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21世纪教育网小编给各位老师推荐了:渔歌子ppt课件教学实录,如果需要更多资源服务,请扫描关注21世纪教育网:
课前谈话: 1、老师:亲爱的同学们,踏着春天的旋律,荡起了快乐的双桨,让我们走近春天。(播放《让我们荡起双桨》,师生同唱。)你看,你听,我们可以用歌声来歌唱我们的所见。关于心声,我们不但可以用歌声来表达,也可以用诗词来抒发。有人说,这诗词可以用唱出来,也有人说诗词可以吟诵。 2、老师:上课!同学(短促轻快),你好! 学生:老师(有点拖音),您好!老师:注意节奏!请再来一遍。同学,你好! 生注意了节奏,和老师合拍:老师,您好!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三年级适用)同学们,还记得王维的《竹里馆》,来,一起来背背。王维的隐居生活——月下竹林弹琴,甚是安逸。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关于隐居生活的诗词——《渔歌子》。 (四年级适用)(1)师生自我介绍姓名及姓名来历,导入。 (2)刚才我们聊了一个和名字有关的话题,现在老师在黑板上写一个名字,谁?你知道「张志和」这个名字是谁起的吗?(生猜后,师介绍) 张志和这名字是皇帝起的,张志和16岁的时候就中了举人,并写了一份折子给皇帝唐肃宗,皇帝看了,觉得这个小伙子有才,就封他做了大官,并赐他一个名字“张志和”,希望他“心志平和”。 张志和是唐代著名的词人,今天我们要学习他的一首词叫《渔歌子》。 2、知道词牌名及词的特点。词是诗的一种,有长短句,配上音乐可以唱歌,“渔歌子”是词牌名,就是词的调子名称。 二、初读,读出词中味 (一)自由读这首词:一读正音——要字字落实,字正腔圆;二读得韵——要琅琅上口,有板有眼有节奏;三读有味——要津津有味,读出点词的味道 (二)指名读,正音。 (三)了解押韵:又作押韵,是指在韵文的创作中,在某些句子的最后一个字,都使用韵母相同或相近的字,使朗诵或咏唱时,产生铿锵和谐感。这些使用了同一韵母字的地方,称为韵脚。 三、想象,品出词中画 1.学生圈景物,想象画面。 张志和不仅词写得好,还是一位大画家,唐代书法家颜真卿是他的好朋友,夸他:“词中有画,画中有词。” 你看到了词中所描绘的画面了吗? (学生闭目,听老师配乐朗诵) 2.品出词中画 师:这首词中写了哪些景物?(板书:景)(交流、指名说画面)示图箬笠、蓑衣时,问这头戴青箬笠,身披绿蓑衣,写的应该是一个……这个渔夫是谁呀?(板书:人) (师生共同展示画面,理解词义。) (1) 这些景物应该还有很丰富的色彩呢,你看到哪些色彩了?(比如西塞山的翠绿、白鹭的白、桃花的红、流水的蓝、鳜鱼的金黄、箬笠的青、蓑衣的绿……这真是一幅江南风味的“垂钓图”啊!(示图) (2)这样说着,我似乎觉得这画面中还有一些声音、还能让人闻到一些气息。来,静静地,让我们走进这画面中,听——再闻闻—— (课件:流水声、鸟鸣声、蛙鸣……) 3.师:此时此刻,你想用什么词来形容这里的景色?面对此情此景,张志和的心里会想些什么? 理解:不须归 4.师:用我们自己的话来说说这美丽的画面吧。 二人小组合作学习:一二组说上面部分,三四组说下面部分。 5.全班交流 6.边想象边朗诵 师引读:春天来了,西塞山草木葱茏,山前,一行白鹭自由自在地飞向远方……(1——2生读)桃花红,溪水蓝,鳜鱼肥美……(1——2生读),张志和他头戴……,身披……,迎着斜风,冒着细雨,在悠然自得地垂钓,久久不想回家。(齐读) 7.