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教育网,面向全国的中小学学教师、家长交流平台

渔歌子ppt课件和优秀公开课教案

日期:2017-2-8 14:30 阅读:
下面是21世纪教育网小编给各位老师推荐了:渔歌子ppt课件和优秀公开课教案,如果需要更多资源服务,请扫描关注21世纪教育网:
课件预览

    1学时
1教学目标 评论

1.认识词中的生字、会写3个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词。

2.体会诗词所表现的内容、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和热爱之情,养成课外积累的好习惯。

2学情分析 评论

四年级的学生处于二、三学段的衔接期,学生的求知欲强。他们已经有了近四年的学习经验,有了初步的自学能力,但还应不断加强。在本册第一单元中已接触过词《忆江南》,所以第二次学习写景诗词已有一点能力。学生在课内已学习了本组的前两首古诗,在课外收集了其他描写田园风光的古诗词,对于“田园生活”的主题有了一定的了解,通过本课的学习,对田园生活的诗情会有更深刻的感受。


3重点难点 评论

教学重点:

根据词所描绘的景物,想像画面,用自己的语言表述词的意境。

难点:体会词表达的生动性。


4教学过程 4.1一、课前预学,交流检测 本课教学是学生在预习单的引导下,进行充分有效的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在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前提下,教师结合自己学生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对学生进行教学指导。所以,我在课前就布置学生进行以下预习活动: 1.基础知识——积累生字生词,有文采,有内涵,有哲理的语句; 2.相关资料——阅读有关作者基本情况、趣闻轶事,了解作品时代背景等; 3.整体感知——通读后的整体感觉; 4.质疑——通读后对文本提出的自己的疑问。 学生在充分有效的课前预习后,在小组内互相交流学习,如下:小组内互相认读“塞”“鳜”“箬”“笠”“蓑”的读音;互相认读词语:白鹭、鳜鱼、箬笠、蓑衣四个词语;谈谈读了这首词有什么收获? 本教学环节积极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课前预习的学习方法在倡导学生自主探究、培养自学能力、弘扬学生个性、表现自我等方面有其独特的作用。课前预习这一方法的应用既有助于学生提高学习自觉性,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又能促进语文学习所必备的学习技能的形成。 二、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在教学导入时,教师采用谈话的形式了解他们平时上网QQ聊天的网名,并说说自已网名的含义,学生自由发言。教师相机出示PPT图片谈话交流,(PPT:一位头戴箬笠、身披蓑衣的人在斜风细雨中钓鱼。)在古代,有些诗人也给自已取了一些除了名字以外的号,比如有一位古代的诗人自称为“烟波钓徒”,猜猜他是做什么的? 教师板书课题。接着让学生自读这首词,观察这首词跟前面两首古诗有什么不一样。学生很容易发现这首词的3、4句字数跟1、2、5句不相等,而前面两首古诗的每一行字数相等。教师接着就告诉同学们,这就是词的标志,词中的句子长短不一。所以词也叫长短句。渔歌子是词牌名,不同的词牌名也决定长短句的字数。词牌名决定了词的格式,与词的内容无关,但今天这个词牌名既是格式同时也是词的题目,概括了词的内容,因为这首词就是写垂钓的渔夫的。 这一环节主要是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谈他们感兴趣的话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导入课题。词牌名与词的内容的关系比较复杂,让学生根据“渔歌子”词牌名猜测词的内容,让学生初步感知词牌名与内容的关系。 三、初读感知——读出词“味” 文中描绘了江南二月桃花汛期间春江水涨、烟雨迷蒙的图景。雨中青山,江上渔舟,天空白鹭,两岸桃花,青笠绿蓑,色泽鲜明,但又显得柔和,气氛宁静但又充满活力。为了尽快让学生了进入文中情境,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读词语,正音,想象文中的画面,激发学生思维,进入初步的情感体验。     PPT出示词语:西塞山、白鹭、桃花流水、鳜鱼、箬笠、蓑衣、斜风细雨 学生对文中的情境有初步了解后,教师对利用多层次的朗读指导,让学生自读自悟,由浅入深地激发学生通过朗读来感悟诗词的内容。导学环节设计: 1. 指名读词,师生正音。  2.指导朗诵,读准节奏,读出韵味。   3.男生齐读、女生齐读、全班齐读。 4.学生思考:(1)这首词描写的是哪个季节的景物?(2)词中描写了哪些景物,各是什么颜色? 5.指名反馈学习情况。 这一环节中,词语的朗读教学是理解一首词的基础,每一首词都有自己的意境,这些意境正是由这一个个的事物组构而成的,读词语便是让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了解这些事物,为下一步对诗词的理解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师引导学生多层次的朗读,这也是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渗透,让学生读通,读出节奏和韵味,不仅是让学生在读中去体悟,更是通过朗读、倾听、感悟等学习方法,树立自主学习的信心。 四、质疑细学——悟出词“画” 语言有画面,字词见形象。课堂上紧紧围绕词中的最后一句“斜风细雨不须归”中的“不须归”而展开讨论探究。可以说,“不须归”是全词的灵魂。本环节引导学生初步体会“不须归”的含义。教学时,引导学生质疑为什么斜风细雨不须归?经过教师引导,学生很容易就明白了第一个原因是春景之美作者不愿意回去。再引导学生走进诗词细细品味,从哪些景物中感受到美呢?感受到作者寄情山水、悠然自得的乐趣呢? 导学环节设计: 1.