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教育网,面向全国的中小学学教师、家长交流平台

渔歌子ppt课件和教学内容分析

日期:2017-2-8 14:33 阅读:
下面是21世纪教育网小编给各位老师推荐了:渔歌子ppt课件和教学内容分析,如果需要更多资源服务,请扫描关注21世纪教育网:
课件预览

    1学时
1教学目标 评论

1、理解《渔歌子》的词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背诵并默写这首词。
3、想象这首词的画面,并描述出来。

2学情分析 评论

小学四年级的学生和低年级学生相比具有比较强的自行探究的能力,学生在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方面都有了较好的提高,有着强烈的好奇心与动手操作的能力。他们喜欢在自己的探索中获取知识,喜欢在玩中学,喜欢在做中学,喜欢在想中学,喜欢在用中学。对周边的事物产生着浓厚的兴趣,有着强烈的学习愿望,但不能自觉地从生活中进行学习,也不能很好地把语文知识用于生活中。在学习的方式上,存在着单一式的学习,缺乏合作学习的习惯,不能做到与人交流,与人对话。喜欢受到表扬或赞美,喜欢发表自己的见解,有时是很幼稚的见解。

3重点难点 评论

教学重难点:根据词所描绘的景物,想像画面;有感情地朗读,在读中入境,读中悟情。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4.1.1教学活动 活动1【讲授】董保勤 评论

一、初读,建构田园生活的主题
(一)教师用语言渲染,用图片辅助,帮助学生对单元本题温故知新。
(二)师生交流,理解词牌名。
(三)请学生自由朗读词句,把词句读通顺,字音读准确
(四)教师检查整首词的读音,重点指导“塞”的读音及“鹭”等字的书写。
(五)请学生再读词句,指导读出词的节奏。
【设计意图:1.“词”这种体载在本册第一课中已经出现,学生对其特点已有所认识。通过师生交流,再次回顾词的特点,让学生加深对词的了解。2.扎实进行初读,扫清读音障碍,努力做到“读不通顺,不开讲”。】
二、细读,走近田园生活的画面
(一)请学生借助已有的经验,回顾理解词意的方法。
(二)学生自主学习,理解整首词的意思,并在小组内交流自主学习中的见解。
(三)反馈汇报对词意的理解。
【设计意图:1.理解词意是体会诗人情感的基础。学生经过几年的学习,已积累了理解词意的多种办法。通过师生交流,回顾已有的学习经验,让学生自主学习,理解词意。2.汇报交流中,进一步引导学生用自己生动的语言去描述词意,鼓励学生对词意有自己的理解,相机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赏读,触摸一颗眷恋的内心
(一)教师配乐范读,请学生谈感受,让学生初步感受诗人的“不须归”。
(二)由“不须归”切入,让学生交流汇报诗人“不须归”的原因。
1.景美中感悟“不须归”。
(1)请学生了解词中描写的景物。
(2)教师配乐范读,让学生想象词中的画面。
(3)学生交流想象的内容,教师紧扣画中的色彩及“飞”字进行点拨,并引导学生用其他词语来形容春景。让学生通过多元品读,继而诵读,感悟画面的和谐与动态之美。
(4)回读“斜风细雨不须归”,初步感悟诗人“不须归”的原因。
2.鳜鱼肥中感悟“不须归”。
(1)引导学生关注“肥”字,让学生交流从“肥”字仿佛看到了什么。
(2)让学生品读前两句词,感悟诗人用词的精妙。
(3)回读“斜风细雨不须归”,进一步感悟诗人“不须归”的原因。
3.箬笠、蓑衣中感悟“不须归”。
(1)学生感悟“斜风细雨”,引导学生用其他的词语形容春雨的特点。
(2)学生品读,继而诵读第三、四句词,感受春景的宁静之美。
4.让学生把感悟到的画面用文字描绘下来,并在全班中交流,提升画面的整体美。
【设计意图:1“不须归”是词眼。抓“不须归”作切入点,是触摸诗人眷恋的内心的有效途径。2想象词中描绘的画面,是本课的教学要求。词句中描写色彩的词语有很多,因此引导学生在想象中感受色彩的缤纷,在交流中体会色彩词语表情达意的作用。3.诵写结合是本环节的特点。背诵的落实在于让学生在品读中达到熟读成诵。而小练笔则在学生对画面的感悟达到一定程度时,用语言文字再现诗境。】
四、拓展,感悟一份眷恋之情
1.出示补充资料:“每垂钓,不设饵,志不在鱼也。”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并让学生提出心中的疑问。
2.师生交流诗人的生平,教师补充对诗人的介绍。理解诗人“不须归”的是什么地方,进而走进诗人的内心。
3.教师引读第三、四句词,提升情感。
4.补充学习诗人的另一首《渔歌子》,让学生初步了解词意,并朗读积累。
5.回顾诗人生平的著作,师生带着对整着词的感悟,一起诵读《渔歌子》。
【设计意图:1. “知人论诗,以诗带诗”是教学古诗词的方法。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是本年级的教学重点,也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教师在课堂上指导学生梳理资料,补充诗人的资料,引导学生与诗人心灵的对话,感悟一份眷恋之情。2.补充学习另一首《渔歌子》,既起到积累田园生活的诗词的目的,又能进一步感悟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留恋之情,深化了情感。】

