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21世纪教育网小编给各位老师推荐了:渔歌子教学设计与反思,如果需要更多资源服务,请扫描关注21世纪教育网:
1、认读一个多音字“塞”和四个生字“鹭”、“箬”、“笠”、“蓑”,会规范书写“塞”“笠”“鹭”。 2、引导学生通过形式多样且层层深入的朗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味道,整体感知诗歌。 3、引导学生立足文本,发挥想象,紧扣“不须归”,在诵读与品味中,体会渔翁悠闲自在的田园生活,层层感受诗人与世无争的情感境界。 2新设计 评论落实最基础的知识——“字词句”。在着重落实常用生字词的读写积累这一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完成“读谁字音,读出节奏,读出韵味”的朗读目标,尤其在第三读,我努力引领学生将“飞”“肥”“归”等字读得生动传神。 3新设计 评论拓展阅读,个性演绎。我让学生联系时代背景去感悟张志和“不须归”的情怀,并将张志和哥哥张松龄的《和答弟志和渔父歌》与张志和的《渔歌子》对比欣赏,强调“狂风浪起且须还”“ 斜风细雨不须归”,进一步感受诗人陶醉于山水的悠闲自在。这一环节,我采用师生互相唱和的方式诵读两首词。 4学情分析 评论《渔歌子》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23课《古诗词三首》中的一首词。这一单元的主题是“田园生活”,通过学习本单元的三篇课文和三首古诗词,学生能够走进乡下人家,感受田园诗情,体味优美语言,积累精彩句段。 《渔歌子》是一首词,这首词描绘了一幅春天优美清新的水乡画卷。全诗意境优美,情趣盎然,生动的表现了渔翁悠闲自在的田园生活。学习这首词要引导学生在朗读中体会词人的思想感情,激励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自然。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这样说:“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 对四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诗词学习方法。本学期,他们在第一单元学习《忆江南》时已经接触了词这种文学样式,对词的常识也有了初步的了解。但如何引导学生感受张志和“词中有画,画中有词”的表现特点,尤其是感悟“不须归”的情感境界就成了教学的重难点。所以,教学中,我在充分把握学生阶段特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立足文本,发挥想象,通过层层深入的朗读,以及读、思、悟、说、写等丰富的语文实践活动,体会渔翁悠闲自在的田园生活,层层感受诗人“不想归”、“不能归”、“何须归”三重情感境界。 5重点难点 评论引导学生立足文本,发挥想象,紧扣“不须归”,在诵读与品味中,体会渔翁悠闲自在的田园生活,层层感受诗人与世无争情感境界。 6教学过程 6.1第一学时6.1.1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导入 评论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词《渔歌子》(板书:渔歌子 唐·张志和 )。生齐读课题。(“子”在这里读第三声,不读轻声,再来一遍。) 二、解题。师:“渔歌子”是这首词的什么?词牌名有什么作用?词还有一个名字叫?(长短句)词最有名的时代是宋,但其实在唐朝词就出现了,而且还有不少好词,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一首就是一首千古好词。 作者简介:张志和童年聪明伶俐,三岁就能读书,六岁就能做文章,且过目成诵。曾经是朝廷命官,后来被贬,他干脆辞官不做,隐身于大自然,寄情于山水,以游赏为乐,以钓鱼为趣,自称“烟波钓徒”。 活动2【讲授】初读感知 评论教师:请大家打开书本,自由朗读《渔歌子》。注意听清楚要求:认认真真地读上三遍。读前两遍的时候,注意一个多音字和四个生字,争取把它们念准确,念得字正腔圆。读第三遍的时候,注意词句内部的停顿,争取念出它的节奏来,明白吗?好,开始读。生放声自由读词。 (一)一读,读准字音 1、师:谁来读读《渔歌子》?指一生读,师根据实际评(明确生是否读准了多音字“塞”和生字“鹭”、“箬”、“笠”、“蓑”)。 2、重点引导学生齐读“青箬笠,绿蓑衣”,并出示“箬笠”“蓑衣”图片,让生了解“箬笠”“蓑衣”。 3、要求生在课堂作业纸上书写“塞”“笠”“鹭”(课件出示范字),重点指导“鹭”的书写。 师:请同学们打开课堂作业纸认真书写三个生字。写的时候,坐姿要端正,要注意字的间架结构,尽量写得美观。请看老师写“鹭”字。“鹭”为上下结构,写的时候要注意写紧凑,上边的“路”要写扁,下边的“鸟”的撇插到“路”的中间写,最后一横要靠左一些,不要与折相连。下面请同学们参照屏幕上的正楷字练习书写。 4、再齐读一遍全词。 (二)二读,读出节奏 过渡:师:同学们真棒,这么短时间就把这首词读准了。