品出人之情 (1)在这如画的世界里,一个人在斜风细雨中垂钓,没有人打扰,那是一种什么感受? (2)介绍张志和的爱好,唤起学生了解他的欲望:“张志和喜欢垂钓,但是鱼钩上往往不挂鱼饵。” (3)出示张志和的介绍:张志和,初名龟龄,唐代著名词人和诗人,16岁时“游大学”,以“明经”耀第,向唐肃宗献策,深受赏识和重用,又赐名“志和”。后来因事贬官,他托词亲丧回到老家,从此以后不再做官,长期过着隐逸的生活,悠然生活在太湖一带的山水之间。经常以扁舟垂钓,超然不在尘世中,唐肃宗曾派人寻找他,但都没有找到。 (4)了解了这些情况以后,再来看这首诗,齐读“斜风细雨不须归”。这个“归”字还仅仅是回家吗?(回朝做官,回到滚滚红尘里) (5)小结:张志和厌倦了朝廷的争斗,他流连于山水之间,享受这一份自由自在,悠然自得。 (6)同学们,那你们现在是否明白作者在前面两句诗中为什么要写白鹭飞、鳜鱼肥了吗?(因为他享受这种如白鹭飞、鳜鱼跳一般的自由自在的生活了。这就是借景抒情的写法。) 9.配乐感情诵读:这就是张志和对生活的追求——心志平和(板书),让我们记住这个了不起的词人——张志和。让我们记住这首千古名词——《渔歌子》(齐诵)。 五、延伸,研出“钓”之蕴 过渡:垂钓,正是有这样丰富的内涵,所以,古诗就有很多写垂钓、渔翁的诗歌。 如:柳宗元的《江雪》和胡令能的《小儿垂钓》(配情景图),我们可以在课后继续研究“钓”中情。 板书: 渔歌子 张志和 美丽如画 景 借景抒情 心志平和 悠然自在 人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词。 2、体会诗词内容,通过想象,由词到画,感受到乡村风光的画意诗情;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 3、学生感受古诗词之魅力,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四年级的学生已熟悉学习古诗的方法,具备理解古诗的能力。 通过读文和想象,能由词到画,感受乡村的诗情画意;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 课前谈话: 1、老师:亲爱的同学们,踏着春天的旋律,荡起了快乐的双桨,让我们走近春天。(播放《让我们荡起双桨》,师生同唱。)你看,你听,我们可以用歌声来歌唱我们的所见。关于心声,我们不但可以用歌声来表达,也可以用诗词来抒发。有人说,这诗词可以用唱出来,也有人说诗词可以吟诵。 2、老师:上课!同学(短促轻快),你好! 学生:老师(有点拖音),您好!老师:注意节奏!请再来一遍。同学,你好! 生注意了节奏,和老师合拍:老师,您好!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三年级适用)同学们,还记得王维的《竹里馆》,来,一起来背背。王维的隐居生活——月下竹林弹琴,甚是安逸。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关于隐居生活的诗词——《渔歌子》。 (四年级适用)(1)师生自我介绍姓名及姓名来历,导入。 (2)刚才我们聊了一个和名字有关的话题,现在老师在黑板上写一个名字,谁?你知道「张志和」这个名字是谁起的吗?(生猜后,师介绍) 张志和这名字是皇帝起的,张志和16岁的时候就中了举人,并写了一份折子给皇帝唐肃宗,皇帝看了,觉得这个小伙子有才,就封他做了大官,并赐他一个名字“张志和”,希望他“心志平和”。 张志和是唐代著名的词人,今天我们要学习他的一首词叫《渔歌子》。 