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21世纪教育网小编给各位老师推荐了:渔歌子第一课时评课稿,如果需要更多资源服务,请扫描关注21世纪教育网:
![]()
1、读通读顺全词,理解大意,感受意境,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2、有感情地诵读全词,背诵全词。 3、引导学生体会古典诗词的语言之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经典文化 2学情分析 评论本班学生学习积极性高,勤于动脑,有敢于质疑和乐于释疑的习惯,自主求知的欲望和能力都比较强。平时在课内、课外,积累了大量的诗词。但在创新能力、概括、思维方面存在不足,如想象力会不自觉地受到思维定势的约束,在感情朗读的同时不能完全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等。 3重点难点 评论1、通过想象,体会词的意境。 2、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体会词的意境之美,感受语言文字之美。 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 4.1.1教学活动 活动1【讲授】教学过程 评论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烟花三月走江南,江南的春天美景怎一个“好”字了得,大诗人白居易为此写下了《忆江南》。同学们,能背一背吗? 2、今天我们要学的也是一首有关江南春天的词。(板书课题) 3、渔歌子是词牌名。 你能猜一猜,这首词会写什么内容吗? “渔歌子”又名“渔父”或“渔父乐”,就是垂钓者、打鱼人唱的歌。 (设计说明:让学生猜一猜诗词的内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二、初读诗文、正音释义 1.请翻到课本第110页,请同学们自由地把这首词读三遍,听清要求,读第一遍的时候,要读准每个字的字音,第二次要读得字正腔圆,第三次把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2.谁愿意读,其他同学认真听,他的字音读准了没 3.学生点评。 4.这5个字当中,哪个字是多音字?口头组词。 5.同学们,再看看,这首词中有你不理解的词语吗? 6.看课本110页,结合插图,把注释读出来。 7.你们看,结合插图和注释来理解诗词,就是一个学习古诗词的好方法。 三、再读感知、读出“词”味 1、箬叶青青,蓑草绿绿,春天的色彩真美啊,谁再来读读这首《渔歌子》? 2、同学齐读。 3、老师范读,全班齐读。 四、精读感悟、悟出“词”画 1、大书法家颜真卿说,张志和的词,是词中有画,画中有词。这首词就是一幅画,同学们,伴随着音乐,走进这副画里,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你还想到了什么。 请大家闭上眼睛,(老师读)说说,你眼前呈现什么样的画面?你看到了哪些景物? 2、大家一齐读读 3、同学们,老师打算把张志和所描绘的这些景物一一画下来,不过,需要你们的帮助,愿意帮这个忙吗? 你们把景物的颜色,姿态或者位置说得越具体,我就越能画好。 4、首先,我们要画什么。你认为是什么样的西塞山。 5、西塞山前,你看到了什么?这群白鹭在怎样的飞。这群白鹭排成一行,让你想起了。。。。。。。 6、青山,白鹭,一青一白,一动一静,这是多么生动的画面。如果词人是一个摄影师,那么他所摄取的这个画面应该是——远景。把那份悠远、宁静读出来。 7、接下里画。。。?你看到了怎样的桃花?真是千叶桃花胜百花,让你想起了哪些诗句? 春携连宵雨,桃花次第开。这桃花也开在你的心中了。 8.真美呀。一大片桃花,像天边的云霞也开在了我们的心中。一阵春风吹过,粉红的花瓣飘飘悠悠地落在了。。。。。。。流水中。 9.除了桃花,或许有杏花、梨花。。。。作者为什么只写桃花流水呢? 10.在中国古诗词中,多用桃花流水来形容春日美景。