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21世纪教育网小编给各位老师推荐了:渔歌子教学设计,如果需要更多资源服务,请扫描关注21世纪教育网:
(一)通过指认和书写,认识4个生字“塞、箬、笠、蓑”,指导书写“鹭”等字。 (二)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词句,并能熟读成诵。 (三)体会词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四)培养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养成课外积累的好习惯。 2学情分析 评论四年级的学生处于二、三学段的衔接期,学生的求知欲强。他们已经有了近四年的学习经验,有了初步的自学能力,但还应不断加强。学生在课内已学习了本组的前两首古诗,在课外收集了其他描写田园风光的古诗词,对于“田园生活”的主题有了一定的了解,通过本课的学习,对田园生活的诗情会有更深刻的感受。 3重点难点 评论根据词所描绘的景物,想像画面;有感情地朗读,在读中入境,读中悟情。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4.1.1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一、 初读,建构田园生活的主题 评论(一)教师用语言渲染,用图片辅助,帮助学生对单元本题温故知新。 1.同学们,在古诗词这篇课文中,我们享受了美丽的田园生活。那儿草木欣欣,波光粼粼;那儿烟雨蒙蒙,子规声声。让我们一起走进翁卷笔下的乡村四月。绿遍山原白满川……(学生背《乡村四月》) 刚走出乡村四月,我们看到农家白天锄地,夜晚搓麻。在父母的耳濡目染下,孩童也学着种瓜呢。这就是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昼出耘田夜绩麻……(学生背《四时田园杂兴》) (二)师生交流,理解词牌名。 1.学习了前两首古诗,请用一个词或一句话说说你心中最美的乡村田园。(学生回答) 2.田园生活是鸟语花香,是流水潺潺,也是多少文人墨客心灵的依归啊!张志和曾在湖州隐居五年,这里宁静的风光给他留下了终身难忘的印象。十年后,他再次来到了湖州,写下了一首千古绝唱——《渔歌子》(指黑板课题,学生齐读) 3.这是一首词。“渔歌子”就是词牌名,作者是张志和,由于词调琅琅上口,还曾流传日本呢。 【设计意图:1.通过师生引读回顾前两首诗,目的在于对田园生活有整体的回顾。 2.“词”这种体载在本册第一课中已经出现,学生对其特点已有所认识。通过师生交流,再次回顾词的特点,让学生加深对词的了解。】 活动2【讲授】二、反馈,形成研学问题 评论(一)检查课前研学的情况。(包括1.词句读音准、读通顺、读准节奏;2.大概理解词意;3.练写生字;4.课前用信息技术为载体,出示两个锦囊,供学生自主学习,以选择题的形式判断词表达的情感。锦囊一:以动态画面展示词意的视频;锦囊二:每垂钓,不设饵,志不在鱼也。) 1.反馈“塞”这个多音字的读音,点拨“据义定音”的方法。 2.反馈学生划的不同的节奏线,点拨要根据意思来断句。 3.反馈生字的书写情况,重点指导“鹭”字如何写美观。 4.反馈词的大意,相机品读。 (二)形成研学问题 1.反馈学生利用两个锦囊课前自学后,对该首词表达诗人怎样的情感作选择后的数据分析。 (相关的选择题如下:同学们,大家利用两个锦囊对这首词进行了课前研学,从中你体会到作者想表达的情感是:A 热爱田园美景 B 对悠闲生活的陶醉 ) 2.根据学生选择的情况,直指“不须归”,形成研学问题:是什么深深吸引了诗词人,让他感到不须归呢?请同学们再次利用课前给予的两个锦囊,深入学习。明白了这个,我们就能体会词人表达的情感了。 3.小组合作学习。 【设计意图:1.理解词意是体会诗人情感的基础。学生经过几年的学习,已积累了理解词意的多种办法。通过师生交流,回顾已有的学习经验,让学生自主学习,理解词意。2.通过信息技术的运用,在前置学习中给予学生两个学习锦囊,以选择题作为反馈,目的在于把准学生的认知基础,能读懂的不讲,读不懂的,产生歧义的就是课堂的生长点。】 