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教育网,教育资讯交流平台

渔歌子教学实录

日期:2017-2-8 11:34 阅读:
下面是21世纪教育网小编给各位老师推荐了:渔歌子教学实录,如果需要更多资源服务,请扫描关注21世纪教育网:
课件预览

    1学时
1教学目标 评论

1、能认识 “塞、鳜、箬、笠、蓑”等字,读准字音,理解大意。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词。

3、体会诗词内容,通过想象,由词到画,走进词人的内心世界。

4、了解并运用“反复诵读、联系插图、想象留白、查阅资料、配乐吟唱、模仿创作”等学词的方法。

2学情分析 评论

依据课标、词的特点,及学生的年龄特点,本课设计上,以品读词之美,领悟词之情为主线;在教学中渗透学法:抓住词眼、想象画面、联系背景,让学生有层次、由浅入深地细细斟酌,从读中领会张志和追求的“斜风细雨不须归”的境界,感受诗词的魅力。


3重点难点 评论

重点:通过读文和想象,能由词到画,感受诗情画意;走进词人的内心世界。

难点:根据“留白”想象画面,体会“斜风细雨不须归”的意境。

4学法渗透 评论

 渗透“反复诵读、联系插图、想象留白、查阅资料、配乐吟唱、模仿创作”等学词的方法。

5教学过程 5.1第一学时5.1.1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时事+诗词导入 评论

      前段时间,G20峰会在杭州举行。G20文艺晚会中的“江南元素”让人赞叹不已,难怪有人说“最是江南好风景”。你能说出一两句描写江南风景的诗词吗?

   预设:学生根据所学,可能答出: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

   ......

   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

    你真会学以致用。这首词是出自——《忆江南》。我们一起来背一背——学生齐背;

    今天,我们再来欣赏一首描写江南风光的词——《渔歌子》。

活动2【讲授】新授 评论

(一)感词之味

   1、小结过渡:渔歌子和忆江南一样,也是词牌名,它规定了词的字数。下面请同学们自由地把渔歌子多读几遍,注意把字音读准确,把词读顺口;

    2、现在老师来检查大家,看这些生字词你是否都读准了,点一组,轮流读(如果错误,及时指正)。相机根据图片让学生理解“箬笠、蓑衣”,提示难写的字“鹭”,动笔写一写。(渗透看注释的方法)

    3、字音字义掌握了,同学们读起来也就更加有把握了,谁来读一读?(如果第一个读得好,点评肯定,顺势全班音乐齐读,转入下一步;如果第一个不理想,再读2名)

指导断句、节奏;

    4、齐读,读出轻柔、明快的感觉。

(二)品词中画

     1、师过渡:读得真投入,我仿佛感受到了浓浓的春意。这首词描写了哪些景物呢?请同学们找一找,用横线把它划起来。

     2、请学生汇报。(西塞山、白鹭、桃花流水、鳜鱼、箬笠、蓑衣、斜风细雨)学生汇报时板画“西塞山、白鹭”,请学生上台板画“桃花”,其他景物不在黑板上画出,因为:“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莱特”,诗中画面只可意会,难以言传,留一些空白供学生想象,品味。(渗透想象留白的方法)

     3、同学们,面对此情此景,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不着急,听音乐,老师读。师范读完,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3-4名学生说画面。

     预设:如学生回答较流畅,顺势引出“一行白鹭上青天”和“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等诗词。如开始1-2名学生说不完整,则:谁能把这优美的画面完整地呈现出来?

     过渡:雨中青山,江上渔舟,山前白鹭,两岸桃红,同学们说得真是让人仿佛身临其境呀——那用你的朗读把我们带到这种情境中去吧!谁来把这种让人心驰神往的美感读一读?——指名读。

    4、小结:难怪有人称赞这首《渔歌子》是“词中有画,画中有词”。让我们在朗读中再来流连一下这画一般的美景吧!——齐读。

    5、过渡:就在这如诗如画的美景当中,巍然坐立着一位如痴如醉的渔者。他是——张志和。

(三)议画中人

   请看到课文的插图,他正在——?他头上戴着——?头上披着——?此时,天上——?可是他还——?(渗透联系插图的方法)

过渡:真是“一蓑烟雨任平生”啊!

    这样的一位渔翁,他给我们的只是这伴着斜风细雨的背影,但你能想象此时此景下他会有怎样的表情?又会有怎样的心情呢?请同学们认真体会,同桌互相说一说,在书上把自己的感受批注上去,再举手回答。

    学生讨论,师轻声说:晨曦微露的早晨,诗人缓步来到西塞山脚下,独坐于桥头溪畔,眼前那高飞的白鹭啊,那漫山遍野的桃花,还有淙淙的溪流声,如何能让他不陶醉,如何能不留恋忘返呢!

