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教育网,面向全国的中小学学教师、家长交流平台

乡村四月教学实录

日期:2017-2-7 14:54 阅读:
下面是21世纪教育网小编给各位老师推荐了:乡村四月教学实录,如果需要更多资源服务,请扫描关注21世纪教育网:
课件预览

    2学时
1教学目标 评论

一、教学目标:

1、 认识7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正确读写“蚕桑、耘田、箬笠”等词语。

2、 有感情地朗诵、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前两首诗。

3、 体会诗词的内容,想象诗中所描绘的景物,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 培养阅读古诗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2学情分析 评论

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比较好的学习能力,本节课采用先扶后放的教学方法。

3重点难点 评论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品味诗歌所描写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主动地进行语言的品味和体会,感悟诗词所表达的美。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4.1.1教学目标 评论 4.1.2学时重点 评论

学法指导。

4.1.3学时难点 评论

学法运用。

4.1.4教学活动 活动1【讲授】整体把握古诗的学法 评论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揭课题

师:前两天,我们一起去山茶园春游。走在乡间的小路上,你一定有许多美好的感触。(播放山茶园师生游园的照片。配乐:《走在乡间的小路上》)

师:你有什么感受吗?

生1:我仿佛回到了山茶园,那艳丽的茶花,像贵妇人一样典雅。

生2:照片中;活泼可爱的我们,配上色彩艳丽的春天,真是“人在画中游”呀!

生3:那天,下了一阵蒙蒙细雨,花更红了,叶更绿了,空气更清新了。那样的春游别有一番韵味。

师:轻轻地,我们走进了乡村的世界,那美丽的景色便是一首首隽永的诗。今天,我们就走进第23课《古诗词三首》,去感受到美的意境。

2、齐读课题,理解题意

从题目中你看懂了什么? (这是一首描写春末夏初时节的乡村美景的诗歌,这里的四月指的是农历时间)

3、了解诗人:本文作者翁卷是一位来自乡村的诗人,他一生不曾做官,他把他所有的精力都用于他所喜爱的诗歌创作,尤其以田园诗著称。

(二)提示学法,明学情

1、回忆学法:从小学一年到现在我们学了很多古诗,回忆一下,我们是怎样学习古诗的?(要读通诗句, 读得字字响亮, 读出节奏。 要结合注释读懂诗句的意思……)

2、明确学法,引导自学:的确如此,学习一首古诗要知诗人,读诗句,通诗意,还要悟诗情。今天我们还是用这些方法来学习23课。

(三)初读诗词,晓诗音

1.请大家看书,自由把课文读上两遍。注意,读第一遍的时候,可以借助工具书和注释,争取把字音读准。读第二遍的时候,要注意诗句的停顿,争取把诗念通顺。明白了吗?开始读吧。

2.生自由练读。

3.汇报读,以汇报读《乡村四月》为例。

师:谁愿意来读给大家听?(指名读),其余同学认真听,在心中默默把每个字读准了。

师:读得字正腔圆,有板有眼。诗里有两个多音字,你能提醒大家吗?(少、了)

师:理解了字意是读准多音字的好办法。记住 “了”这个多音字在这里读(liao ),表示——结束的意思。(指导学生结合课文注释,解字意,读准音)连起来读读这句诗。

师:字词读准了,让我们字正腔圆,有板有眼的再来一遍。(生读)

师:古诗读通顺流利了还不够,还要读出古诗的韵味。咱们再加上节奏读一读。自由练读,指名读。

(设计意图:把诗读通读顺,是品味诗情的基础。因为古诗中的生字新词相对于阅读课文来说,是比较少的,所以适合集中识字。)

4.2第二学时4.2.1教学目标 评论

一、教学目标:

1、 认识7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正确读写“蚕桑、耘田、箬笠”等词语。

2、 有感情地朗诵、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前两首诗。

3、 体会诗词的内容,想象诗中所描绘的景物,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 培养阅读古诗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4.2.2学时重点 评论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品味诗歌所描写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2.3学时难点 评论

教学难点: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主动地进行语言的品味和体会,感悟诗词所表达的美。

