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教育网,面向全国的中小学学教师、家长交流平台

乡村四月ppt及配套教案和课堂实录

日期:2017-2-7 15:04 阅读:
下面是21世纪教育网小编给各位老师推荐了:乡村四月ppt及配套教案和课堂实录,如果需要更多资源服务,请扫描关注21世纪教育网:
课件预览

    1学时
1教学目标 评论

1、本课古诗词教学的基本思想是多读感悟。

2、通过教师的适当引导,带领学生读背吟诵,读中想象,读中追问,读中感悟,以此来理解古诗词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情怀。

教学目标:

1、会认“螺、谙”等2个生字,会写“亭、庭”等5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独坐敬亭山》和《望洞庭》。

3、理解诗意,能想象三首古诗词所描绘的画面,体会作者的情感。

2学情分析 评论

1、本课古诗词教学的基本思想是多读感悟。 2、通过教师的适当引导,带领学生读背吟诵,读中想象,读中追问,读中感悟,以此来理解古诗词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情怀。 教学目标: 1、会认“螺、谙”等2个生字,会写“亭、庭”等5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独坐敬亭山》和《望洞庭》。 3、理解诗意,能想象三首古诗词所描绘的画面,体会作者的情感。

3重点难点 评论

1、本课古诗词教学的基本思想是多读感悟。 2、通过教师的适当引导,带领学生读背吟诵,读中想象,读中追问,读中感悟,以此来理解古诗词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情怀。 教学目标: 1、会认“螺、谙”等2个生字,会写“亭、庭”等5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独坐敬亭山》和《望洞庭》。 3、理解诗意,能想象三首古诗词所描绘的画面,体会作者的情感。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4.1.1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1 评论

1、本课古诗词教学的基本思想是多读感悟。 2、通过教师的适当引导,带领学生读背吟诵,读中想象,读中追问,读中感悟,以此来理解古诗词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情怀。 教学目标: 1、会认“螺、谙”等2个生字,会写“亭、庭”等5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独坐敬亭山》和《望洞庭》。 3、理解诗意,能想象三首古诗词所描绘的画面,体会作者的情感。

活动2【讲授】2 评论

一、课件演播,引入课题 师:同学们,假期我们游览了不少地方吧? 1、课件呈现庐山,西岭雪山等风景图。 师问:这是哪里?你能用一些古诗句来说一说这些景象吗?(学生说《望庐山瀑布》,《绝句》等。) 2、再以课件形式呈现“江南春色”“洞庭胜景”“独坐敬亭”等三幅写意画。 师:这些地方漂亮吗?知道这是哪些地方吗?(如果不知道,教师点明这分别是敬亭山、洞庭湖及江南风光。) 师:现在我们就去领略这些美丽的风光吧!翻书读第1课《古诗词三首》。 师板书课题“1、古诗词三首” 设计意图:课件演播风景图画,看图说诗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课呈现敬亭山、洞庭湖及江南风光等写意画,可以帮助学生读诗词时有一个总体印象,为学生理解诗词起到定向发动的作用。 二、借助注释,自读明义 师:我们今天先学习第一首诗《独坐敬亭山》。 1、简介作者及敬亭山: 我们今天学习的是唐代诗人李白的诗。亭,读 ting,我们学过的“停”去掉“亻”即是这个字。这个字常见于亭子的名称上,如爱晚亭、醉翁亭等。 敬亭山:在今天的安徽省宣州市北5公里,山高286米。 2、教师范读古诗,生试读正音,再流利朗读。 3、学生借助注释,初步了解诗句意思。 4、交流: ⑴ 学了古诗,你明白了哪些内容? ⑵ 你还有哪些内容不明白?提出来讨论。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在正确朗读的基础上熟练自读,再通过注释,初步读懂诗句的意思。 三、介绍背景,探究其义 1、教师介绍李白作诗背景: 这首诗是李白于天宝十二年(公元753年)秋游安徽省宣州时所作。当年,诗人被迫离开长安已整整十年,世态炎凉,长期的漂泊生活使他饱尝了人间辛酸的滋味,孤寂之感倍生。 2、再读古诗,自问互问: 师:通过介绍,大家再读古诗,看有什么新的体会或疑问? 3、全班再读,教师追问: ⑴ “独”坐是“谁”独坐? ⑵ 读诗,仔细体会,诗人独坐敬亭山,看到些什么?诗人听到些什么?会想到些什么? ⑶ 本来,还有众多鸟相伴;本来,还有一朵孤云为伍,但是现在它们都离我而去,作者想了些什么呢 ?这两句话与题目的哪个字呼应呢? ⑷ “相看”是相互看: 明明只有诗人一个人在敬亭山,谁和他相互看呢,这里你读懂了些什么?生试读“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你觉得应该把哪些词语重读才能体现出作者的情感。 若学生已经问过上述某些问题,此环节的问题就可以删减。若学生未能深入,教师需要再追问。 设计意图:教师介绍诗人作诗背景,让学生能透过诗句的字里行间体会诗人内心的感情;教师“追问”的目的,既是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义诗境诗情,又是检测反馈学生的学习效果。 四、诵读尝试,背诵默写 1、通过探究,我们明白了诗意诗境,你头脑中有一幅什么样的图画呢?(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景,什么样的情?)能不能试着读一读,用你的声音的快慢、轻重来塑造这些画面? 2、试读后,用铅笔在重读的字词下划“△”,在长音后划“”,再读给同桌听。 3、全班交流,教师点拨(学生擦掉自己用铅笔标注的错误记号,再用钢笔把正确的重音、长音标示出来),学生作标记后再诵读。 4、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设计意图:对古诗的朗读节奏、重音的处理,不宜由教师直接下结论,先由学生自己尝试后,教师再给予必要的点拨引导,形成彼此认同的意见后诵读效果会更好。

