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教育网,面向全国的中小学学教师、家长交流平台

浅谈应根据语文学科性质来确定教学目标

日期:2012-11-18 22:26 阅读:

【摘要】:语文教学应该首先确定教学目标,再围绕教学目标展开教学过程,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避免教学的盲目性。科学合理地确定教学目标,就要明确语文学科的性质。

【关键词】:初中   语文学科性质   确定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直接影响教学的走向,是所有教学活动的终极追求。如果教学目标不合理,就会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那么根据什么来确定呢?我觉得,首先应该明确语文学科的性质,根据语文学科的性质来合理正确的确定教学目标。

《新课标》 明确认定:语文学科的性质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初中段要求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素养包括:字词句篇的积累,语感,思维品质,语文学习的方法和习惯,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的能力,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知识视野,情感态度,思想观点等内容。即语文素养包括功用性非功用性两大方面,亦即语言素养精神素养。我们的培养目标就非常明确了:语言素养主要指对语言的积累、感悟、理解、运用的能力、方法和习惯,即就是“工具性”。精神素养主要指感性 的人文精神(如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文化品位等)和理性的科学精神(如求真、质疑、探究、创新的品质等)。

一、依据 “工具性”特点制定语文教学目标。

工具性是语文教育的天然的属性。工具性曾经被人随意地使用:或是“社会主义教育”的工具,或是“从事学习和工作的基础工具”,或是交际的工具,或是应试的工具,几乎成了“可以随意打扮的孩子”。20世纪末的人文性大讨论中,工具性是主要的批判对象。现在我们要正本清源,语文学科确实有工具性的特点,但这个“工具性”应该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新课标”的表述)。它不同于锄头、镰刀那样的简单工具,而是人类独有的用来表情达意、交流思想、传达信息的符号系统,是文化的载体,是思想的物质外壳,是一种特殊的工具。只有从这个意义上理解语文学科的工具性,才全面准确。工具性是语文学科的天然属性。不明确这一点,以读写听说为核心的语文素养就无从落实。语文教育就失去了它的充实的内容。依据这一性质特点,我给《走一步,再走一步》确定了知识与能力目标: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整体把握课文内容,领悟作者的写作意图;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品读文章,学习写作技巧。给《紫藤萝瀑布》一文确定如下教学目标:利用工具书掌握文中出现的生字词;通过朗读,把握文章的脉络,理解文章的主旨。

二、根据“人文性”特点确定教学目标                                 “人文性”是语文教育“人本”精神。人文性既反映了语文的文化特性,也反映了时代的要求   语文学科人文性质的认识,既是适应二十一世纪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学科自身发展的必然结果。20世纪末,上海的陈钟梁(1987年)、山东的韩军(1993年)、著名特级教师于漪(1995年)先后指出语文学科性质具有“人文性”的特点,并引发了20世纪九十年代的语文教育人文性大讨论。一时间人文性成了语文学界关注的焦点。而在1997年的“语文教育大讨论”中,社会各界对语文教学中机械浅薄的语言操练和种种“目中无人”的做法进行了尖锐而深刻的批判,进一步呼吁人文精神的回归。经过多次论证,虽然有反对意见,但对语文学科人文性的认识已成大势所趋并逐渐达成共识,最终写进了“新课标”。

    21世纪是一个“人性化”的世纪,教育要关注“人”,尊重学生的人格,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终极目的,因此,人文性的提出反映了时代的要求;同时,从语文课程内容的特点来看,每一篇课文(大多数是文学作品)无不充满了人的思想感情,无不是人类文化的精华,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就是一个“人性化”的过程,就是一个接受人类文化精华的过程。因此,确定人文性是语文学科的本质属性反映了新世纪语文教育“以人为本”的理念,是社会进步的表现。因此,教学目标的确定必须要以 “人文性”这一特点为根据。例如,依据这一特点,我给《走一步,再走一步》这篇课文有确定了如下目标:掌握阅读课文的基本方法,初步领悟作品内涵,获得人生的有益启示:联系自己的人生体验,领悟人生的哲理。给《紫藤萝瀑布》一文有确定了如下目标:理解作者含蓄而又深沉的思想感情;学习景物描写的方法,提高观察力和想象力,加强生活中的观察意识和想象意识;体会紫藤萝花的独特意蕴。
    总之, 在教学中,只有我们首先明确语文学科的性质特点,根据它来合理明确地确立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点难点,突出语文本体性,我们的课堂才有了导向性,我们的课堂才会充满语文课的味道,教学的实效性也才有了基础保障。



 

Tags:浅谈,应根据,语文,学科,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