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化学教学中的科学与人文精神 高二化学组 叶世朗 近年来,随着新课程的逐步实施,教育界十分重视人文精神的培养。化学课程也因此增加了“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提高人文素质”的内容。,在提倡化学教育人文化的今天,并不是把化学与人文简单相加,而是指在新的教育理念指导下,它们相互整合,构成一个完整的有机整体。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叔子,在中国科协2005年学术年会上呼吁:“没有人文科学教育,可能培养文盲、书呆子、机器人乃至刽子手;没有科学的人文教育,可能培养出科盲、精神病患者、狂人乃至毒枭。”“这绝不是我们所希望的。”因此,确立科学与人文融合的新教育价值观,是全面实施化学素质教育的崭新课题。 化学本身兼有科学与人文二重性。化学作为自然科学的基础学科,揭示着自然界的规律。它为促进社会的进步,为人类的福利与世界的和平做出贡献,化学作为科学已根深蒂固地根植于人们的头脑中。另一方面,化学作为人类思维的产物,它离不开社会共同体的协商,交流与认识,也离不开历史的传承。这又使化学作为一种文化为人们所认同,其人文精神依附于化学文化得以彰显。科学是求真;人文是求善。 科学与人文的关系正如杨叔子院士所说:“大脑的各部分不可分割,科学与人文也不可分割。分割、对立则两弊,互补交融则两利”如果教师只注重科学视角的化学观,则会把化学教育目的解释为使学生系统地、准确无误地理解作为绝对真理的化学知识。其学习的方式主要是一种接受,灌输和倾注成为主要的方式。在学习的结果评价上,就会以知识和技能掌握的数量和质量作为指标。而倾向于人文视角化学观的教师,会把化学教育目标定位在凸显化学的人文和社会价值方面,偏重于对学生的思维训练、人文熏陶和个性发展、学习方式的探究、合作和交流。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无论是科学视角还是人文视角,应该说它们都有合理的因素。科学性质和人文精神相互并存,交相辉映.。对教师来说,应当树立全面的化学观,提倡科学与人文并重。 从最广泛上说化学是一种精神,更是一种理性精神。正是这种精神,使得人类的思维得以运用到最完善的程度,亦正是这种精神,试图决定性地影响人类的物质、道德和社会生活,试图回答有关人类自身存在提出的问题,努力去理解和控制自然,尽力去探求和确立已经获得知识的最完善的内涵。通过化学教育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还可以培养他们对自身意义、价值、尊严、关怀的精神,即人文精神。因此,化学课程不仅具有科学价值,即传授科学知识,发展认识能力,培养科学精神的价值,更具有培植人文精神,促进心灵成长,使学生获得并非与生俱来的完满人格的人文价值。所以,只有充分发挥这两种价值,才能培养出既具有科学精神,又具有人文精神的完整的人。从而实现化学课程既传递化学科学知识又传递人类文化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的价值功能。 科学价值与人文价值整合的化学课程价值观是化学课程改革的重要环节,是构建化学课程体系的思想基础。而就培养学生的精神层面而言,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在本质上是统一的。它们都是人类精神层面的内涵,是人类精神品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教师要实现科学 、人文主义的教育观,必须有以下实践层面的基本认识: 1、化学教学中要培养出具有诚实、求是和开拓、创新精神的学生。诚实、求是是化学科学人文精神的本质特征,化学的本质要求化学家始终站在公正的立场上,不允许有任何弄虚作假的行为存在。而化学学习过程实质上是一种再创造过程,化学中对定理、结论以及解决问题方法的探索,都需要学生具有创新思维和开拓精神。同时,也正是通过这种化学活动过程培养了学生开拓、创新的精神。 2、化学教育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而不是摧残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是为了让学生获得初步的对化学文化的鉴赏力和化学的感悟力而不是制造化学焦虑和化学厌恶,甚至是化学恐惧。因此,必须摒弃对学生实施的徒劳无益的高强度和高难度的化学教学活动。 3、化学教育目标应面向全体学生,应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化学教育应使化学承担起提高全民族科学文化素质的重任,应成为推动素质教育的强大动力。 4、化学教育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而不是用统一模式去衡量所有的学生。教师应承认每个学生的优点,应使每一个学生都能享有科学文化教育,都有平等参与和合作交流的权利,应让每个学生的身心都能健康成长。 5、化学教育应更加注重联系生活与社会,使化学真正成为来源于社会、应用于社会、服务于社会的一门学科,使化学教育不只是关注科学世界,更应直面学生的生活世界。 