不过读诗词,不仅仅要读准,还要读得有节奏,有韵味,这样才能显示语言之美。 4、生说(预设说:在“白鹭飞”的前面停顿)。师请该生读一读“西塞山前白鹭飞”。 5、师:很好!那么你有没有发现,“桃花流水鳜鱼肥”的时候他在什么地方停顿了一下? 6、生说(预设说:在“鳜鱼肥”的前面)。师:很好,你再读一读这句诗。 7:师:很好!就这样读!这叫读得有板有眼!来,我们一起读这两句词。预备,读!(师读后,生再读) 三读,读出味道 (过渡)师:我们汉语是世界最美最动听的语言,每个字,每个音都有着独特的生命力。卢老师举个简单的例子,像“跳”字,你读第一、二、三声有没有跳动的感觉?读第四声时就有一种跃动的感觉。像这首词的第一句最后三个字,如果我这样读,你看有没有飞的感觉?(师读:白鹭飞,故意读得枯燥乏味)有“白鹭飞”的感觉吗?(生:没有)再听,注意听,如果我这样读(师读:白鹭飞,读出舒缓的节奏以及白鹭飞的感觉),有感觉吗?(生表示有) 6、师:咱们再一起来读《渔歌子》,读出自己的感觉和味道! 7、师:读到现在为止,《渔歌子》这首词给你留下了怎样的感觉和印象?谁来说一说。 8、指名说(2-3个)(预设生说:景色很美、舍不得离去等) 9、师:沉醉于美丽的江南春景,舍不得回去。对,就是这种感觉。来,请同学们带着这种感觉,再读《渔歌子》! 活动3【讲授】细读品味 评论(一)明诗意、入诗境 1、(过渡)师:古人说:诗言志。词也一样,它寄托着作者的思想感情。在这首词里,哪一句是刻画人物内心感受的呢?“斜风细雨不须归”,(板书:不须归)请问“不须归”是什么意思?生回答(预设回答:不等着回去、不需要回去、不必回去等),教师根据实际点评。 2、师:“不须归”,不想归、不能归、不必归。那么诗人为什么不须归呢?请大家默读这首词,注意,仔仔细细地看一看书上的插图,再仔仔细细看一看书上的注解。想想问题的答案。 3、生默读课文。 4、师:谁来说说为什么渔人不须归?(预设说:景色优美。)师:同学们,张志和不仅是著名的词人,还是有名的画家。他的好朋友大书法家颜真卿是这样夸他的,说他的词是:词中有画,画中有词。意思就是说,他写的词就像一幅画。请大家看看词中为我们描画了哪些景物?并拿出笔,做上记号。 5、生回答(预设回答:他想看西塞山前的美景、他想看白鹭飞翔、他想看鲜美的鳜鱼、他想看盛开的桃花、他想钓鱼……) 6、师:整首词27个字就描写了9种景物。西塞山、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好一幅美丽的江南春景啊!讲到这里,老师也忍不住要读读这首词了。同学们能随着老师的朗读去想象感受词中景物的美吗?请你们闭上双眼,打开心门,发挥想象,伴随优美的音乐,用心去看、去听、去感受! 8、师播放背景音乐,师相机朗读《渔歌子》。 9、师:你看到了什么?(指数生说,预设:怎样的西塞山?真美,用你的朗读赞美一下它。)你听到了什么?(指数生说)你闻到了什么?(指数生说)你还感受到了什么?(指数生说)(生结合词作,发挥想象,自由说,对能够说出想象中的景物的同学给予鼓励) (二)悟诗情,咏不归 1、(过渡)师:孩子,你看到了雨中青山如黛,你想归吗?(指一生答,预设答:不想,师:用词中的句子来回答我。)你看到空中白鹭翻飞,你想归吗?(指一生答,预设答:不想)你看到两岸桃花灼灼,你想归吗?(指一生答,预设答:不想)你看到江中鳜鱼溯流而上,你想归吗?(指一生答,预设答:不想)孩子们,沉醉于这美丽的江南春景当中,你们想归吗?(预设生齐答:不想归) 2、师生互读: 师:是呀,江南好,风景旧曾谙。远远望去,只见 (师读)西塞山前—— 近观有(师读)桃花流水—— (师读)青箬笠,绿蓑衣, (生读)斜风细雨不须归 (三)拓展深化 (过渡)师:不须归啊,不须归。春江水涨,烟雨迷蒙,张志和沉醉于美丽的江南春景,久久不愿回家。他的哥哥张松龄着急了。 1、出示:张松龄《和答弟志和渔父歌》。 《和答弟志和渔父歌》 乐在风波钓是闲, 草堂松桧已胜攀, 太湖水,洞庭山, 狂风浪里且须还。 2、哥哥让弟弟怎么做?(预设生:回家,且须还)可弟弟呢?(不须归)他们两兄弟一唱一和,为我们留下了瑰丽的诗词华章。我们也来唱和唱和,好吗?(师生互唱和读) 3、师:孩子们,如果你就是诗人张志和,在这美如仙境的山水当中,你会想什么?拿起你的笔,发挥你的想象,将它们写下来吧! 5、生在背景音乐中自由练笔。 6、师请数生说。 7、师一一出示诗句并引读 师:此情此境,李白也曾经这样写到(引导生读)——桃花流水窅(yǎo)然去, 别有天地非人间。张志和也曾经这样写到(引导生读)——钓车子,橛头船,乐在风波不用仙。李煜也曾经这样写到(引导生读)——花满渚,酒满瓯,万顷波中得自由。 8、师:张志和的这首《渔歌子》诞生以后,漂洋过海,来到日本,当时的日本天皇也写了一首《渔歌子》,此后,日本的皇亲国戚,文人墨客才开始写词、填词,日本的词学在这时才开始发展,因此可以说这首《渔歌子》为日本词学发展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是的,从第一首《渔歌子》的诞生到现在,流传了一千多年了,我相信他还会一直流传下去,而同学们是其中的重要一环,要想起到这承前启后的作用,必须会背下来,会背吗? Tags:渔歌,教学设计,反思 |
21世纪教育网,面向全国的中小学学教师、家长交流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