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21世纪教育网小编给各位老师推荐了:渔歌子ppt课件和教学目标设计,如果需要更多资源服务,请扫描关注21世纪教育网:
知识与技能:准确认读词中的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词。 过程与方法:以不同层次的读贯穿课堂,通过品味词的语言,还原、丰富词的画面,理解古诗词“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写作特色。 对四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诗词学习方法。本学期,他们在第一单元学习《忆江南》时已经接触了词这种文学样式,对词的常识也有了初步的了解。但如何引导学生感受张志和“词中有画,画中有词”的表现特点,尤其是感悟“不须归”的境界就成了教学的重难点。通过引导学生联系注释,结合插图,想象画面,反复吟诵等等,掌握学习古诗词的好方法。 3重点难点 评论教学重点: 通过读文和想象,能由词到画,感受乡村的诗情画意;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 教学难点:体会 “斜风细雨不须归”的意境。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4.1.1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导入 评论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板书课题,读课题。了解本首词的词牌名。(出示课题) 祖国文化博大精深,浩如烟海,诗词如明珠般璀璨,深深吸引着我们。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欣赏唐朝词人张志和最著名的一首词——渔歌子,这里,“子”读第三声。“子”即是“曲子”的简称。“渔歌子”是这首词的词牌名,“渔歌子”又名“渔父”或“渔父乐”,就是垂钓者、打鱼人唱的歌, 大家齐读。 活动2【讲授】初读课文 评论二、初读古词,整体感知 1、(出示词)让学生先把整首词读通读顺,划出不理解或难理解的词句。 (出示自读方法1)第一步初读读准字音,读出词语的含义来。 检查六个词的读音。(课件出示)(西塞山、白鹭飞、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不须归) 2、让学生对词语进行质疑,理解词义——“西塞山、白鹭、箬笠、蓑衣、不须归”。(借助注释、偏旁部首入手、从字的构造)(学生回答时相机出示词语解释) 西塞山:在今浙江省湖州市西面。鳜鱼:一种淡水鱼,味道鲜美。 箬笠:用竹篾、箬叶编制的斗笠 蓑衣:用草或棕制成的防雨用具。(图片出示) 3、(出示生字)教学本课生字,着重指导“塞”字书写。(出示多音字“塞”组词) 4、(出示自读方法2)二读读出词的节奏来。 (课件出示这首诗)学生字正腔圆地读读整首词。师范读,学生试着再把词读得有板有眼。个人读,教师引读,全班齐读。 5、读了这首词,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什么季节?写了什么? 活动3【讲授】品味 评论三、抓住关键词,品味诗词之美 1、品味色彩美 张志和不仅是著名的词人,也是有名的大画家,他常常把画画的技巧融入到写词中。他写的词就像一幅画,用古人的话就是“词中有画,画中有词”。词里面藏着很多的景物,很多的色彩。那么,通过刚才的朗读,你发现了哪些景物?在书上圈一圈,说一说(指名说)(西塞山、白鹭、桃花、流水、鳜鱼、箬笠、蓑衣、斜风、细雨、渔翁)(板书:景物) 那么,词人又分别采用了哪些色彩来描绘这些景物呢? 请学生读词,相机找出表示颜色的词语,引导学生品味词的色彩美。 (词中“白鹭”、青箬衣,绿蓑衣 “桃花”、鳜鱼)这画面是那么清新,这色彩是那么明丽,整个天地浸润在朦朦烟雨中,宁静而美好。 2、品读动静结合。 同学们,这仅仅是一幅展现在我们眼前的静止不动的画吗?整首词动静结合,意境优美,用词活泼,情趣盎然,找出关键词。(飞,流,鳜鱼时而跳出水面,桃花在枝头悄然开放) 怎样读出景物的美呢?(出示自读方法3)三读读出景物之美 画面之美 西塞山前白鹭飞(读出“西赛山”的连绵起伏,读出白鹭的悠闲,飞得高远,目光追随着白鹭,声音传到山那边了。引导读“白鹭飞”) 桃花流水鳜鱼肥 (请读出鳜鱼的欢快。引导读 “鳜鱼肥”,多么清澈的流水,请你带着全班同学静看流水,引导轻读好“桃花流水”,桃花开的红艳艳呢?如何读?生领读:桃花流水鳜鱼肥 美哉!这青的山,白的鸟,粉红的桃花,青绿的流水,就像李白在《山中问答》中说的“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3,想象画面之美:短短一首词,容纳了如此多的景物,如此多的景物当然不可能平铺在画面上。现在随着悠扬的音乐,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展开想象的翅膀,想象诗词最美的画面。(播放轻音乐)你仿佛看到什么,听到什么,闻到什么? 汇报:(1)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呢?引导学生描述心中的美景。教师相机引读。 A、看到一行白鹭在西塞山附近展翅飞翔。(青白相间,青的苍翠厚重,白的轻盈自在,读——)(板书: 白鹭) B.我似乎看到桃花在枝头悄然开放。(桃花图) C、我看到鳜鱼欢快地在水中游来游去,似乎要跃出湖面,多么肥嫩鲜美的鱼啊!