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教育网,面向全国的中小学学教师、家长交流平台

农村学生营养餐配套难 有待政策补短板

日期:2013-3-20 11:26 阅读:

  为改善农村学生营养状况,自2011年秋季起,国家启动实施了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中央财政每年安排160亿元专项资金,在全国699个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区县进行试点,按照每名学生每天3元钱的标准给予补助。
        本刊记者近期在重庆部分贫困县了解到,小小的“三元钱”让成千上万名贫困山区孩子吃上了热饭或者牛奶、面包,这项德政受到学生与家长的普遍欢迎,但与此同时,营养改善计划的实施,连带学生食堂的大量兴办,也增加了农村中小学校配套资金开支和人员配备的压力,高昂的运转成本,让贫困地区感到捉襟见肘。基层干部和教师建议,尽快建立农村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实施保障机制,提供专项配套经费、增加工勤人员配备、加大食堂建设投入等,缓解基层压力,把营养改善计划办得更好。

  “三元钱”起了大作用

  “铃铃……”午间下课铃声敲响,上百名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欢快地走进学生食堂享用免费的午餐。捧一碗热气腾腾的米饭,打两勺木耳肉丝、番茄炒蛋,孩子们各自选好餐桌,热热闹闹地吃了起来。这是本刊记者日前在重庆云阳县清水民族乡小学看到的一幕。

  位于渝鄂边界高海拔山区的清水小学是一所寄宿制中心小学,在校学生达290人,校长江森告诉本刊记者,周边农村家庭的条件大多较差,过去不少学生中午只能吃些冷饭、咸菜,国家营养改善计划启动后,县里也配套相关政策,对高海拔地区学校实行学生“免费午餐”,孩子们的饮食条件大为改善。

  地处三峡库区巫溪、巫山、开县等的多个农村学校反映,国家为学生提供的每人每天3元的营养膳食补助,看起来不多,却为改善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生活起了大作用。在实施营养改善计划过程中,多数地区采取因地制宜的供餐模式,以便最大限度发挥国家“三元钱”的带动效应。

  巫山县双龙镇的花竹村小学用营养改善计划的3块钱,为全校98名小学生免费提供一顿午餐。现在,学生每天都能吃到一荤一素加一个汤的午餐。校教导主任杨书银告诉本刊记者,在过去,学生需要自带米到学校,由学校免费蒸饭,然后就着从家里带的咸菜吃就算一顿午饭,看着很让人心痛。本刊记者了解到,除直接用3元钱提供“免费午餐”外,不少贫困县是采取“国家补3元+学生掏2元”模式提供学生午餐。一些农村学校负责人告诉本刊记者,按照贫困地区物价水平,5元钱标准基本可做到“两荤两素一汤”,可以让学生吃饱吃好。

  在少数没有食堂的学校,则采取了“托餐”的形式。巫溪县下堡镇桔林村小学仅有9名学生,由于没有食堂,学校在附近居民家中以“托餐”形式为孩子们提供午餐。本刊记者近日在托餐的居民家中看到,9个孩子围坐在一张大餐桌上吃得很开心,当天菜品有炒腊肉、肉丝、青菜、土豆片等。来学校接孩子的村民杨仁菊说:“孩子每天在学校吃午饭,比以前从家里带饭吃长得还好一些了。”

  云阳则对农村学校实行分类管理,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区学校学生除享受免费午餐外,每生每天还能领到一盒牛奶;部分条件稍好的学生,则提供汤菜和免费蒸饭服务;经济状况普遍较好的集镇中小学校,则实行营养加餐制,每生每天补充一盒牛奶加蛋糕或鸡蛋。

  据重庆市教委统计,农村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实施以来,重庆12个集中连片特困县有近115.4万人次享受到了国家补助。“三元钱”让农村学生的营养状况得到明显改善,重庆市中小学保健所提供的数据显示,2012年底,全市乡村男生、乡村女生7~15岁年龄组营养不良检出率与2009年相比,分别降低了4.96、4.56个百分点。

  基层配套难

  营养改善计划给贫困农村的中小学生带来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受到普遍好评和欢迎,却给一些学校和区县政府带来不小的压力。不少农村学校反映,营养改善计划实施需要地方在资金、人力方面提供配套,尤其是以食堂供餐为主的学校,运转成本高,贫困地区的“穷财政”很难支撑,学校往往不得不挤占学校公用经费。

  重庆巫溪、巫山、云阳等贫困县反映,考虑到农村中小学校学生相对集中并且以寄宿制为主,对吃上热饭的需求很强烈,在实施营养改善计划时,少部分学校实行牛奶、面包加餐,大部分则实行食堂提供“补贴午餐”的模式,由此带来了食堂建设、运转配套费用和人员缺乏的问题。

