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21世纪教育网小编给各位老师推荐了:渔歌子优秀获奖教案,如果需要更多资源服务,请扫描关注21世纪教育网:
《渔歌子》教学设计 一、联系旧知,导入新词 师:同学们,这个学期,我们学过一首词,叫—— 生:(齐答)《忆江南》。 师:请大家一起背诵《忆江南》,预备起。 生:(齐背)忆江南,白居易,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师:这节课我们再学一首词《渔歌子》,作者是唐代诗人张志和。(板书:渔歌子 张志和) 师:“渔歌子”是词牌名,看到这个题目,你能猜一猜这首词写了些什么吗? 生1:可能写渔夫唱歌吧?(生笑) 生2:不对,应该讲渔夫的生活。 生3:写钓鱼的情景。 师:词的词牌名与内容一般没有关联,但有些却有联系,如张志和的《渔歌子》就是描写渔翁的生活,表现了悠然自得的生活情趣。请大家打开书本,自由朗读这首词。注意,仔子细细读上四遍,前两遍要注意词当中的生字和多音字,把词念得字正腔圆;后两遍要注意把词读通顺,注意词句内部的停顿,明白了吗? 生:(齐答)明白。 师:自由练习朗读,开始。 (生自由读《渔歌子》。) 师:(课件出示《渔歌子》。)好,谁来读一读《渔歌子》?其他同学注意听,看字音读准了没有。 生:渔歌子,唐,张志和。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师:读的字正腔圆,真不错!“西塞山”的“塞”是多音字,念sài,“白鹭、鳜鱼、箬笠、蓑衣”四个词语中都有生字,但她读准了。谁再来读一读? (接着请三位学生读词,学生互相帮助正音。) 师:想读的同学这么多,那好,我们一起读,开始! 生:(齐读)渔歌子,唐,张志和。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师:很好!谁再来读一读《渔歌子》?你来读,其他同学仔细听,他在读词时,句子中间是怎么停顿的?是不是读得有板有眼? 生:(朗读)渔歌子,唐,张志和。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师:很好,你们有没有注意到,这位同学在读“西塞山前白鹭飞”的时候,哪个地方停顿了一下? 生:他在“西塞山前”的后面停顿了一下。 师:你还注意到没有,他在读“桃花流水鳜鱼肥”和“斜风细雨不须归”时,哪儿停顿了? 生:“桃花流水”、“斜风细雨”的后面都停顿了。 师:你们都听出来了吗? 生:(齐答)听出来了。 师:对,这就叫有板有眼。古诗词特别讲究音律和节奏,读的时候要有板有眼,像词人一样读。来,我们一起读。 生:(齐读)渔歌子,唐,张志和。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师:有些孩子还随着节奏摇头晃脑的,有意思。来,我们模仿这些同学读。 生:(齐读)渔歌子,唐,张志和。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三、想象画面,深入感悟 师:有那么一点词人的感觉了!这首词很优美,用古人的话讲,“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渔歌子》描绘的景象到底是怎样的呢?下面,老师读词,请大家闭上眼睛,想象画面。 (师配乐朗诵《渔歌子》,学生静听想象。) 师:同学们,你们刚才仿佛看到了什么样的景象?谁来说一说? 生1:我看到了一座山,叫西塞山,山前一行白鹭在飞翔。桃花开了,小河的流水里鳜鱼长得肥美。一个人戴着箬笠,披着蓑衣,在斜风细雨中不需要回家。 师:这人在斜风细雨中做什么?请说完整。 生1:哦,他在斜风细雨中钓鱼,不想回家。 师:这是什么季节的景象?从什么地方看出来? 生2:是春天,我从“桃花流水”看出来的。 生3:桃花开的时候,一般是阳春三月。 师:对。是的,是春天,春天充满了诗情画意。想不想用简笔画画下来?让我们一起来画。 (师生一起画画,教师画在黑板上。) 师:画面配有文字才好呢!跟着老师一起书写。 (师生一起书写“西塞山、白鹭、桃花流水、鳜鱼、箬笠、蓑衣、斜风细雨”,教师随机作写字指导。) 师:好,请大家指着各自画的画,用自己的语言说说词的意思。 (生各自说词意。) 师:这么美的画面,这么美的词,最适合用美读了。像老师刚才一样读。 生:(齐读)渔歌子,唐,张志和。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师:能给人美的感觉,但还不够。为什么呢?没有请词人来呀!面对此情此景,词人会说些什么?他心情如何? 