(红的艳艳灼灼,蓝的清澈灵动,鱼徜徉其间,读——) D、我看到一个人戴着箬笠,披着蓑衣,在斜风细雨中钓鱼,舍不得回家。(让我们也和渔翁一起沉浸在烟雨迷蒙的山水画中,读——) (2)、听到了什么?(听,清脆的鸟鸣声,潺潺的流水声,还有鱼儿跳跃的声音,仿佛还能到微风,细雨的声音) ( 3)、闻到了什么?(闻到了淡淡的桃花香味。) 小结;多么秀丽的江南美景呀。作者张志和仅仅用了27个字把这些美景尽收眼底,让人浮想联翩。真是词中有画,画中有词。让我们伴着音乐读读这首词。(配乐朗读) 活动4【讲授】理解词义 评论四、创设多种情景,理解词意 1、引导学生走进诗歌,引导学生化生为渔翁,读出词人之乐。 (播放视频)我们来听听现代人为它谱上曲之后的《渔歌子》歌曲,大家一起跟着吟唱。此刻你就是渔翁,渔翁就是你,你看着远山,听着鸟儿叫声,闻着花香,在微风斜雨中边垂钓边吟唱…… 2、创设“樵夫传诗”的趣味情境,以词传情,解释词意。 当渔夫唱完这首歌时,一个打柴的樵夫问道,老翁,你唱的是什么?渔夫念道……它是什么意思呢?渔夫答道……(樵夫—-路上的游人——卖青菜的姑娘—) 五、抓住“不须归”,深入作者内心 (他们都在讨论着这首词)张志和呢,你看他,只留给我们一个背影,虽然湖面上吹着乍暖还寒的风,下着毛毛的细雨,他依然:(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学生齐读此句。 1、学到此,你还有什么问题吗?只是美景让他在斜风细雨中“不须归”呢?他还不想归哪里呢?咱们一起走近这个伟大的诗人——张志和 课件出示资料 A、补充资料。 张志和,初名龟龄,唐代著名词人诗人,画家,还精通音律。16岁,写折子给皇帝,写的是治国良方,皇帝很喜欢,赐名“志和”。后来因事被贬官,从此再也不作官,隐身于大自然,寄情于山水,以游赏为乐,以钓鱼为趣,过起了天大地大四处是我家的游历生活,以至常年不回家。自称“烟波钓徒”。 B、可是,他的哥哥张松龄,却很担心他在外流连忘返,惹出麻烦。他不但出钱给他盖了一间草堂,还写了一首词,同样是采用渔歌子这个词牌来写的,(课件出示)就是这首《和答弟志和渔父歌》。乐是风波钓是闲,草堂松径已胜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 他告诉弟弟:垂钓只是一种休闲,微风吹起水面的波纹才是乐趣所在。走在咱家门口种满松树的小路上比起攀登更让人流连,太湖的水,洞庭的山都是美景,但是狂风吹起大浪的时候你就应该回家了。 师生对读词 师是哥哥 学生是张志和 是秀丽的水乡美景让张志和如痴如醉让他—-不须归 不想回家 女生读前两句词。 是官场上黑暗险恶让他——不须归,不想回到朝廷 男生读后两句词。 是啊,张志和就这样天天在溪流边,钓来清闲,飘逸。也只有这样清闲飘逸的心,才会写出这样的千古绝唱。大家读出这一份悠闲自得。 他真的是在钓鱼吗?老师查询了资料,他钓鱼从来不放鱼饵,你说他能钓鱼吗?可是他却说钓到了很多,他究竟钓到了什么呢?(他钓的是美景,钓的是一份心情,钓的是悠闲自在的生活。 )(板书:悠闲自在) 3、回归主题,升华诗情。 六、布置作业:课件出示 1、继续去了解张志和,找找其他几首《渔歌子》读读。了解他的主要成就:《玄真子》以及《大易》十五卷;千古绝唱《渔父词》(五首);画下了前无古人后无来人的渔父画卷…… 2、把这首词吟唱给家人听。 3、给这首诗配一幅画. 活动6【讲授】板书 评论七:板书设计。 渔歌子 【唐】 张志和 景 情 不须归?白鹭 悠闲自在 …… 活动7【活动】教学反思 评论一、营造丰厚的古典文化氛围 古诗词的学习应充满一种诗情画意的美,让学生尽情地徜徉在古诗词中,诗意地栖于课堂,别具一番情趣。所以整堂课教师应通过富有古典文化魅力的语言,营造一种学习诗词的美好氛围,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影响。我对这节课的导入,过渡语言都做了精心设计,并且自然地渗透了学习的古诗词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诗词能力,让学生自主感受到中国古诗词的语言魅力。 二、引导想象,感悟意境 虽然只有27个字,但这首词语言朴素生动,意境优美,就是一幅画。虽然大家常说“意境美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但是如果充分激发了学生的想象,教师也是可以让这种诗情画意变成学生生动的语言流淌出来的。我这课的教学重点定为:通过读文和想象,能由词到画,感受乡村的诗情画意;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于是让学生充分想象、丰盈画面以及配以古典吟诵,将学生带入画中,尽情想象: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还想到了什么,于是学生思绪翩飞。继于引导学生全班交流,让学生具体描述心中的美景,让他们心中的画面有色彩,有声音,有味道。让学生更深刻地感受景色的美,诗词意境的美。 三、注重多种形式朗读,引导读中感悟 朗读在诗词教学中是非常重要的手段同时也是目的。我在这课设计了多次不同的读。每次读都有明确的目的,力求做到读得有层次有提升。从自读时的读通读顺,到再读时的字正腔圆,再到教师范读后的动情诵读,从教师引读,到男女生读,再到全体师生的深情配乐朗读,多种朗读的形式把学生的读推向了一个又一个的情感高潮。 但在让学生想象美妙的画面这一环节时间太短了,以致有些学生不能很好的描述画面;在吟唱词时学生放不开,有不尽兴之感,教师应当给予更多的鼓励,使课堂更精彩! Tags:渔歌,ppt,课件,教学,目标 |
21世纪教育网,面向全国的中小学学教师、家长交流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