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教育网,教育资讯交流平台

渔歌子ppt课件和教案3

日期:2017-2-8 13:27 阅读:
下面是21世纪教育网小编给各位老师推荐了:渔歌子ppt课件和教案3,如果需要更多资源服务,请扫描关注21世纪教育网:
课件预览

    1学时
1教学目标 评论

教学目标:

1、了解诗词写作背景,走进词人内心情感。

2、以文带文美读《和答弟志和渔父歌》。

3、读写联动,感悟“不须归”,体会词人寄情山水、心志平和的情操。

2学情分析 评论 四年级的孩子已经有一定的古诗积累,也学过词,对词牌知识有一定的了解。 3重点难点 评论

教学重难点:

在了解诗人、诗词写作背景、以文带文的基础上,读写联动,感悟“不须归”,体会词人情感。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4.1.1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小结“拓展读《渔歌子》五首”环节 评论

一、小结“拓展读《渔歌子》五首”环节。
刚才我们读的这几首词是张志和以《渔歌子》为词牌的连作。张志和以《渔歌子》为词牌共作了五首词,这五首词问世后,还流传到了当时的日本,日本天皇、公主、著名学者对张志和的词作《渔歌子》尤为欣赏,都成了他的粉丝。日本天皇模仿张志和的《渔歌子》,御制了《渔歌子》五首,成了日本词学的开山之作。可见我们中国的诗词是多么的有魅力啊!让我们将它铭记,将它传扬——
女:西塞山前白鹭飞,
男:白——鹭——飞,
女:桃花流水鳜鱼肥。
男:鳜——鱼——肥。
女:青蓑笠,绿蓑衣,
男:斜风细雨不须归。
女:不——须——归。

活动2【讲授】二、    了解背景、走近词人。 评论

二、    了解背景、走近词人。
师:这位陶醉在青山绿水间的渔翁是个怎样的人呢?学习一首诗词,不仅要读懂字面的意思,还要走近一位作者,解读一种生活,阐释一段历史。现在,我们就来了解张志和。
生(默读):张志和,初名龟龄,字子同,唐代著名词人和诗人。少年得志,深受唐肃宗赏识和重用,又赐名“志和”。后来因事贬官,但他并没有去上任,从此以后不再做官,长期过着隐逸的生活,悠然游历于太湖一带的山水之间,自称烟波钓徒。著有《玄真子》。今流传《渔歌子》五首。

活动3【活动】三、    以文带文、美读《和答弟志和渔父歌》 评论

三、    以文带文、美读《和答弟志和渔父歌》
师:词人张志和年少得志,曾经是朝廷命官,后来因得罪权贵被贬官,他干脆辞官不做,隐身于大自然,寄情于山水,以游赏为乐,以钓鱼为趣,过起了天大地大四处是我家的游历生活,以至常年不回家。他的大哥张松龄担心弟弟在外面受苦,特地写了一首词《和答弟志和渔父歌》,呼唤弟弟回家。这首词也是采用了《渔歌子》的词牌写的。
1、    生自由读。
2、    指名读。
3、    渲染气氛,滚雪球式读。
接下来,我们用滚雪球式的朗读来走近这首词。
小组1:乐是风波钓是闲,
小组2:草堂松径已胜攀。
小组1、2、3:太湖水,洞庭山,
小组1、2、3、4:狂风浪起且须还。
师(小结):垂钓只是一种休闲,微风吹起水面的波纹才是乐趣所在。走在咱家门口种满松树的小路上比起攀登更让人流连。
4、   渲染气氛,退潮式朗读。
下面,我们用退潮式朗读来感受这首词。
小组1、2、3、4:乐是风波钓是闲,
小组1、2、3:草堂松径已胜攀。
小组1、2:太湖水,洞庭山,
小组1:狂风浪起且须还。
师(小结):太湖的水,洞庭的山都是美景,但是狂风吹起大浪的时候你就应该回家了。
5.双篇对比读,品出钓中情。
师:咱们来一起对比读,我当哥哥,你们做弟弟。再次感受兄弟二人不同的心情。
生(齐):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蓑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师:乐是风波钓是闲,草堂松径已胜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
师:贤弟呀,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
生: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师:狂风浪起且须还?
生:斜风细雨不须归。
师:且须还?
生:不须归。
师:且须还?
生:不须归。
师:弟弟呀,你为什么不归?
生:......

活动4【活动】四、 读写联动、感悟情感。 评论

四、    读写联动、感悟情感。
1、贤弟会如何回答?张志和为何斜风细雨不须归?动笔写一写。(引导:除山水美景外,还有什么原因?)
2、全班交流练笔。
3、多解文本,描述情景读。
师:是迷人风光让词人——
生(齐):斜风细雨不须归。
师:是垂钓的乐趣让词人——
生(齐):斜风细雨不须归。
师:更是那悠闲自在、与世无争的生活让词人——
生(齐):斜风细雨不须归。

Tags:渔歌,ppt,课件,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