活动3【讲授】三、赏读,触摸一颗眷恋的内心 评论 1.学生说桃花开、白鹭、鳜鱼肥等景色迷住诗人。词中还描写了哪些景物呢? 2.下面请大家闭上眼睛,听老师读读这首词。(学生闭目,教师配乐范读) 3.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呢? (一)预设一:景美 1.学生想象关注色彩方面。请学生读。听了他的朗读,你又仿佛看到了什么呢? 2.学生想象关注白鹭方面。白鹭还会怎样飞呢?可能张志和也向往白鹭的自由啊。学生读。 3.学生想象关注鳜鱼方面。请把鳜鱼的肥美融进你的朗读中去吧。 4.学生想象关注流水声。初春的远山一片宁静,把你的感受送进朗读中吧。 (二)预设二:箬笠、蓑衣遮挡斜风细雨 1.学生说斜风细雨使诗人不须归。 2.请你通过朗读展现出来吧。 3.引读。初春的远山,披上一蓑江南烟雨,让诗人感到——斜风细雨不须归。 (三)预设三 1.你还能想象到词中没有写到的景物吗? 2.此时,你用一个什么词语来形容满目春色?(结合学生的词语来引导。这是一个……的春景。板书:春景之美 (四)整体欣赏 出示“锦囊一——视频”,配音乐。老师解说:看,诗人垂钓于清波之上,被西塞山烟雨蒙蒙的景色迷住了,看着看着,他手捏胡须,吟下这首词——(学生背整首词) (五)理解“不须归”的另一层原因 1.学生借助锦囊二的资料:“每垂钓,不设饵,志不在鱼也。”谈自己的理解。 2.他垂钓不设饵,为的是什么呢?请学生借助收集的资料来补充解答,教师作补充:张志和曾在朝廷任职,立下过汗马功劳。后来,战争爆发,战事连连。他目睹朝廷内部勾心斗角,深知无法施展其才华,又想念江南悠闲、宁静的生活,于是隐居湖州。 3.这时张志和面对清远的山水,迟迟不想回去。他的心里在想什么……把张志和心里的想法写下来吧。 4.学生把练笔的成果拍照下来,老师在巡视的过程相机推送展示优秀作品作师生点评。 5.反复引读整首词。 【设计意图:1“不须归”是词眼。抓“不须归”作切入点,是触摸诗人眷恋的内心的有效途径,通过层层深入的读悟结合,解决了研学问题。2想象词中描绘的画面,是本课的教学要求。词句中描写色彩的词语有很多,因此引导学生在想象中感受色彩的缤纷,在交流中体会色彩词语表情达意的作用。3.诵写结合是本环节的特点。背诵的落实在于让学生在品读中达到熟读成诵。】 1.补充学习诗人的另一首《渔夫》,让学生初步了解词意,并朗读积累。 霅溪湾里钓鱼翁,舴艋为家西复东。江上雪, 浦边风。笑著荷衣不叹穷。(难字附拼音及注释) 2.虽然生活艰苦,但诗人身处美景,悠然自得。全班诵读《渔歌子》。 3.那清远的山水不仅洗刷了诗人的心灵,还赋予他无限的创作灵感。不仅钓出了悠然自得,钓出了道家著作《玄真子》《大易》十五卷,还钓出了千古绝唱《渔歌子》。多美的意境啊,让我们在优美的歌声中结束这节课吧。播放歌曲《渔歌子》。 一、学生课前研学锦囊: 1.“每垂钓,不设饵,志不在鱼也。” 2.以动态画面展示词意的视频
二、学生课中研学资料: 1. 张志和曾在朝廷任职,立下过汗马功劳。后来,战争爆发,战事连连。他目睹朝廷内部勾心斗角,深知无法施展其才华,又想念江南悠闲、宁静的生活,于是隐居湖州。 2. 霅溪湾里钓鱼翁。舴艋为家西复东。江上雪,浦边风。笑著荷衣不叹穷。 活动6【练习】附:研学案 评论 《渔歌子》课前研学题目: 1.西塞山前白鹭飞。请在“塞”正确的读音旁打“√”:A sài B sāi C sè 2.你能准确选出节奏吗,在正确的旁边打“√”。 A 西塞山/前白鹭飞, 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B 西塞山前/白鹭飞, 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3.仔细观察“塞”、“鹭”、“笠”三个生字,把它写美观。
4.请根据注释及学习经验,向爸爸妈妈试着说说《渔歌子》的大意。 5.同学们,大家利用两个锦囊对这首词进行课前研学,从中你体会到作者想表达的情感是: A 热爱田园美景 B 对悠闲生活的陶醉 Tags:渔歌,教学设计 |
21世纪教育网,面向全国的中小学学教师、家长交流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