如李白的“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那不是人间啊,那是什么呢?世外桃源啊。因此,在这里,我们也可以理解,西塞山其实也是——人间天堂,世外桃源啊。春来遍是桃花水,这清清的流水中还有什么呢?这是怎样的鱼? 11.青的山,白的鸟,红的花,绿的水,一远一近,好一副色彩明丽,动静和谐的春之图呀,此时此刻,你情不自禁地会吟诵———— 12.同学们,你能根据老师画出来的这些景物,用自己的话把画面说说吗? 13.接下来,我们还要画什么?词中告诉了你,有人吗?隐含在词里的渔翁头上戴着——身上披着-_____。他为什么这副打扮?下雨了,他为什么还在钓鱼呢?(板书:不须归) 14.这是怎样的雨?想起了哪些词语、诗句?怎么画,才可以画出斜风细雨呢? 风把雨丝吹斜了,风把桃花花瓣吹落了,还把鱼线吹斜了,这风,不正是“吹面不寒杨柳风”的风吗? 15.同学们,看,好美的一幅画呀。谁能借助这幅画,说出你心中的那幅美丽的画面。同桌试着说说。 16.看谁能说得最诗情画意。 17.小结:同学们,可见,把文字变成画面,是我们学习古诗词的好方法。 18.这么美的景色,不能只停留在文字上,一定要通过我们的语言传递出去,从你的声音,从你的表情,从你的眼神,让我感受到这里的景色太美了。来,我们再次吟诵。 (设计说明:点滴渗透,将一些学生平时积累的诗词作为拓展材料,帮助学生突破难点,有的作评价,有的补充或者升华,尽管点到为止,但借此让诗词教学的课堂,随处都充满了诗词。) 19.这首词,短短27个字,为什么能向我们展示这样一幅隽永清新,丰富秀丽的水乡风景? 古人的语言究竟有着怎样的精炼与绝妙呢?老师请同学们再读读这句。(课件出示) 20.你能发现看是简单,却是词人别具匠心的词语吗? 21.“青、绿”是同一种意思吗?都表示绿色,为什么要用不同的字呢? 你还知道哪些一个字表示绿色的词吗? 22.为什么这么多表示绿色的词语,词人偏偏用了“青、绿”能不能用其他字来替代,或者,能不能把“青、绿”换个位置?你试着替换读读,说说你的感受。 23.看似简单,直白的两个字,却是词人反复推敲的结果,简单就是唯一的。瞧,我们学着词人,用心去读,去观、去品、去悟。也有深妙的领悟和发现。 (设计说明:引导学生品悟古人的用词精妙与诗词的韵律美。) 七、拓展延伸、品出“钓”情 1、同学们,置身这么美的景色中,你们想回去吗?你看,这个头戴青箬笠,身披绿蓑衣的渔翁,只留给我们一个背影,你能猜一猜他的神情是怎样的吗?你从哪里体会到的? 2、老师给大家说个秘密,想知道吗? 3、张志和喜欢垂钓,这个不是秘密,地球人都知道,但是,他钓鱼的时候,鱼钩上从来不挂鱼饵,哎,有问题了吗? 4、他让我们想起了一个人,谁?姜太公最后把谁钓来了?那么,你猜一猜,张志和是个怎样的人?没关系,大胆猜。 5、我们来看看,张志和到底是怎样的人呢? (出示课件)张志和不仅是诗人,画家,还精通音律。16岁,就进了太学。太学,相当于清华,北大哦。他写折子给皇帝,写的是治国良方,皇帝很喜欢,赐名“志和”,后来因得罪权贵被贬官,他也没去上任,从此隐居在太湖一带,扁舟垂钓,自称“烟波钓徒”,隐身大自然,寄情于山水,以游赏为乐,以钓鱼为趣,过起了天大地大四处是我家的游历生活。唐肃宗多次派人去寻找他,他都避而不见,最终,找他的人都无功而返。 6、了解了张志和以后,我们再来看这首词, 归 还仅仅是回到那个吃饭,睡觉的小家吗?张志和不愿归的是。。。。。。 7、他的哥哥张松龄作了一首词:《和答弟志和渔父歌》:乐是风波钓是闲,草堂松径已胜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 哥哥这首词写什么?你怎么知道的? 8、师生和诗诵读。 9、体会张志和不归的原因。 10、钓翁之意不在鱼,在乎山水之间也!张志和垂钓,钓来的是清闲。 看来同学们都是张志和的知音人哪!来,知音们,让我们读出张志和的心声吧!(配乐读) (设计说明:了解诗人的生平、志向、性格、情趣,他所处的时代,写作的相关背景,和诗人交朋友,穿越时空,与诗人作一番心灵的对话,走进诗人的情感世界,方能领悟其情怀。) 八、作业: 张志和的《渔歌子》共有五首,今天学的是第一首,请同学们回去查资料,收集,读读,说不定你还会有新的发现。 