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教育网,教育资讯交流平台

渔歌子ppt课件和第二课时教案

日期:2017-2-8 09:07 阅读:
下面是21世纪教育网小编给各位老师推荐了:渔歌子ppt课件和第二课时教案,如果需要更多资源服务,请扫描关注21世纪教育网:
课件预览

    1学时
1教学目标 评论

1、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朗读想象,感受词中的美景,体会“词中有画,画中有词”;并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自己所看到的、想象的画面。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习古诗词的学习方法,走进词人的内心世界,感悟“不须归”;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

2新设计 评论

一、检查预习,合作交流54321内容

1、检查预习,初步正确流利读词

2、整合出不懂的问题

预设:这首词写的时间?——(春天)从哪儿看出来?(桃花)

词中写的地点?——(西塞山前) 作者为什么觉得“不须归”

3、找词眼

①找到词中一处写词人的内心的地方。(不须归)

②说说理解。 [ “须”:通“需”,需要;“归”:回。]

③引读“不须归”

二、小组合作探究品读“不须归”——深究不须归的原因

(一)第一层原因——景太美

1、抓住词眼,了解词中大意

(1)、读词,用笔划出词中表达不须归的原因。

(2)、学生读词,圈画。

(3)、汇报:词人为什么 “不须归”?——勾勒出词中美景

教师在学生汇报景色的过程中,相应地在黑板上画简笔画,勾勒景色。

 学生汇报过程中,教师相机指导理解:

“鳜鱼”——出示图片了解。

 “箬笠”、“蓑衣”——看图片,观察字形,联系《江雪》中“孤舟蓑笠翁”一句理解词义

 (4)、梳理景美,直指“不须归”

这景美在——桃花、流水、白鹭、鳜鱼、箬笠、蓑衣、斜风细雨,烟波垂钓……

2、点拨学法——抓住词眼,理解诗词。

3、想象画面,感受景美

(1)、“词中有画,画中有词。”读第一行,想象画面。

生自读第一行词

生汇报想象,读词句

(2)写下想象的美景

①展示一组图片——山前白鹭、桃花流水图

引:这地方令人心驰神往!仿佛看到了什么?给白鹭来了个特写镜头。

[出示:教师范读写话]

“郁郁葱葱的西塞山前,白鹭展翅高飞,不禁让我想起杜甫的诗句‘一行白鹭上青天’!一只只白鹭,展开如云朵一般雪白的羽毛,有的轻拍羽翼,横掠湖面;有的蜻蜓点水,顾影自怜;有的展翅高飞,像箭一样直插云霄;还有的呼朋引伴,比翼齐飞。无论什么姿态,它们都是那么优雅,那么悠闲。” 点拨方法(联想画面)

②学生分组选择第一行、第二行及三、四行写话。

③交流写话

④点拨学法——想象画面。

在学习诗词的时候,想象画面来读,这景就更加的美,词也更加有韵味。

(二)第二层次原因——心太冷

1、与哥哥的词对比读

引:张志和陶醉于这山水之中,迟迟不归,他的哥哥张松龄担心他一直不回家,就作了一首词:《和答弟志和渔父歌》(出示词)

乐是风波钓是闲,草堂松径已胜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

师生合作,对比读词。

2、了解词人的生平,走进人物内心。

引:为什么哥哥的声声呼唤,唤不回张志和回家的心意?难道仅仅是景美吗?

生说说自己在课外了解到的作者的背景。

(出示简介)了解词人生平、背景。

词人为什么不愿意归去?(生:张志和厌倦了朝廷的争斗,不想回去。)

 “字字看来皆是景,声声细味总是情。”我们在词中优美的景色背后,还读出了词人不愿意回归朝堂。

引读“斜风细雨不须归”。 引:词人为什么选择天上的飞鸟、水里的游鱼写入词中,从中你想到了什么? (向往自由的生活)

3、学法点拨——联系背景是诗词学习中的一个重要方法。

三、写法指导——借景抒情

1、我们读出词中画,还读出词中人,诗词就是有这样无限想象的空间。我们看看这27个字,“一切景语皆情语”。词中写的景,都是在写作者内心的情感。借景抒情是它最突出的一个写作特点。

2、抓住词眼,想象画面,联系背景。这些方法都可以运用到我们以后诗词学习当中。

四、方法牵引,拓展升华

《清平乐、村居》 宋 作者: 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1、“词眼”——“醉”字、“醉”在词中的多角度理解,“醉”是陶醉,老人为风景的迷人而醉,为夫妻的亲密而醉,为孩子们的懂事而醉、

2、想象画面。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3、联系背景:他始终坚持爱国抗金的政治主张,南归以后,他一直遭受当权投降派的排斥和打击。从四十三岁起,他长期未得任用,以致在江西信州(今江西上饶市)闲居达二十年之久。作者长期居住农村,对农村生活有了更多的了解,对农民也有较多的接触。所以在《稼轩词》中有不少作品是描写农村生活的佳作,其中,有风景画,也有农村的风俗画。这首《清平乐》,就是一幅栩栩如生、有声有色的农村风俗画。

4、自由交流所积累的关于描写乡村光的古诗词。














3学情分析 评论

依据课标、词的特点,及学生的年龄特点,本课设计上,以品读词之美,领悟词之情为主线;在教学中渗透学法:抓住词眼、想象画面、联系背景,让学生有层次、由浅入深地细细斟酌,从读中领会张志和追求的“斜风细雨不须归”的境界,感受诗词的魅力。

4重点难点 评论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朗读想象,感受词中的美景,体会“词中有画,画中有词”;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

教学难点:走进词人的内心世界;感悟“不须归”的内涵。

5教学过程 5.1 第一学时 5.1.1教学活动
Tags:渔歌,ppt,课件,第二,课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