一读全词,发现美景之多 (1)教师指导学生默读,用笔划出有关景物,边读边想: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2)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脑海中浮现的画面。 2.二读全词,描绘景物色彩之美  (1)思考:从词中可以看出是什么季节?想想诗中有哪些色彩? (2)小组合作交流:体会隐藏在“西塞山、桃花”等字词后面的色彩,还有哪些颜色? (3)师生交流 3.三读全词,体会景物动态之美。 (1)思考:这首词里,哪些景物是静态的,哪些是动态的?                                     (2)师生交流汇报 这个环节学生在认知内容的基础上作深层的思考,引导将景美、物美、色美联系起来,通过读词,观画,展开想象,体会词中“画意”。抓住“不须归”这个词眼,展开教学,牵一发而动全身“,通过多样实践活动,巧妙使用文本,让学生充分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 五、深入研学——品出词“情” 词中作者张志和说“斜风细雨不须归”。为什么他在斜风细雨中“不须归”呢?第二个原因是这种生活悠闲自在,学生们由于理解能力有限以及经验不足学生不能很好的领悟。于是教师出示有关张志和的生平和垂钓不放鱼饵的资料,学生们就理解了张志和钓鱼不在鱼而在情趣上了。 以“斜风细雨不须归”为悟情的出发点,通过教师共享相关诗人的生活背景资源,加深学生对诗人张志和的认识,更进一步解读词人“不须归”的真正原因,感情诗人豁达开朗、淡泊名利、寄情于山水的诗人形象。同时,在引读中领略诗的意境美,体会其中的情趣,受到情感的熏陶。导学环节设计: 1.出示资料:“每垂钓,不设饵,志不在鱼也。”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并让学生提出心中的疑问。 2.师生交流诗人的生平,教师补充资料。理解诗人“不须归”的是什么地方,进而走进诗人的内心。 3.教师引读第三、四句词,提升情感。 以“斜风细雨不须归”为悟情的出发点,通过教师共享相关诗人的生活背景资源,加深学生对诗人张志和的认识,更进一步感悟“斜风细雨不须归”诗句中所蕴含的感情;同时,在引读中领略诗的意境美,体会其中的情趣,受到情感的熏陶。 六、拓展延学——思出词“蕴” 词人张志和年少得志,曾经是朝廷命官,后来因得罪权贵被贬官,他干脆辞官不做,隐身于大自然,寄情于山水,以游赏为乐,以钓鱼为趣,自称”烟波钓徒”,过起了天大地大四处是我家的游历生活,以至常年不回家。他的大哥张松龄担心弟弟在外面受苦,特地写了一首词《和答弟志和渔父歌》,劝弟弟回家。“知人论诗,以诗带诗”是教学古诗词的方法,本课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张志和哥哥的《和答弟志和渔父歌》,师生合作配乐读。(课件出示张松龄的《和答弟志和渔父歌》) 师:下面,我来当哥哥,你们当张志和,我们一起来对读两首词。“乐是风波钓是闲,草堂松径已胜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 生:(齐读)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师读: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 生:(齐读)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师:狂风浪起且须还。 生:(齐读)斜风细雨不须归。 师:且须还。 生:(齐读)不须归。 师:志和啊,你为何不归? 生1:西塞山的风景太美了,我完全沉浸在风景里,不想回家。 生2:我爱大自然,大自然就是我的家。 师:让我们像张志和那样,独坐着,任清风拂面,任桃花的芬芳扑鼻而来,一起读 师:青箬笠,绿蓑衣—— 生(悠长地):斜风细雨不——须——归—— 语文教学得法于课内,延伸于课外诗词教学的目的不只是为理解一首诗词的意思,体会情感,更是让学生体会到祖国语言文字的韵律美,意境美,感受到古诗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的一支瑰宝。适度地拓展学生学习诗文空间,充分利用课本以外的教育资源,突破教学内容的单一性,让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习诗文,不仅体现了“大语文”的教学思想,也培养学生学习诗词的兴趣,激发学生积极主动诵读诗词的兴趣。 七、今文古译,我来作词    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本课特意安排了学生作词这一教学环节。教师出示已翻译为现代文的张志和的《渔歌子》其二,学生在优美的古筝曲《渔光曲》中。学生试着编写成一首古词,还原《渔歌子》,然后全班进行交流。幻灯片出示: 圆圆的月儿倒映在青草湖中, 巴陵的渔夫们唱着歌摇着小船准备回家。 手上拿着钓车、驾着橛头船在湖光风波中垂钓, 是比做神仙其五都惬意的享受。 以读促写,给学生创造一个情境,现代文绎成古文,是一种创新。这种形式的作业也降低了学生的学习难度,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学以致用,为今后的写作与交际作铺垫,努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4.1.1教学活动 活动1【活动】今文古译,我来作词 评论

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本课特意安排了学生作词这一教学环节。教师出示已翻译为现代文的张志和的《渔歌子》其二,学生在优美的古筝曲《渔光曲》中。学生试着编写成一首古词,还原《渔歌子》,然后全班进行交流。幻灯片出示:

圆圆的月儿倒映在青草湖中,

巴陵的渔夫们唱着歌摇着小船准备回家。

手上拿着钓车、驾着橛头船在湖光风波中垂钓,

是比做神仙其五都惬意的享受。

以读促写,给学生创造一个情境,现代文绎成古文,是一种创新。这种形式的作业也降低了学生的学习难度,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学以致用,为今后的写作与交际作铺垫,努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Tags:渔歌,ppt,课件,优秀,开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