  云阳县教委教育服务管理中心主任谭常林表示,营养改善计划实施后农村学校的负担急剧增加。部分学校需要投资新建或改建食堂,以云阳为例,尽管近年投入4000多万元用于食堂建设,但还是满足不了学生在校吃午饭的需求,亟需增加投入加快建设。另一方面,各个学校都新增了食堂聘用人员工资、食品配送费、食堂水电气费等一系列开支,而国家规定营养改善计划资金必须完完全全地“吃到”学生肚子里,新增运转费用只能靠地方政府筹集,但贫困县都普遍是“吃饭财政”,配套资金往往存在一定缺口,学校需要自己解决一部分。

  巫山县双龙镇花竹村小学教导主任杨书银给本刊记者算了一笔账,实施营养改善计划后,水、电、煤炭等费用约为1200元/月,两个厨师工资800元/月/人,总计一个月需要2800元才能运转,这些钱只有从学校公用经费里出,让本就紧张的公用经费更加捉襟见肘。

  而越是偏远的学校,运输配送、水电、煤炭等成本就更高。巫溪县文峰镇长沙村小学有236名学生,校长姚中华说:“国家补贴3元钱后,学生都愿意在学校吃饭,现在食堂仅烧煤炭一年就要10吨,由于学校交通不便,煤拉到学校要1600元/吨,比别的地方贵一两百元,经费就那么多,成本在增加,校长很难当家。”

  除配套资金不足外,农村学校工勤人员紧缺也困扰着营养改善计划实施。云阳、开县、巫山等地部分教师反映,营养改善计划的实施需要聘用厨师、采购、管理等工勤人员,平均一个县初步核算下来就需要增加一千人以上,但这方面的编制及经费目前却没有说法,这些工作就只有由老师“兼职”。这样一来,在教学之外,又额外增加了农村教师的工作负担,一些老师自嘲说:“现在是既当老师,又当保姆,还要兼炊事员。”

  谭常林透露,按国家规定,各学生食堂需配营养师,但到目前为止,云阳各学校拥有营养师资格的只有5人。此外,按要求学校厨师必须持有健康证、技能证书,并接受食品药品监督部门专门培训,虽然县里每年对他们进行一两次集中培训,但由于人员素质不高、流动性太大,给学生食堂安全运转带来风险。

  有待补齐短板

  针对实践中出现的新问题,基层教育工作者建议,国家应尽快完善相关配套措施,建立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实施保障机制,设立专项资金、增加工勤人员解决运行难题,让这一惠民工程更有效、长远地惠及贫困农村地区的学生。

  首先,在“每生每天3块钱”营养改善补贴之外,对相关配套经费应作出具体安排。不少农村教师表示,农村学校为了实施营养改善计划,往往不得不挤占公用经费,客观上造成农村学校的公用经费标准低于县城学校,试点地区学校生均保障水平低于非试点地区。并且,由于实施营养改善计划试点的多为老少边穷连片贫困地区,地方财力薄弱,要承担供餐增加的运营成本、学校食堂聘用人员开支等费用压力很大,希望中央财政和省(市)一级财政能充分考虑基层困难,帮助承担相关费用。同时,农村学校食堂等工勤人员普遍不足、素质不高,亟需有关部门为学校配备相关人员提供人事政策支撑,并将此类工作人员纳入财政保障范围。

  其次,要进一步加大对农村中小学食堂建设的支持力度。基层教育工作者认为,从实践情况看,与“牛奶+鸡蛋或蛋糕”的加餐模式相比,学校直接提供补贴午餐是效果更好的营养改善方式,但目前农村地区学校食堂仍比较滞后,还有大量的学校没有食堂或食堂达不到标准。因此,希望能借助营养改善计划的实施,国家进一步加大农村学校食堂建设和提高标准。

  部分农村教师和教育干部还呼吁,随着物价水平的上涨和生活水平提高的需求,国家营养改善计划的补贴额度也应适度上调。从一些农村学校补贴式供餐实践来看,“三元钱”标准仅能满足学生午餐吃饱的需要,距离改善营养水平还有一定差距,他们建议逐步提高到每生每天5元到6元的标准。不少教师表示,尽管有人担心政府提高补贴标准后,一些学生家长可能会“搭便车”不再支付学生午餐费用,但对于贫困山区农村来说,大部分孩子家庭条件较差,并且多为留守儿童,政府适当提高营养补贴标准,甚至提供一顿免费的营养午餐,也是理所当然。

Tags:农村,学生,营养餐,配套,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