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21世纪教育网小编给各位老师推荐了:渔歌子精品学案,如果需要更多资源服务,请扫描关注21世纪教育网:
1、有感情地朗读诗词,背诵诗词。 2、感悟诗词所表现的内容、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培养学生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2新设计 评论 3学情分析 评论 《渔歌子》是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23课《古诗词三首》中的一首词。这首词生动地描绘了大自然生机勃勃的春色和诗人垂钓时那种悠然自得的意境,情景交融,抒发了作者热爱大自然、追求自由生活的情感。本节课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通过引导学生朗读、思考、想象,理解词的内容,感受词的意境,欣赏词的语言美,体会作者悠闲自在的情怀,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经典文化的情感。 教学重点:感悟诗词所表现的内容、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诗词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5教学过程 5.1第一学时5.1.1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一、导入新课 评论板书课题,知道渔歌子是词牌名,“子”读第三声,指导学生读准课题,简单介绍词牌名。 活动2【讲授】二、诵读词文,读出节奏 评论1、学生自由朗读诗词,要求读准字音,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检查词语(课件出示): 西塞山 白鹭 鳜鱼 箬笠 蓑衣 (1)指名读词语 (2)这些词都读懂了吗?“箬笠”、“蓑衣”是什么?引导学生看下面的注释理解“箬笠”是防雨的帽子,“蓑衣”是防雨的衣服,相当于今天的雨帽雨衣。 (设计意图:教给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词语学习古诗词的方法。) 课件出示:桃花流水 (1)指名读 (2) 读到这个词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告诉学生“桃花流水”在古诗词中还有特别的含义,它常用来喻指像仙境一样的地方。 谁能读出这种美? (3)指导学生读出这种美。 课件出示:斜风细雨 (1)指名读 (2)读到“斜风细雨”,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并读出画面的美。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想象“桃花流水”、“斜风细雨”描述的画面,并通过读来感受这种画面。) 3、指导学生读出诗词的节奏。 (1)指名读整首词。 你读得很流畅,读诗词除了读准读顺外,还应该读出节奏,谁再来读? (2) 指导读出词的节奏。 (3)齐读这首词。 (设计意图:指导学生在读准读顺的基础上读出诗词的节奏。) 活动3【讲授】三、词中赏画,品味意境 评论1、有人说诗词言情,能够表达一个人的感情,诗词言志,能够表达一个人的思想,诗词很多时候还能为我们呈现出一幅幅画面。那么,从这首词中你能看到怎样的画面呢?请你们默读这首词,边读边用笔把词中描写的景物圈出来,并交流。 2、自由读这首词,你能从词中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又能闻到什么?引导学生感受画面的美。 (1)自由读词,把自己感受到的画面说给同桌听。 (2)指名描述感受到的画面。 (3)指名学生完整地描述画面。 (设计意图:让学生说说自已看到的,听到的,闻到的,这样,学生对这首词的理解就调动起了自己的各种感官,和词人一起呼吸着,感受着,陶醉着。) 3、这青的山、白的鸟,粉红的桃花,清澈的流水,吹面不寒的微风,细如牛毛的雨,真是让人感觉——(课件出示)“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啦!这里不是人间,是——仙境, 感受景色的美丽。板书:美如仙境 课件出示“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指导读出这种美。 出示白鹭飞的画面,感受白鹭的悠闲、自由,再次指导朗读“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读出白鹭飞得悠闲、自由的感觉。 (设计意图:指导朗读“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时,先读出诗句描绘的画面美,然后读出白鹭飞得悠闲自由。同一句词读出不同的感觉,尊重了学生的独特体验。) 4、理解张志和为什么“不须归”?体会诗人的悠闲自在。 (1)作者被美景迷住了,流连忘返。 (2)他想多钓一些鱼回家。 (3)起风了,下雨了,张志和为什么“不须归”? 因为他戴着箬笠,披着蓑衣,风很小,雨也小,所以他不必归。 (4)老师告诉你们一个秘密,张志和钓鱼常常不挂鱼饵!引导学生结合张志和钓鱼不设饵感受作者的悠闲自在 。 (5)指导学生朗读“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感受诗人的悠闲自在。 (设计意图:通过理解张志和为什么“不须归”,感受诗人的悠闲自在。) 5、自由地读一读这首词,边读边想像词中描绘的画面。 (1)指名朗读整首词。 (2)全班配乐朗读词。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朗读把我们带入了一幅美丽的画卷中。告诉学生边读边想像画面是一种学习古诗词的好方法。) 活动4【活动】四、拓展延伸 评论1、其实张志和不愿意归去还另有原因呢,想知道吗?让我们一起走近张志和,课件出示:张志和的简介。(张志和,原名张龟龄,唐朝著名诗人和词人,十六岁考上太学,深受皇帝唐肃宗赏识和重用,被赐名“志和”。后来因小事被贬官,但他并没有去上任,长期过着隐逸的生活,悠然徜徉于太湖一带的山水之间。唐肃宗曾多次去寻找他,都没有找到。) 2、他的哥哥张松龄怕弟弟隐居不回家,就作了一首词,课件出示词:《和答弟志和渔父歌》。和答弟志和渔父歌 乐是风波钓是闲, 草堂松径已胜攀。 太湖水,洞庭山, 狂风浪起且须还。 自由读词,看看你读懂了什么?师当哥哥,学生当弟弟,老师用词问,学生用《渔歌子》中的诗句回答。 (设计意图:通过搜集有关资料了解张志和,体会他的悠闲自在。) 3、那么,张志和仅仅是不愿意回到他吃饭睡觉的小家吗?他还不愿意回到哪里去?哥哥说“且须还”,弟弟说“不须归”。孩子们,你们认为他是归还是不归呢? 理解“归” 的另外含义,讨论张志和到底该不该归。 (设计意图:扣住“归”字,讨论张志和到底该不该归,充分激发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独创性:不归,是情趣,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恬静;归,是责任,是“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的志向。通过讨论,引领学生树立社会责任感。) 4、假如你来到浙江湖州,你一定会看哪座山?西塞山 来到西塞山,你一定会想起哪个人? 张志和 想到张志和,你一定会情不自禁地吟诵一首词——《渔歌子》 来,让我们深情地吟诵这首千古绝唱,让它永远定格在我们的脑海中。课件出示背景音乐:学生和着音乐背诵词。 5、这首词流传至今已经有一千多年了,人们对它的喜爱依然如旧,还把它谱成了一首好听的歌,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课件出示:歌曲《西塞山》) 6、孩子们,古典诗词是我国文学艺术中的瑰宝,腹有诗书气自华,老师希望你们能习千古经典,与圣贤交友,做一个博学多才的人。 活动5【活动】板书设计: 评论渔歌子 美如仙境 不须归 悠闲自在 Tags:渔歌,品学 |
21世纪教育网,面向全国的中小学学教师、家长交流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