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教育网,面向全国的中小学学教师、家长交流平台

中国小学生为杨振宁办了个百岁特展

日期:2021-9-29 17:04 阅读:

9月底,由小学生、老师和艺术家们共同创作的“杨振宁先生100寿诞特展”在北京博雅明悦学校开幕。这是专门为庆祝杨振宁先生百岁寿诞举办的人文科普互动展,也是全球第一个孩子们参与创作设计的杨振宁主题展览。

基于学生研究兴趣,在疫情之前,该学校就组织孩子们去参观过安徽杨振宁先生的故居,并初步研究了他的人生历程及求学过程。“经过这次策展项目研究,孩子们发现真正的杨振宁和他们在媒体上看到的‘杨振宁’不太一样。”展览发起人、博雅明悦学校联合创始人兼执行校长王立勇说,“孩子们说他们从周围人听来的大多是杨振宁先生的家庭新闻,而且,他们没想到作为一名中国人的杨振宁先生在全球科学界的地位竟然如此之高。”

孩子们说“我们之前没想到杨振宁那么伟大!”但现在逐步感知到他的全貌:作为极大推进了现代物理发展的泰斗级科学家之一,杨振宁延续了爱因斯坦将数学融入物理研究再去获得实验证据的新科研方法,他的诺奖级别成果多达10余项。杨振宁也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中国人(获奖时仍是中国国籍),并且他认为“我一生最重要的贡献,是帮助改变了中国人自己觉得不如人的心理作用。”2017年,他放弃美国国籍,回归中国国籍。

杨振宁少年时,身为数学家的父亲不给他任何数学补课,而是几个假期都邀请大学生给他讲《孟子》。杨振宁背下了一整本《孟子》,其中讲“道在迩而求诸远,事在易而求诸难”,也讲“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而杨振宁后来去海外,特别关注现代科研方法中的归纳法,他说“归纳法注重的是新现象、新方法,更少注重书本上的知识”,东西方文化在他身上得到贯通。此次办展的师生们对杨振宁一直有特殊的认同感,他们虽然拥有深厚高端的国际资源,但也极度关注中国文化、文学和历史的教与学,追求融汇东西、贯通古今。

为了帮孩子们更直观了解杨振宁先生的科研成就,艺术家吉木基于量子物理学“光的波粒二象性”和杨振宁、李政道获诺奖的“宇称不守恒”,为孩子们创作了沉浸式装置艺术作品《光与镜的通道连接的世界》,该作品还将与孩子们创作的作品互动。展览还搜集了大量文献和图片,来展现杨振宁先生丰富的一生,其中包括杨振宁少年时最爱看的杂志《中学生》和其中的数学科普文章。

“我们想让孩子们重新认识这位给我们一直传递自信、真诚和专注、专业的科学家,包括他在这一百年充满动荡和转折的历史中形成的人生态度。”策展人张斌说。被师生们的研究精神感染,他在中秋节期间梳理了上百份文献为孩子们编撰了一份独特的杨振宁人文科技年表,从各个角度展现杨振宁先生的百年历程和人生思考。

在策展团队提出的多个展览主题中,学校师生们选择了“宁拙毋巧”这四个字。它源自杨振宁先生数次为青少年和科研人员所写的题词。尽管很多人心中杨振宁是一个做科研的天才,但在孩子和老师直观的眼中,杨振宁沉思时,双手合十,那种近于“拙”的专注、坚韧和宁静,是真正的研究者的感觉。“我们多见做事的人,取巧多,守拙少,我们觉得‘宁拙毋巧’可以提醒所有求学前行的孩子和大人们。”张斌说。

王立勇说:“我们做教育也一样,为了满足每一个孩子未来的生活与成长,必定要不急不躁,夯实基础,求少、求慢、求拙、求难。少、慢、拙、难,这四个字,我们一直在坚持。”学校老师张超说这些不是口号,“要求落地,在日常教学中执行。”

这个展览是该学校“明悦星际-元思维系列展”第一个项目,以期为学生们展现在跨星际时代来临时人类更应谨记的人文科技精华和思维创新典范。此次“杨振宁人文科技展”仍以师生参与的项目制研究模式进行,并将不断扩充孩子们的研究成果和互动作品。

孩子们找到一段话,源自1966年杨振宁在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的一次讲话:“有些人说,觉得中国人的脑筋也许不能做研究工作,就只会参加考试。我想这个看法是完全错误的。”

展前学生沟通会上,12岁的邵浥尘说:“我了解杨振宁先生……我未来想研究数学。”

Tags:中国,小学,生为,杨振宁,百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