4.2.4教学活动 活动1【讲授】乡村四月 评论

第二课时

(一)激趣导入,揭课题
师:前两天,我们一起去山茶园春游。走在乡间的小路上,你一定有许多美好的感触。(播放山茶园师生游园的照片。配乐:《走在乡间的小路上》)
师:你有什么感受吗?
生1:我仿佛回到了山茶园,那艳丽的茶花,像贵妇人一样典雅。
生2:照片中;活泼可爱的我们,配上色彩艳丽的春天,真是“人在画中游”呀!
生3:那天,下了一阵蒙蒙细雨,花更红了,叶更绿了,空气更清新了。那样的春游别有一番韵味。
师:轻轻地,我们走进了乡村的世界,那美丽的景色便是一首首隽永的诗。今天,我们就走进第23课《古诗词三首》,去感受到美的意境。
2、齐读课题,理解题意
从题目中你看懂了什么? (这是一首描写春末夏初时节的乡村美景的诗歌,这里的四月指的是农历时间)
3、了解诗人:本文作者翁卷是一位来自乡村的诗人,他一生不曾做官,他把他所有的精力都用于他所喜爱的诗歌创作,尤其以田园诗著称。
(二)提示学法,明学情
1、回忆学法:从小学一年到现在我们学了很多古诗,回忆一下,我们是怎样学习古诗的?(要读通诗句, 读得字字响亮, 读出节奏。 要结合注释读懂诗句的意思……)
2、明确学法,引导自学:的确如此,学习一首古诗要知诗人,读诗句,通诗意,还要悟诗情。今天我们还是用这些方法来学习23课。
(三)初读诗词,晓诗音
1.请大家看书,自由把课文读上两遍。注意,读第一遍的时候,可以借助工具书和注释,争取把字音读准。读第二遍的时候,要注意诗句的停顿,争取把诗念通顺。明白了吗?开始读吧。
2.生自由练读。
3.汇报读,以汇报读《乡村四月》为例。
师:谁愿意来读给大家听?(指名读),其余同学认真听,在心中默默把每个字读准了。
师:读得字正腔圆,有板有眼。诗里有两个多音字,你能提醒大家吗?(少、了)
师:理解了字意是读准多音字的好办法。记住 “了”这个多音字在这里读(liao ),表示——结束的意思。(指导学生结合课文注释,解字意,读准音)连起来读读这句诗。
师:字词读准了,让我们字正腔圆,有板有眼的再来一遍。(生读)
师:古诗读通顺流利了还不够,还要读出古诗的韵味。咱们再加上节奏读一读。自由练读,指名读。
(设计意图:把诗读通读顺,是品味诗情的基础。因为古诗中的生字新词相对于阅读课文来说,是比较少的,所以适合集中识字。)
第二课时      研学古诗《乡村四月》
(一)齐读课题,解题意
1、今天,我们就随同宋朝诗人翁卷一起走进乡村四月,感受乡村初夏那浓浓的田园气息吧!伸出手和老师一起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通过读题,你知道了什么? (时间,地点)
3、请生汇报课前搜集到的资料,了解诗人:本文作者翁卷是一位来自乡村的南宋诗人,一生没有做官。与赵师秀、徐照、徐玑合称“永嘉四灵”。他把自己所有的精力都用于所喜爱的诗歌创作,尤其以田园诗著称。
(二)再读古诗,明诗意
1、我们知诗人,读诗句,现在应该通诗意。这首诗朴实易懂,咱们可以用什么好办法把诗读懂?(借助注释、联系插图、借助工具书、想象画面、联系上下文、请教别人……)
2、那就请你再次品读这首诗,运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试着说说《乡村四月》这首诗的意思。
3.简单汇报学习情况。
师:怎么样?读懂了吗?读明白了哪句说哪句。你明白了哪句的意思?
(三)想象画面,品诗境
一二句诗的学习:(景美)
1.过渡语:大自然的美景如诗, 而一首诗就如同一幅画,好诗会从诗中读出画儿来,从画儿中体会出诗的意蕴。同学们,请你们用心听老师读这首诗,边听边想象,乡村四月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学生自由汇报)
2、师范读后提问:你在诗中看到什么?又听到什么?
根据学生汇报板书:山原    白川   子规    烟雨
3、(出示黑白画面。) 是不是这些景物呢?这样的乡村景色美吗?(不美)那怎样的景色是美的呢?
生:青的山,绿的水,红的花,灵动的子规。
师:听你们这么一说,看来,乡村四月应该是一幅充满色彩的画呢! 结合诗句发挥你的想像, 用有声有色的描述为这幅画染上动人的色彩吧, 看看这山是怎样的山, 这水又是怎样的水!生再读诗。
*感受“绿遍山原”
师:如果让你在“山原”前面加个表现绿的词,你会想到怎样的山原。
【翠绿翠绿的山原  绿得淋漓尽致的山原  苍翠欲滴的山原   绿得无须用墨线勾勒的山原   草木茂盛的山原  郁郁葱葱的山原……】
师:四月的乡村,山陵是绿的,原野是绿的,还有绿的草,绿的树,绿的禾苗,展现在诗人面前的,是一个满目苍翠的世界。老师不由得想起了几句写绿的诗句,师导读,生接句——“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师:诗中用了怎样的词来描写这幅图(绿遍山原)出示图片验证想像,把诗送进这幅画中去吧。
师指导读句:一个“绿”字,给你怎样的感觉?(生机勃勃,富有生命力……)把你的感觉读出来吧!
渲染:多美的绿遍山原,它与反着白光的水田相互映衬,这不就是(引读——)“绿遍山原白满川”吗?
品字词,培养语感:你觉得在这一句诗中诗人的哪个字用得最好,先自己品一品,然后用笔画出来,给大家谈谈你的感受。(重点感悟 “遍    满”)
渲染:像轻烟般的细雨笼罩着水田和山原,如诗如画如仙境。
*感受“子规   烟雨”
师:听,那空中传来什么啼叫的声音(播放杜鹃的鸟叫声),你从诗人的诗中听到了什么?(子规声声)
师:子规声声唤来了诗人眼中的烟雨,你能形容一下这如烟的雨应该是怎么样的吗?(蒙蒙细雨、烟雨蒙蒙、缥缈、如轻纱,似薄雾。)
读出你的感受来吧——“子规声里雨如烟”。