从我国的国情出发,要提高公民素质,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适应时代发展需求的新型的科学文化人才,必须在化学教育中加强对科学人文精神的培养。而化学中的科学人文精神的培养渗透在化学知识的传授过程之中,是化学教育中培养科学精神、提高公民素质的核心和灵魂,其价值辐射到整个教育过程。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文精神的培养,更应充分挖掘科学教育的人文价值。因此,在化学教育中要实现科学人文价值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思维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质。中学化学的教学目的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而化学学习能使人形成严谨、朴实的态度。因此,教师要创设有助于学生学习的情境,使学生通过“做化学”的方式实现化学的“再认识”、“再创造”过程。教师要引导学生让他们自己“做化学”,让他们通过观察、猜测、交流等活动实现化学的“再创造”过程。如通过凯库勒对苯的结构式的发现,这“一梦成功”的典型例子,让学生在愉悦氛围中获得化学知识,完善思想方法,还能逐渐形成善于发现、思考、探索、创新等良好的科学习惯和实事求是、严谨务实的科学精神,提高科学文化素质。 2、营造良好的课堂文化,实现人文价值 ⑴化学教育应培养学生求真、求善的良好品质。如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介绍门捷列夫、居里夫人在科学上的巨大贡献和无与伦比的个人魅力及对他们所生活的时代曾有过巨大而深远的影响,让学生明确化学结论的准确性,理论推断、实验证明的严谨性,感悟到“求真”是一切行为的准则,感受到人性中“善”的一面。 ⑵化学教育中应培养学生奋发向上的精神和坚韧的意志。奋发向上的精神是健全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时代的需要。化学课堂中,教师可经常利用化学家的先进事迹,如“拉瓦锡和他的燃烧学说”史料不仅仅有“燃素说”的由来和主要观点,拉瓦锡研究的详细过程,还有与他同时代的舍勒、普利斯特,甚至有比拉瓦锡早50年、远在俄国圣彼得堡的罗蒙诺索夫的研究。通过对这些翔实史料的了解,学生对化学史上的这次革命有了更加完整、更加真实的认识。这里有拉瓦锡科学严密的实验设计、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有舍勒、普利斯特里等人无法打破陈旧观念而留下的遗憾;还有罗蒙诺索夫“无人喝彩”的深深寂寞;更有人们对自然奥秘锲而不舍的追求。激励学生大胆去探索,去克服困难,从而使学生树立为科学奋斗和坚韧不拔的精神,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⑶化学教育中应培养学生合作、民主的精神。无论是课堂还是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教师都应在学生中多开展合作探究学习,使学生感受到合作、民主的气氛,培育他们的民主精神。例如,师生可共同观看化工厂、药厂、医院等废水和废气的排放视频,图片,合作探讨改进的办法,在合作学习中,每个人都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观点,每个人都要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合作学习,还可以增进同学间的情感,培养求实的科学态度,宽容的人格,谦逊的品格,使学生有机会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 ⑷通过化学史,焕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在介绍《钠的化合物》时,教师可联系我国化学家侯德榜制碱法等事例,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增强他们的民族使命感和责任感。 ⑸化学教育应体现出美感,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情商。化学课堂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去认识、发现、体验化学之美。化学中处处充满了自然美、艺术美,如化学实验现象的五彩缤纷、结构模型的美仑美奂(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展示最统一、最和谐、最对称、最均匀、最具自然美的苯环结构),让学生置身于美的感悟中,唤起学生对美的欣赏和追求,从而塑造学生的心灵美。 ⑹让学生从化学的应用中,感受化学的宏大气魄。化学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诸如衣、食、住、行等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使学生深切感受到知识的应用价值。 Tags:浅谈,化学,教学,中的,科学 |
21世纪教育网,面向全国的中小学学教师、家长交流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