   请3名学生说,点评。让我们带着这种陶醉、愉悦、闲适,物我两忘地读一读吧!

(四)悟钓中情(唱钓中情)

       过渡:就在张志和寄情山水,物我两忘的时候,他家中的哥哥焦急不已,弟弟已经外出好几年了。好不容易有了音讯,却是让哥哥更加担忧的“斜风细雨不须归”,于是,他写下了呼唤弟弟回家的一首词——《和答弟志和渔父歌》。

下面老师和大家一起来和一下,老师扮演哥哥张松龄,同学们是弟弟张志和。贤弟啊!


和答弟志和渔父歌

张松龄

乐是风波钓是闲,

草堂松径已胜攀。

太湖水,洞庭山,

狂风浪起且须还。


渔  歌  子

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

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先整首,再最后两句——最后一句——且须还(不须归),情感上扬。

     

     师渲染:是啊,这么久了,狂风浪起了,弟弟啊,该回家了。面对亲人呼唤,面对风吹浪打,他还是不为所动,安然垂钓?

生:景美、鱼肥、雨小…..

     (景美:春风又绿江南岸时,他仍旧可以… 陶醉:沉醉不知归路。 鱼肥:他从来都是直钩垂钓,可见他并不是为了肥美的鳜鱼。。。。。)

     顺势出示张志和生平背景:

       张志和本名张龟龄,唐代著名词人、诗人、画家,还精通音律。他从小才华横溢,年少得志,很受唐肃宗赏识,还被赐名志和。后来因得罪权贵被贬,他干脆辞官不做,寄情山水,以钓鱼为趣,自称“烟波钓徒”,过起了游历生活,常年不回家。后来唐肃宗派人找他重返朝廷,可他却不想回去。(渗透查阅背景资料的方法)

      原来,作者口口声声“不须归”,是不愿意回到——?

出示:

     “斜风细雨不须归”从表面上看是因为雨小、鱼肥、景美,实际上是作者不愿意回到  朝廷、官场、仕途等    。

    小结:经历了诸多的人生风口浪尖,再面对自然界的风风雨雨时,即便是“狂风大浪”,在张志和眼里,也显得是——“斜风细雨”,而微不足道了。

    过渡:让我们再来用心品味——齐读。

    吟唱《渔歌子》:此时的张志和,他在静静地垂钓,心中感慨万千,面对这山山水水,物我两忘,可能不自觉地就把渔歌子唱了出来。哪位同学能用上自己喜欢的曲调来唱一唱吗?——老师带大家来吟唱——伴奏乐——范唱,就让我们和着明快悠扬的旋律,走进张志和的内心世界,放声歌唱,乐以忘忧吧!——学生跟唱。

    小结:其实,在古时候,词都是谱上曲,用来吟唱的,同学们平时也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曲调来唱。(渗透配乐吟唱的方法)

活动3【讲授】新授、结课 评论

(五)习词中法

      过渡:张志和最终还是没有回去,继续纵情山水,写下了其他四首同样千古流传的《渔歌子》,老师选取了其中一首。同学们自由读一读,把词中的景物用横线划一划。


出示:


《渔歌子》

其二

钓台渔父褐(hè )为裘(qiú ),

两两三三舴艋(zé měng )舟。

能纵棹(zhào ),惯乘流,

长江白浪不曾(céng )忧。

       解释:钓台、渔父、褐为裘、棹等词。

       学生找出景物,加深体会张志和的山水情怀。

       小结:同学们可能会发现,《渔歌子》的显著特点就是词中都会有许多景物。其实,把相关联的景物缀连一起也是《渔歌子》的创作方法之一,掌握了这个方法,你就是小词人了。(渗模仿创作的方法)

      过渡:看看这幅图(出示“桂林山水图”),熟不熟悉?对,这就是“甲天下”的桂林山水。大家说一说图中都有哪些景物?——漓江、水草、游人、小舟、蓝天白云、绿树、红花,还可能听到——山歌、鸟鸣。让我们用这些景物来创作一首描绘桂林山水的《渔歌子》吧!

渔歌子

xxx

漓江水面               ,

                    红花           

                    醉,         欢,

                             不思还。


     学生自由创作,巡视,好的先站起来,汇报交流。


      结语:词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之一。通过这节课的,我们知道了“反复诵读、借助插图、想象留白、查阅资料、配乐吟唱 、模仿创作”等都是学习词的好方法。经典浸润人生,希望大家课后多读多诵。下课。

Tags:渔歌,教学,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