附板书:
景中有情
渔歌子 ------> 不须归
[唐]张志和
情景交融

活动2【讲授】渔歌子 评论

一、初读,建构田园生活的主题
(一)教师用语言渲染,用图片辅助,帮助学生对单元本题温故知新。
(二)师生交流,理解词牌名。
(三)请学生自由朗读词句,把词句读通顺,字音读准确
(四)教师检查整首词的读音,重点指导“塞”的读音及“鹭”等字的书写。
(五)请学生再读词句,指导读出词的节奏。
【设计意图:1.“词”这种体载在本册第一课中已经出现,学生对其特点已有所认识。通过师生交流,再次回顾词的特点,让学生加深对词的了解。2.扎实进行初读,扫清读音障碍,努力做到“读不通顺,不开讲”。】
二、细读,走近田园生活的画面
(一)请学生借助已有的经验,回顾理解词意的方法。
(二)学生自主学习,理解整首词的意思,并在小组内交流自主学习中的见解。
(三)反馈汇报对词意的理解。
【设计意图:1.理解词意是体会诗人情感的基础。学生经过几年的学习,已积累了理解词意的多种办法。通过师生交流,回顾已有的学习经验,让学生自主学习,理解词意。2.汇报交流中,进一步引导学生用自己生动的语言去描述词意,鼓励学生对词意有自己的理解,相机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赏读,触摸一颗眷恋的内心
(一)教师配乐范读,请学生谈感受,让学生初步感受诗人的“不须归”。
(二)由“不须归”切入,让学生交流汇报诗人“不须归”的原因。
1.景美中感悟“不须归”。
(1)请学生了解词中描写的景物。
(2)教师配乐范读,让学生想象词中的画面。
(3)学生交流想象的内容,教师紧扣画中的色彩及“飞”字进行点拨,并引导学生用其他词语来形容春景。让学生通过多元品读,继而诵读,感悟画面的和谐与动态之美。
(4)回读“斜风细雨不须归”,初步感悟诗人“不须归”的原因。
2.鳜鱼肥中感悟“不须归”。
(1)引导学生关注“肥”字,让学生交流从“肥”字仿佛看到了什么。
(2)让学生品读前两句词,感悟诗人用词的精妙。
(3)回读“斜风细雨不须归”,进一步感悟诗人“不须归”的原因。
3.箬笠、蓑衣中感悟“不须归”。
(1)学生感悟“斜风细雨”,引导学生用其他的词语形容春雨的特点。
(2)学生品读,继而诵读第三、四句词,感受春景的宁静之美。
4.让学生把感悟到的画面用文字描绘下来,并在全班中交流,提升画面的整体美。
【设计意图:1“不须归”是词眼。抓“不须归”作切入点,是触摸诗人眷恋的内心的有效途径。2想象词中描绘的画面,是本课的教学要求。词句中描写色彩的词语有很多,因此引导学生在想象中感受色彩的缤纷,在交流中体会色彩词语表情达意的作用。3.诵写结合是本环节的特点。背诵的落实在于让学生在品读中达到熟读成诵。而小练笔则在学生对画面的感悟达到一定程度时,用语言文字再现诗境。】
四、拓展,感悟一份眷恋之情
1.出示补充资料:“每垂钓,不设饵,志不在鱼也。”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并让学生提出心中的疑问。
2.师生交流诗人的生平,教师补充对诗人的介绍。理解诗人“不须归”的是什么地方,进而走进诗人的内心。
3.教师引读第三、四句词,提升情感。
4.补充学习诗人的另一首《渔歌子》,让学生初步了解词意,并朗读积累。
5.回顾诗人生平的著作,师生带着对整着词的感悟,一起诵读《渔歌子》。
【设计意图:1. “知人论诗,以诗带诗”是教学古诗词的方法。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是本年级的教学重点,也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教师在课堂上指导学生梳理资料,补充诗人的资料,引导学生与诗人心灵的对话,感悟一份眷恋之情。2.补充学习另一首《渔歌子》,既起到积累田园生活的诗词的目的,又能进一步感悟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留恋之情,深化了情感。】

附板书:
景中有情
渔歌子 ------> 不须归
[唐]张志和
情景交融

Tags:渔歌,ppt,课件,教学内容,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