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教育网,面向全国的中小学学教师、家长交流平台

新课程下高中化学如何整合课程资源

日期:2011-11-17 10:25 阅读:

        摘要:高中化学新课程已经在我省的绝大多数学校实施,如何有效的实施新课程提出的诸多新理念、新思想,教师如何真正转变角色,学生如何改变学习方式,成为关键的问题。课堂是实施课程理念、课程思想的主战场,而课堂的教学设计,体现着老师的课程理念,决定着学生参与课堂的方式,就这一点意义上来讲,课堂教学设计的成败也就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新课程能否顺利实施,本文以《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一章内容为例,就高中化学新课程背景下,如何进行符合课改理念的教学设计阐述了一些个人的见解。
  关键词:教学设计;课程资源;整合
  
  认真研读人教版的新课程化学教材后不难发现,与人教版的老教材相比,新教材在必学知识的呈现趋于简单,很多原来的必学、必修内容都变成了选学或者思考与交流,更重要的是很多知识的呈现顺序都有明显不同,逻辑性上也值得我们去琢磨。这里以表格的形式略举一例。
  从上表不难看出,人教版化学《必修2》的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第一节直接呈现元素周期表的相关知识,过于突兀,元素周期表怎么来的,学生不易接受,逻辑性也不是很强,此时需要我们老师对教材进行作一定的加工,整合出适合学生接受,能突出学生主体地位,能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教学资源和教学设计。经过认真研读新老教材,并认真领会新课程关于强调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和方法的重要性,突出科学发展史,尊重学生的认知水平的发展等理念后,将元素周期表的教学设计思路如下:
  引入:元素周期表的发展史
  导入课题:宇宙万物是由什么组成的?古希腊认为是水、土、火、气四种元素。古代中国则相信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之说。到了近代,人们才认识到正确的元素观,并发现了诸多元素(1869年,已经发现60多种元素),同时测得了它们的相对原子量;积累了不少这些元素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的研究材料。此时人们不禁要问没有发现的元素还有多少种?元素之间是否有着某种内在联系?
  强调了元素周期表的发展离不开元素观的发展,元素是元素周期表的载体。
  继续引申:1869年,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的第一章元素周期表。
  强调:按照相对原子质量由小到大依次排列,强调分类思想的重要性。
  展示:门捷列夫的第二张元素周期表,
  请学生观察第二章表的改进之处和局限性,强调主动学习。
  提问:制约周期表发展的瓶颈问题是什么?引发思考。
  过渡:随着化学科学的不断发展,原子结构的奥秘被发现!
  很自然的引入了原子结构的问题,逻辑性强,学生易于接受。接下来便可以介绍有关原子结构的知识。
  继续将课题引向高潮:当原子结构的奥秘被发现后,如果你是化学家。排列周期表时,你会在门捷列夫的基础上,作出哪些调整?启发式教学,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而且紧扣课题。
  分享调整思路:
  屏显:①由于原子核的结构被揭开,有了质子数,核电荷数等概念,排表时,引进原子序数,不再按元素相对原子量排列;
  ②由于揭开了核外电子分层排布的事实,提出了电子层数的概念,排表时,能将电子层数相同的原子进行归类;
  ③由于研究了原子最外层电子与元素的化学性质之间的关系,排表时,同时结合元素性质相似和最外层电子数相同两个因素将元素进行归类。
  挑战:根据以上思路,你能将1-20号元素编排成表吗?
  动手编排元素周期表。
  欣赏:展示自己的编排成果,充分体现学生作为课堂主体的重要性。
  了解:历史上格式各样的周期表,学生很兴奋,原来周期表也可以这样编排?
  有利于培养个性和创造性。
  务实:我们依然在高考的屋檐下,所以兴奋之后依然要懂得务实的学习,有关周表结构的认识,就是没有花哨的,必须踏踏实实的学。
  结束语: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老师是主体,是权威,学生很多时候是被动接受知识,课堂也是灌输式的课堂,新课程的理念要求我们改变课堂的结构和形式,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获取知识的过程,而不是只重视知识获取的结果,这是新、老课程理念的根本区别,老课程模式下我们培养了更多能够循规蹈矩,能够照搬照抄,能够听信权威,能够考出高分的人,而这同时会抹杀学生的个性、创造性,对于培养学生的终生学习和自主学习是极为不利的。而要改变这些,就要从课堂的教学设计开始,而教学设计的核心内容之一就是对教材资源的合理开发和整合。

Tags:课程,新课程,高中,化学,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