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21世纪教育网小编给各位老师推荐了:渔歌子第二课时教学实录,如果需要更多资源服务,请扫描关注21世纪教育网:
1、理解《渔歌子》的词意。 2、体会到诗中画面的美丽,并从这美丽景色中体悟到作者自由、闲适的情感。 3、培养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 依据课标、词的特点,及学生的年龄特点,本课设计上,以品读词之美,领悟词之情为主线;在教学中渗透学法:抓住词眼、想象画面、联系背景,让学生有层次、由浅入深地细细斟酌,从读中领会张志和追求的“斜风细雨不须归”的境界,感受诗词的魅力。 感受、了解词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志向。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一、课前交流 二、 课题导入 师:上课之前,先听首歌,请充分发挥你们的眼睛和耳朵的功能,认真听,仔细看,好吗? (播放渔歌子) 师:刚才我们听了一首歌,随着歌声展现在大家面前的是一幅幅画面,我想知道,你从画面中都看到了什么.......(训练学生说完整句子) 师:刚才的那首歌,可不是一首普通的歌,歌曲中蕴含着一首千古绝唱,也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张志和的一首词,——渔歌子。 (板书课题 ) 师:渔歌子和前面我们学的忆江南一样也是一首词,渔歌子就是这首词的词牌名,再来读一读。 三、理解词意。 师:好,请同学们打开书,这首词中有几个复杂、难读的字,我们要借助拼音读好读准。 师:遇到不理解的词语怎么办?好,咱们就开始吧! 师:读好了吗 ?每个字都会念了吗?那好,老师考考你。 (出示难读的词语,抽读、理解) 师:好了,难读的字词我们轻松搞定,那再读这首词就不难了,谁来读? (抽生读) 师:同学们,词在古代都是用来唱的,所以,词本身就含有很强的音乐感,讲究快慢,讲究轻重缓急,不要太快了,太快了,词的味道就没有了,哪位同学再念一下 ,让我们感受到词的味道。 生:....... 师:有一点点词的味道了,哪位同学能把词的味道再读浓一点? 生:...... 师:你看,慢一点味道就出来了,一起来一遍。 师:同学们,有人说诗词能够言情,诗词能够言志,诗词很多时候就是一幅画,那么在这一首词中,这副画中都有哪些景物? 生:...... 师:恩,这首词,给我们描述了这么多景色,我们一起按顺序来数一数。 生:...... 师:还有一个藏在画面中的渔翁。同学们哪,诗词它的语言很精练,它能用最少的文字,表达最多的内容,这首词也一样,你看,它写了这么多景物,但却没有跟我们描述出这些景物的颜色啊,或者是姿态啊等等,那我们能不能跟它补充上去,你怎么补充都行?可以补充颜色,也可以补充姿态 ,可以吗?要不要交流一下? 生:....... 师:好了,刚才同学们对这些景物的颜色和姿态进行了描述,那能不能把你们刚才描述的送到这首词中,用你们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这首词写的景色,要不要练一练,抓紧时间。 生:...... 三、感悟朗读 师:同学们请闭上眼睛,随着音乐感受一下西塞山的美景。 (播放古筝曲:春天来了,西塞山美得像仙境一般。几只白鹭悠闲自得,它们借着人间这美好的春光在天空中自由翱翔。江边的桃花开了!江水中,肥美的鳜鱼欢快地游动。空中飘着绵绵细雨,一位渔翁头戴青箬笠,身披绿蓑衣,在江边垂钓,优哉游哉,乐不思蜀。) 师:睁开眼睛,美吗?如果用一句话形容西塞山的美景,你想到了哪一句? 生:...... (板书:风景如画) 师:同学们,这么美丽的景色不能让它停留在画面上,应从你的表情上,从你的眼神儿中,让我感受到这里的景色实在是太美了,来,我们一起读,试一试。 生:...... 师:你们的声音那么清亮,那么动听,就是快了一点,慢一点,再来! 