,必须彻查干扰高考公平行为背后的渎职行为,将所有造假相关人按照法律和党纪政纪处理,在全社会营造严肃、严谨、严格的氛围,保护“阳光高考”。 Tags:重庆,31名,民族,取消,高考 |
21世纪教育网,面向全国的中小学学教师、家长交流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