4、两句练读。
师:我们仿佛来到了绿的世界,烟雨的天堂——生读。
师:绿的山,朦胧的雨,偶尔传来几声清脆的鸟叫声——生读。
5、回到整体。
师:绿的山原,白的水田,如烟的雨,如歌的子规声,谁能用自己美好的语言,把这两句诗的意思连起来说说?(生说诗意)
师:你们很不简单,古语说得好:诗是无形的画,画是有形的诗。你们能读出诗中画面,了不起。这短短十四个字,让人置身如梦如幻的美妙境界中,这就是诗的魅力。让我们一起来品味这种美,读吧。(美读前两句)
师:谢谢你们,你们的朗读把我带入了那烟雨蒙蒙、如诗如画、清新质朴的江南水乡。来,给我们的这幅画儿起个名字吧,补充:乡间四月         图(板书:景美图)
三四句诗的学习:(人勤)
1、过渡:在诗人的眼里,乡村四月不光景美,在这迷人的田园风光中,作者还看到了一种更亲切的画面,那是怎样的画面呢?
师:(指导学生读后两句诗)从后句诗中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人们的忙碌、繁忙)
师:你从哪些词感受到的?(闲人少)
师:换言之就是说乡村四月什么人多(忙人多)忙什么呢?(采桑养蚕,插秧种田)你从哪些词中读出来的呢?从“才了……又……”感受到繁忙。(板书:“才了……又……”) 指导学生试读“才了……又……”,感悟人们的繁忙,紧张。
师:是啊,刚结束了采桑又忙着插秧种田,想象一下除了这两种主要的农活,他们还会忙些什么。指导学生用“才了……又……”进行说话练习如:才了喂鸡又放牛;才了犁田又种树等。
师:同学们,这简单的3个字就给人丰富的想象,既写出了一片繁忙的景象,又勾勒出了村民勤劳的形象,这就是诗的魅力啊!
师:诗意来源对生活的热爱,作诗又有何难!你们都成为了诗人。再读诗后两句,取名为:人勤图。
2、对比,体会诗韵。
同学们,刚才我们创作了 “才了喂鸡又放牛,才了犁田又翻土”等等诗句,你们觉得自己创作的好呢,还是翁卷这句“才了蚕桑又插田”用得好,说说你的理由?(选用“蚕桑”“插田”不仅是因为这两种是农村最主要的农活,更是因为这句中的“田”和第二句诗中的“烟”押韵,还源于与第一句的“绿”和“白”相照应)诗歌讲究韵律,琅琅上口。这也是诗的魅力。
不信,我们再读读,感受这诗歌的韵味(读诗)。
(设计意图:想象是对过去经验和已有的记忆表象进行加工改造,构成新的意向和观念的心理过程。诗重想象,没有感情就没有艺术,没有想象就没有审美。古诗词教学中只有唤起学生情感体验,产生移情和共鸣,让学生驱遗想象,引起联想,由此及彼,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来再现作品中的形象,才能入境悟情。在本环节的教学设计中,我抓住“诗象”这一中介,引导学生想像,感悟,与文本对话,与诗人对话,与自己的生活实际对话。)
(四)诵读古诗,悟诗情
1.美丽的乡村景色,勤劳的家乡人们,构成了乡村四月里最美丽的画面。刚才,咱们通过读画面—想画面---说画面的方式把这首诗学下来了,并且感受了诗的韵味。乡村四月景美图、人勤图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你愿把这勤劳的人们,美好的画卷刻在心中吗?
2.(播放悠扬的古筝曲及乡村风景图)齐读并背诵合诗。
3、检查背诵情况:
师:如果你正徜徉在就是诗人,此时走在乡村的小路上,展现在你的眼前是如诗如画的田园风光,房檐望去,山原、田野草木茂盛,一片葱郁,平展的水田波光粼粼,杜鹃鸟唱着婉转动听的歌,如轻烟般的细雨给乡村笼上了一层朦胧的纱。你陶醉于其中,诗意正浓,于是你吟诗一首《乡村四月》——生读。
师:是啊,你是诗人,你要赞美这里的景美,赞美那些朴实勤劳的人们,于是你饱含深情地吟诵《乡村四月》——生读。
(设计意图:在充分学习的基础上,给学生创造背诵的空间。)

Tags:乡村,四月,教学,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