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教育网,面向全国的中小学学教师、家长交流平台

渔歌子ppt课件和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日期:2017-2-8 12:42 阅读:
下面是21世纪教育网小编给各位老师推荐了:渔歌子ppt课件和教学设计(第一课时),如果需要更多资源服务,请扫描关注21世纪教育网:
课件预览

    1学时
1教学目标 评论

1.在具体语境中认读 “塞、鳜、箬、笠、蓑”等字,读准字音,正确书写“鹭、塞、笠”。

2.在情境中练习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词。

3.通过入情入境、层层深入的诵读,学着运用展开想象的方法,由词到画,再由画入情,走进词人的内心世界,体会诗人寄情山水、心志平和的情操,培养热爱自然风光的情感。

4.拓展阅读,逐步培养对古诗词的阅读兴趣和热爱之情。

2学情分析 评论

       《渔歌子》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23课《古诗词三首》中的一首词。这个单元的主题是“走进田园,热爱乡村”,单元训练重点是引导学生通过读文,感受充满诗情画意的田园美景,体验自然质朴的乡村生活,并由此产生向往之情,同时引导学生在阅读中能抓住景物的特点,体味优美语言,学习表达方法,积累精彩句段。《渔歌子》的作者是唐代的张志和。他既是诗人,又是画家,所以他笔下是一片诗情画意:远山,白鹭,桃花,流水,鳜鱼﹑垂钓的渔翁……这画面是那么清新,色彩是那么明丽,整个天地在朦朦烟雨中,宁静而美好。整首词动静结合,意境优美,用词活泼,情趣盎然,生动地表现了渔夫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 对四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诗词学习方法。本学期,他们在第一单元学习《忆江南》时已经接触了词这种文学样式,对词的常识也有了初步的了解。但如何引导学生感受张志和“词中有画,画中有词”的表现特点,尤其是感悟“不须归”的境界就成了教学的重难点。

3重点难点 评论

【学习重点】

       在诵读品味、情景想象和语言描述中感受优美的田园风光。

【学习难点】

       展开想象,由词入画,由画入情,领悟诗人“不须归”的情怀。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4.1.1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渔歌子》教学过程 评论

一、经典诵读,走进春天。

1.学生课前诵读关于描写春天的诗词。

2.教师谈话导入新课。

【目的意图】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 课堂伊始的经典诵读,意在帮助学生温习学过的古诗词,唤起学生赞美春天的情感,更为学习《渔歌子》营造出浓厚的诗文情味。

二、初读诗文,识字写字。

1.学生自读,认识生字。

2.指名个读,订正字音。

3.抓住“塞、鹭”,指导写字。

4.以情激情,读出韵味。

【目的意图】初读诗文,教师强调“读准确”,通过自读、个读、齐读等形式,引领学生在读中识字正音,重点关注了生字与多音字;再读诗文,教师意欲以情激情,范读诗文,引导学生读出长短句的节奏美。

三、潜心会文,诗画交融。

1.总观全文,勾出文中之景。

张志和的这首词描写了江南春天的美丽景色,真是画中有词,词中有画,请仔细读一读,看看词中描写了哪些景物,用笔圈出来。

2.凸现诗眼,初悟“不须归”。

(1)交流汇报。

(2)小结点拔:孩子们,发现了吗?这首词前边全是写景,只有三个字不是,哪三个字?

(3)联系图文,浅释“不须归”。

3.创设情境,再悟“不须归”。

(1)根据文意,上台“贴画”。

★教师简笔勾勒:如果这是西塞山,这是山前的一汪江水,谁能根据文意把这几种景物贴到黑板上去?(学生上台贴画。)

★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诗意:同学们,这就是志和描述的春景图,你能用自己的话把这幅美景描述一下吗?从远到近,这其实也是词人写词的顺序啊,我们观察事物、描写事物,都应该按一定的顺序来进行。

(2)展开想像,描述“诗中之画”。

★其实,字词也是一幅画,当读到“白鹭”时,老师仿佛看到一只白色的鸟在展翅翱翔,它的嘴里肯定还在叫着、唱着,想一想,它会说些什么?或者唱些什么?

【目的意图】教师的引导描述为接下来学生自己的想像描述起到示范作用。

★其实,白鹭本身也是一首诗,还记得吗?漠漠水田飞白鹭—(生接阴阴夏木啭黄鹂),两个黄鹂鸣翠柳—(生接:一行白鹭上青天)

★再看看桃花、流水、鳜鱼,当你读到这些词语时,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或者闻到了什么?(学生出口成章之时,正是对词意心领神会之际。)

★同学们,此时老师觉得这短短的几个词,仿佛汇成了一幅江南水乡的水墨画,来,让我们再一同来回味这曼妙的春天吧!(引导感情朗读“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3)插画“斜风细雨”,感受诗意美。

★请班里的小画家上台画上“斜风细雨”。

★抓住“斜”和“细”,感受春天风雨的特点。

★同学们边看边想:这细细的雨在空中斜斜地织着,像什么呢?

【目的意图】在感受诗意美的同时相机进行语言训练。

(4)补充句子,感悟“不舍归”。

★好一幅江南烟雨图啊。现在你还认为不须归是不需要回家吗?

★是什么让词人不舍得归去呢?(课件出示:是     不须归。学生结合自己的理解补充完整。)

(5)用“词”设“色”,感受春之美。

★如果要把这幅画变成色彩斑斓的油彩画,你觉得应该给词中的各色景物涂上什么颜色呢?请你照着说一说:我会给        涂上 (什么颜色)。

★这青的、绿的、白的、红的,可以用哪个词来形容呢?

★看来,是这万紫千红的春天让词人不须归啊!

(6)添加“风景”,变身“小诗人”。

★志和是词人,更是画家,如果你是志和,这幅江南春景图,还可以再画点什么,使它变得更美?

★孩子们,你们的回答像一首诗,一首春天的诗,来,拿起课前发的学习纸,模仿老师的写法,把这首小诗补充完整,我们也来当当小诗人。

★学生练笔并展示。

(7)美读诗文,表现“不舍归”。

★让我们一起走进江南的春天,让我们将见到的美景留在心中,美美地体会春天带给我们新的愉悦。(全班熟读成诵。)

【目的意图】朱光潜先生在《诗的境界——情趣与意象》中写道:“每首诗都自成一种境界。无论是作者或是读者,在心领神会一首好诗时,都必有一幅画境或是一幕戏景,很新鲜很生动地突现于眼前……”因此“无论是欣赏或是创造,都必须见到一种诗的境界。”在本环节的教学设计中,教师环环相扣、层层深入,既引导学生欣赏,更鼓励学生创造——贴画、议画、插画、写诗、诵读,教师多形式开展教学活动、多角度引导学生运用想像和语言,描摹春景之美,体会“不舍”之情!

4.阅读链接,深悟“不须归”。

(1)链接“资料袋”。

(2)点拔“不愿归”。

【目的意图】四年级的孩子对于“出世”与“入世”的体悟不可能深透。但教者没有止步,而是深入浅出,大胆链接诗人的生平资料,进一步启发领悟诗文的韵外之致,味外之旨:这“不须归”,其实又是一种真正的归——归往精神的家园,生命的本真。

四、拓展积累,提升素养。

1.回应开头,诵读经典。

2.展示积累,延伸阅读。

Tags:渔歌,ppt,课件,教学设计,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