生1:他会说,“大自然真美,我被陶醉了。” 师:好,你就是词人,陶醉地读。(生1读。) 生2:他可能会说,“这儿山清水秀,鸟语花香,简直是世外桃源啊!”(掌声) 师:你词汇丰富,知识丰富,还知道“世外桃源”哩。好,你尝试读出这种感觉吧!(生2读。) 生3:我想他的心情一定是愉悦的,就是赏心悦目。 师:好,你赏心悦目地读。(生3读) 师:除了“赏心悦目”,还可以用什么词语形容词人的心情? 生4:心旷神怡。 生5:悠闲自在。 生6:自由自在。 生7:悠然自得。 师:(指刚才答问的四个学生)请你们悠然自得地读一读。(生4、5、6、7读。) 师:来,我们不看书,一起来吟诵。你就是词人,面对青青西塞山,看那白鹭展翅飞翔,身旁桃花烂漫、流水潺潺、斜风细雨,把身心放到词中间,读! 生:(齐读)渔歌子,唐,张志和。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四、质疑问难,提升情感 师:《渔歌子》读到这里,你还有什么疑问吗?(生默读,思考。) 生:我不懂“青箬笠,绿蓑衣”。 师:你可以借助书上的注释理解。 生;我看了,但还是不明白。 师:我知道了,像这样的避雨工具早已被淘汰了,所以你根本没有看见过。但没关系,这应该不影响你对整个词的理解。 生:为什么渔夫在斜风细雨中“不须归”呢? 师:问得好!读一读词,想一想为什么。 生:因为他戴了箬笠,穿了蓑衣,不怕风雨。 生:因为他想多钓一些鳜鱼。(生笑。) 师:词人张志和年少得志,曾经是朝廷命官,后来因得罪权贵被贬官,他干脆辞官不做,隐身于大自然,寄情于山水,以游赏为乐,以钓鱼为趣,过起了天大地大四处是我家的游历生活,以至常年不回家。他的大哥张松龄担心弟弟在外面受苦,特地写了一首词《和答弟志和渔父歌》,劝弟弟回家。(课件出示张松龄的《和答弟志和渔父歌》:乐是风波钓是闲,草堂松径已胜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 师:下面,我来当哥哥,你们当张志和,我们一起来对读两首词。 “乐是风波钓是闲,草堂松径已胜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 生:(齐读)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师: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 生:(齐读)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师:狂风浪起且须还。 生:(齐读)斜风细雨不须归。 师:且须还。 生:(齐读)不须归。 师:(指生)志和啊,你为何不归? 生1:西塞山的风景太美了,我完全沉浸在风景里,不想回家。 生2:我爱大自然,大自然就是我的家。 生3:春光这么好,我想多玩会儿。 师:是啊,你们真是张志和的知音。来,知音们,让我们读出张志和的心声。 (分小组诵读。) 五、作业 师:谁能用优美的词语形容江南水乡春雨中的景物?(课件出示习题) ( )的西塞山 ( )的白鹭 ( )的桃花 ( )的流水 ( )的鳜鱼 ( )的微风 ( )的细雨 ( )的斗笠 ( )的蓑衣 ( )的渔夫 ( )的江南 ( )的景色 板书设计: 山、白鹭、桃花、流水、鳜鱼 渔歌子{ 不须归 悠闲自得 2教学目标 评论1、 体会词的内容,体会诗人思想感情。 2、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词。 3、 培养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3学情分析 评论《渔歌子》是人教版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册第六组23课《古诗词三首》中一首词。作者是唐代诗人张志和,张志和不仅是诗人,也是一位画家,因此他笔下是一片诗情画意。这首词描绘了江南秀丽的山光水色,表达诗人寄情山水,悠然自得的生活情趣。作为四年级的学生对词还是比较陌生的,不能很好的品味这篇词,需要教师耐心的引导。 4重点难点 评论教学重点:理解诗词内容,想像诗句所描绘的图景,体会诗人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通过读懂词,体会诗人思想感情。 5教学过程 5.1第一学时5.1.1教学活动Tags:渔歌,优秀,获奖,教案 |
21世纪教育网,面向全国的中小学学教师、家长交流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