《渔歌子》教学反思 《渔歌子》是一首传唱千年的古词,作者运用“写意山水画”的方式给读者展示了一幅动静结合,色彩艳丽的画卷。所谓“以诗言志,以诗传情”,在这幅意境优美的山水画的背后,传达的却是作者对悠闲自在生活的向往。因此,我在讲授这首古词时注重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品读,想象画面,进入意境,体会情感。并联系作者当时的写作背景,指导学生品读出“不须归”所蕴涵的情感。 一.引导想象,进入意境 教学中,我在熟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想象时,先引导学生找出词中所描绘的景物,再引导学生想象画面:你好像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你想到了什么?并用简笔画的形式,画出词中的画面,学生徜徉于想象的海洋中,学生“未品诗先入画”,在画中感受作者描述的意境,并逐渐走入意境,这也为朗读打下了良好基础。教师不做刻意讲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运用学过的诗词来帮助加深理解和体会,在自由想象的空间中品味词中精华, 二.反复朗读,品赏佳句 初读全词时,我向大家提出要求:将这首词至少读3遍,第一遍要读准字音,把词读流利。第二遍,要读得字正腔圆,读出节奏;第三遍,把自己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在此基础上,以情感为主线,引导学生领略诗情画意,读出韵律美和画面美。为了使学生感受到词人对悠闲自在生活的向往,我抓住“不须归”引导学生品味钓中情,为何不归?相机出示张志和的生平,学生通过分析感悟不须归的原因,为强化这一感悟,我先提出姜子牙和张志和钓鱼的相同与不同之处,然后我将《和答弟志和渔父歌》于本词进行对读,体会词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以诗词解诗词”可以让学生更好地领会诗人的感情,感受诗词的艺术形象。也把读与品,读与悟融为一体。学生在诵读中整体感知,在品读中想象画面,在对读中体会诗人的情感。可惜的是,如果在总结课文时候,再把姜子牙与张志和的直钩垂钓的本质区别,哥哥的劝归与弟弟的归隐再次作出小结,就更好了。 由于本人在教学机智不能随机应变地处理一些课堂上没有预设到的问题,简笔画的功底不够,导致板书简笔画不够表达意境之美,所以课堂中还有很多不足之处,还望各位同事不吝赐教,多提宝贵意见,让我能在反思中不断前进。 《渔歌子》听课所思 本节课堂教学的几个亮点: 1、学生精彩发言是一道亮丽的风景。从本节课可以看出李老师平时非常注重学生的阅读积累培养。课堂上学生之所以能够与教师共同走进词作者的内心,没有一定的阅读量和阅读能力是不可能达成目标的。 2、教师的教态自然、从容,倒也有一份张志和雨中垂钓的那份飘逸、悠然,与学生,与文本,与课堂融为了一体。 3、教学层次清晰明朗,教学环节紧凑,设计巧妙。课堂结尾拓展延伸环节,教师选择了词作者哥哥的《和答弟志和渔父歌》,哥哥的“劝归”与弟弟的“不归”更能帮助学生理解感悟作者的内心世界。 个人想法: 词的前两句作者抓住了“西塞山、白鹭、桃花、流水、鳜鱼”这五个事物从上到下,由远及近,亦动亦静地为我们勾画了一幅色彩明丽,清新飘逸的江南春景图,借物抒情作者抒发的是一种愉悦、一种悠然。同学们此时置身其中,你们会干什么?摄影、画画、戏水、欢呼……作者呢?陶醉山野,雨中垂钓,他的心情是宁静、平和的。教师在“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想象画面,通过反复诵读走进词的意境和作者的内心”这一重点教学环节,所花时间略显不够。再则,这么美的词如果我们教师在画画达不到一定水平时,最好不要以简笔画的形式板书,以免破坏词的意境。 Tags:渔歌,一课,时评,课稿
![]() |
21世纪教育网,教育资讯交流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