2、知道词牌名及词的特点。词是诗的一种,有长短句,配上音乐可以唱歌,“渔歌子”是词牌名,就是词的调子名称。 二、初读,读出词中味 (一)自由读这首词:一读正音——要字字落实,字正腔圆;二读得韵——要琅琅上口,有板有眼有节奏;三读有味——要津津有味,读出点词的味道 (二)指名读,正音。 (三)了解押韵:又作押韵,是指在韵文的创作中,在某些句子的最后一个字,都使用韵母相同或相近的字,使朗诵或咏唱时,产生铿锵和谐感。这些使用了同一韵母字的地方,称为韵脚。 三、想象,品出词中画 1.学生圈景物,想象画面。 张志和不仅词写得好,还是一位大画家,唐代书法家颜真卿是他的好朋友,夸他:“词中有画,画中有词。” 你看到了词中所描绘的画面了吗? (学生闭目,听老师配乐朗诵) 2.品出词中画 师:这首词中写了哪些景物?(板书:景)(交流、指名说画面)示图箬笠、蓑衣时,问这头戴青箬笠,身披绿蓑衣,写的应该是一个……这个渔夫是谁呀?(板书:人) (师生共同展示画面,理解词义。) (1) 这些景物应该还有很丰富的色彩呢,你看到哪些色彩了?(比如西塞山的翠绿、白鹭的白、桃花的红、流水的蓝、鳜鱼的金黄、箬笠的青、蓑衣的绿……这真是一幅江南风味的“垂钓图”啊!(示图) (2)这样说着,我似乎觉得这画面中还有一些声音、还能让人闻到一些气息。来,静静地,让我们走进这画面中,听——再闻闻—— (课件:流水声、鸟鸣声、蛙鸣……) 3.师:此时此刻,你想用什么词来形容这里的景色?面对此情此景,张志和的心里会想些什么? 理解:不须归 4.师:用我们自己的话来说说这美丽的画面吧。 二人小组合作学习:一二组说上面部分,三四组说下面部分。 5.全班交流 6.边想象边朗诵 师引读:春天来了,西塞山草木葱茏,山前,一行白鹭自由自在地飞向远方……(1——2生读)桃花红,溪水蓝,鳜鱼肥美……(1——2生读),张志和他头戴……,身披……,迎着斜风,冒着细雨,在悠然自得地垂钓,久久不想回家。(齐读) 7.品出人之情 (1)在这如画的世界里,一个人在斜风细雨中垂钓,没有人打扰,那是一种什么感受? (2)介绍张志和的爱好,唤起学生了解他的欲望:“张志和喜欢垂钓,但是鱼钩上往往不挂鱼饵。” (3)出示张志和的介绍:张志和,初名龟龄,唐代著名词人和诗人,16岁时“游大学”,以“明经”耀第,向唐肃宗献策,深受赏识和重用,又赐名“志和”。后来因事贬官,他托词亲丧回到老家,从此以后不再做官,长期过着隐逸的生活,悠然生活在太湖一带的山水之间。经常以扁舟垂钓,超然不在尘世中,唐肃宗曾派人寻找他,但都没有找到。 (4)了解了这些情况以后,再来看这首诗,齐读“斜风细雨不须归”。这个“归”字还仅仅是回家吗?(回朝做官,回到滚滚红尘里) (5)小结:张志和厌倦了朝廷的争斗,他流连于山水之间,享受这一份自由自在,悠然自得。 (6)同学们,那你们现在是否明白作者在前面两句诗中为什么要写白鹭飞、鳜鱼肥了吗?(因为他享受这种如白鹭飞、鳜鱼跳一般的自由自在的生活了。这就是借景抒情的写法。) 9.配乐感情诵读:这就是张志和对生活的追求——心志平和(板书),让我们记住这个了不起的词人——张志和。让我们记住这首千古名词——《渔歌子》(齐诵)。 五、延伸,研出“钓”之蕴 过渡:垂钓,正是有这样丰富的内涵,所以,古诗就有很多写垂钓、渔翁的诗歌。 如:柳宗元的《江雪》和胡令能的《小儿垂钓》(配情景图),我们可以在课后继续研究“钓”中情。 Tags:渔歌,ppt,课件,教学,实录 |
21世纪教育网,面向全国的中小学学教师、家长交流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