活动3【活动】1 评论

一、课件演播,引入课题 师:同学们,假期我们游览了不少地方吧? 1、课件呈现庐山,西岭雪山等风景图。 师问:这是哪里?你能用一些古诗句来说一说这些景象吗?(学生说《望庐山瀑布》,《绝句》等。) 2、再以课件形式呈现“江南春色”“洞庭胜景”“独坐敬亭”等三幅写意画。 师:这些地方漂亮吗?知道这是哪些地方吗?(如果不知道,教师点明这分别是敬亭山、洞庭湖及江南风光。) 师:现在我们就去领略这些美丽的风光吧!翻书读第1课《古诗词三首》。 师板书课题“1、古诗词三首” 设计意图:课件演播风景图画,看图说诗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课呈现敬亭山、洞庭湖及江南风光等写意画,可以帮助学生读诗词时有一个总体印象,为学生理解诗词起到定向发动的作用。 二、借助注释,自读明义 师:我们今天先学习第一首诗《独坐敬亭山》。 1、简介作者及敬亭山: 我们今天学习的是唐代诗人李白的诗。亭,读 ting,我们学过的“停”去掉“亻”即是这个字。这个字常见于亭子的名称上,如爱晚亭、醉翁亭等。 敬亭山:在今天的安徽省宣州市北5公里,山高286米。 2、教师范读古诗,生试读正音,再流利朗读。 3、学生借助注释,初步了解诗句意思。 4、交流: ⑴ 学了古诗,你明白了哪些内容? ⑵ 你还有哪些内容不明白?提出来讨论。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在正确朗读的基础上熟练自读,再通过注释,初步读懂诗句的意思。 三、介绍背景,探究其义 1、教师介绍李白作诗背景: 这首诗是李白于天宝十二年(公元753年)秋游安徽省宣州时所作。当年,诗人被迫离开长安已整整十年,世态炎凉,长期的漂泊生活使他饱尝了人间辛酸的滋味,孤寂之感倍生。 2、再读古诗,自问互问: 师:通过介绍,大家再读古诗,看有什么新的体会或疑问? 3、全班再读,教师追问: ⑴ “独”坐是“谁”独坐? ⑵ 读诗,仔细体会,诗人独坐敬亭山,看到些什么?诗人听到些什么?会想到些什么? ⑶ 本来,还有众多鸟相伴;本来,还有一朵孤云为伍,但是现在它们都离我而去,作者想了些什么呢 ?这两句话与题目的哪个字呼应呢? ⑷ “相看”是相互看: 明明只有诗人一个人在敬亭山,谁和他相互看呢,这里你读懂了些什么?生试读“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你觉得应该把哪些词语重读才能体现出作者的情感。 若学生已经问过上述某些问题,此环节的问题就可以删减。若学生未能深入,教师需要再追问。 设计意图:教师介绍诗人作诗背景,让学生能透过诗句的字里行间体会诗人内心的感情;教师“追问”的目的,既是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义诗境诗情,又是检测反馈学生的学习效果。 四、诵读尝试,背诵默写 1、通过探究,我们明白了诗意诗境,你头脑中有一幅什么样的图画呢?(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景,什么样的情?)能不能试着读一读,用你的声音的快慢、轻重来塑造这些画面? 2、试读后,用铅笔在重读的字词下划“△”,在长音后划“”,再读给同桌听。 3、全班交流,教师点拨(学生擦掉自己用铅笔标注的错误记号,再用钢笔把正确的重音、长音标示出来),学生作标记后再诵读。 4、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设计意图:对古诗的朗读节奏、重音的处理,不宜由教师直接下结论,先由学生自己尝试后,教师再给予必要的点拨引导,形成彼此认同的意见后诵读效果会更好。

活动4【练习】35 评论

做一做

活动5【测试】65 评论

做一做

活动6【作业】65 评论

做一做

Tags:乡村,四月,ppt,配套,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