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21世纪教育网小编给各位老师推荐了:渔歌子ppt课件和第二课时教案,如果需要更多资源服务,请扫描关注21世纪教育网:
1、能认识“塞、鳜、箬、蓑”等字,读准字音。会写“塞、鹭、笠”。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词。 3、体会诗词的内容,通过想象,由词到画,感受到乡村风光的画意诗情;走进词人的内心世界。 4、感受古诗词之魅力,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2学情分析 评论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这样说:“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 对四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诗词学习方法。本学期,他们在第一单元学习《忆江南》时已经接触了词这种文学样式,对词的常识也有了初步的了解。但如何引导学生感受张志和“词中有画,画中有词”的表现特点,尤其是感悟“不须归”的境界就成了教学的重难点。 3重点难点 评论教学重点:通过读文和想象,能由词到画,感受乡村的诗情画意;走进词人的内心世界。 教学难点:体会“斜风细雨不须归”的意境。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4.1.1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激趣导入 评论1、播放歌曲,师生共赏。 〈二〉、初读诗词,整体感知。 1、学生试读。要求借助拼音把字读准,不好读的地方多读几遍,力争把句子读通。 2、指名读,集体正音。(教师相机指导) 3、游戏中读词。(两人一组,打节拍读出词的节奏) 4、指名读。 5、默读:找出词中一共描写了几种景物,它们分别是什么? 6、学生汇报,教师出示课件,学生齐读这些词,教师相机指导理解词意,并联系生活实际将短语补充完整。 7、指导“塞”、“鹭”、“笠”的书写。 过渡语:张志和不仅是一个词人,还是一名出色的画家。他的词 是“词中有画,画中有词”。 设计意图:词语的朗读教学是理解一首词的基础,每一首诗都有自己的意境,这些意境正是由这一个个的事物组够而成的,读词语便是让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了解这些事物,为下一步对词的理解打下基础。 〈三〉、想象画面,深入感悟。 1、师:深情地配乐范读诗词,学生闭眼想象画面。 1)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 2)学生汇报,教师相机出示相关课件。 3)你是从哪句诗中看到、听到或闻到的? 4)自由读相关词句。(读出景色的美) 5)指名读。 设计意图:借助文本和多媒体课件,利用多种形式拓展学生的想象空间,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朗读能力,通过想象再次感受诗词背后蕴含的情感。 活动3【活动】体会词人内心情感 评论1、过渡语:天都下起了蒙蒙细雨,作者为什么还独坐渔船不肯回家呢?(引导思考) 2、小组讨论,推举代表汇报。 3、出示课件,引导学生联系作者生平,深入体会“不须归”之因。(顺势完成板书) 4、延伸阅读,升华情感。 (1)、看来同学们都很理解张志和,可是他的哥哥张松龄却不这么认为,他怕隐居的弟弟忘记回家,他想对弟弟说:“垂钓只是一种休闲,微风吹起水面的波纹才是乐趣所在。 走在咱家门口种满松树的小路上比起攀登更让人流连 太湖的水,洞庭的山都是美景,但是狂风吹起大浪的时候你就应该回家了。”于是他把这番话写成了一首名为《和答弟志和渔父歌》的词寄给了张志和。 (2)课件出示:《和答弟志和渔父歌》乐是风波钓是闲,草堂松径已胜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 (2)、师生合作和诗:教师读《和答弟志和渔父歌》,学生读《渔歌子》。 (3)创设情境, 采访学生,进一步升华感情: 弟弟啊,为何不归? 5、引导有感情背诵诗词。 设计意图:通过真实的情感创设,让学生再次走进词人,感受词人对田园美景的喜爱,对无拘无束的田园生活的追求和向往,使学生的情感和词人情感一同升华。 活动4【作业】作业 评论1.搜集张志和的另外四首《渔歌子》并背诵。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学习古诗词和积累古诗词的好习惯。 2.以张志和的身份将我们今天学的这首《渔歌子》写成一篇现代写景美文。 设计意图:这既是对诗词理解的一个巩固和掌握情况的检测,时也是对学生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的有效训练。 Tags:渔歌,ppt,课件,第二,课时 |
21世纪教育网,面向全国的中小学学教师、家长交流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