生...... 师:同学们,我们知道,在这一首词中不仅有景色,还有一个隐含在词中的?(渔翁,出示图片) 师:头戴?身披?在干嘛? 师:你看,他多专注,眼睛死死地盯着鱼竿,也许嘴里还念念有词,想象一下他可能会说什么?做什么? 师:你觉得这是一个怎样的渔翁呢? 生:(悠闲自得......) 师:这是个悠闲自得的渔翁,尽管天上下着雨,但是他愿意回家吗?(不愿意)来,读一读这句词(斜风细雨不须归) 师:他为什么不回家? 生:(风景如画 悠闲自得) 师:(播放音乐)是啊,如此美景,垂钓如此惬意,(播放音乐)好一个轻松愉快的渔翁,好一个悠然自得的渔翁。谁再来读一读这首词,读出渔翁的轻松愉快,读出他的悠然自得。 四、吟唱 师:真好,但是我们古人不是这样念诗的,想不想知道我们古人是怎么念诗的?听一听好吗? (播放吟诵) 师:他是不是在朗诵啊?不是,跟我们读的不一样,他是在唱歌吗?也不是,但好像有点像。那叫什么呢?有没有人知道? 生:...... 师:这个像说又像唱,其实这样的说唱有一个专业的名称叫:吟诵。我们读诗词叫朗诵,古人是吟诵,它有很多种调。 五、认识张志和,深入理解词 师:有意思吗?喜欢吗?我仿佛看到了一个悠然自得的渔翁在江边一边垂钓一边吟唱着,斜风细雨不须归。 (板书:斜风细雨不须归) 师:大声的念出来吧! 师:好,同学们,这首词都学懂了吗?还有疑问吗?那老师给大家说一个秘密,愿不愿意听,来,凑过来,这个秘密就是这首词的作者张志和喜欢垂钓,这不是秘密,地球人都知道,但是,张志和在钓鱼的时候从来不在鱼钩上放鱼饵,有疑问吗?有问题吗? 生:...... 师:是啊,他让我们想起一个人,他钓鱼的时候鱼钩还是直的?!是谁呢?谁知道?(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 师:姜太公最后把谁钓来了? 生:周文王 师:你懂的真多。 师:姜子牙是个了不起的人,他没有帮助昏庸的商纣王,而是每天在江边垂钓等着贤明的周文王,姜子牙的鱼钩是直的,张志和的鱼钩也没有鱼饵。这两个人竟然有惊人的相似之处,那张志和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啊?大家猜一猜。 生:..... 师:为什么? 师:好了,同学们,刚刚我们对张志和的性格进行了大胆的猜测,至于他的生平,课前已经安排大家去查阅资料了,都去查了吗?谁来介绍一下? 生:...... 师:同学们,你们的资料我一看,就知道是下了工夫查阅的,但是还不够全面,想要更加了解张志和,请听我细细道来。 (出示张志和人物介绍) 师:张志和,初名龟龄,唐代著名词人和诗人,十六岁时“游太学”,以“明经”耀第,向唐肃宗献策,深受赏识和重用,又赐名“志和”。后因事贬官。但他并没有去上任,而是回到了老家,并且从此以后不再作官,长期过着隐逸的生活,悠然徜佯于太湖一带的山水之间。常以扁舟垂钓,超然不在尘世中,唐肃宗曾派人寻找他,但每一次他都避而不见,以至于找他的人都无功而返,那么现在了解了张志和以后,我们再来看这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这里的归这仅仅是不想回到那个吃饭睡觉的小家吗? 生:...... 师:也就是说不想回到官场中,不想回到朝廷中,不想回到皇帝身边,只想在...... 师:太湖一带的山水中过安安静静的生活,这就是张志和的志向。这首词非常经典,后来传到日本,也就是从这首词开始,日本的学者名流争相仿效渔歌子,开始学着填词。你说,这么经典的一首词,我们有理由不念吗?有理由不背吗?那就让我们再来读一读,会背的同学也可以关书背一背,好吗? 师:你看,这么多同学已经会背了,说明大家课前预习得好,上课听得好,学得这么好,要不要奖励一下大家,好吧,渔歌子既是一首词,就能唱出来,让我们在欣赏中结束今天的课,好吗?4.1.1教学活动Tags:渔歌,第二,课时,教学,实录 |
21世纪教育网,面向全国的中小学学教师、家长交流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