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教育网,教育资讯交流平台

课题2酸和碱的中和反应公开课教案

日期:2015-12-8 09:10 阅读:
李志伟  

地区: 甘肃省 - 兰州市 - 榆中县

学校:榆中县中连川乡垲坪学校

1课时

课题2 酸和碱的中和反应 初中化学       人教2011课标版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通过实验探究初步领会中和反应的概念。

2、了解中和反应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学生自主的实验探究,初步学会判断化学反应是否发生的某些方法。

2、通过合作探究、讨论交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动手实践的能力和团结协作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进一步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

2、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3、通过中和反应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化学与社会的密切关系,增强学生对社会的责任感。

2学情分析

学生在前面已经听到过酸碱中和这个词,但是并不了解酸碱中和反应的实质。这为本课中和反应的应用做了铺垫。通过课题一“常见的酸和碱”的学习,学生知道了酸和碱能够使酸碱指示剂变色,认识了酸碱的一些化学性质;并且知道了强酸、强碱具有腐蚀性,学会了在实验中正确操作,也具备了一定的问题探究能力,对于小组合作学习也有了一些经验,为本节课的探究奠定了基础。

在此之前学生接触的化学变化一般都伴随有明显的现象,他们习惯于根据现象判断反应的发生,许多酸碱溶液混合后因为没有明显的现象发生,学生对中和反应能否发生可能会抱有疑惑,这是本节课需要解决的难点,也正是探究活动的切入点。

通过本节的学习,学生可以从离子角度初步理解中和反应容易发生的原理,掌握中和反应的实质,为高中化学中学习酸、酸性氧化物、酸式盐与碱、碱性氧化物等物质的性质,以及“离子反应”,打下良好的基础。

对生活中的一些中和反应的应用 ,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分析推理能力,主要由学生自学来完成,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

3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中和反应的定义、实质及其应用。

2、教学难点:中和反应的探究过程和原理的理解。

难点的依据:中和反应的探究过程和原理的理解较抽象;学生需要借助示意图显示微观过程。

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导入新课

情境导入:皮蛋蘸食醋去除涩味,学生通过已有味觉经验感受到酸碱发生了反应,引入酸碱中和反应。

知识回顾:复习相关知识,为本节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活动2【讲授】学习新课

学生实验: 取一支试管,加入适量氢氧化钠溶液。向试管中滴加稀盐酸。

启发学生思考:实验中无现象说明什么问题呢?酸与碱是否发生了反应?如果发生反应会有什么特点?下面我们一起探讨酸与碱之间会发生什么反应。生成本节课最核心的问题,激起学生对本课题的探究兴趣。

活动3【活动】探究中和反应

1.学生感受没有现象的反应,探究借用指示剂。

分析问题:实验中没有明显的变化,是否就能下结论说:酸和碱之间不发生反应呢?当然不能,我们前面学过的一些反应也没有明显的实验现象,比如二氧化碳和水的反应以及刚学过的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显然这个实验方案不能判断酸和碱能否发生反应,还需要从刚刚学过的酸和碱的性质中找到可以借用的指示剂。引导学生判断化学变化是否发生,不能只根据没有明显的现象就轻易下结论说反应不进行,同时也教育学生看问题不能只停留于表面。

2、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指示剂“多中选优”。让学生根据实验台上所提供的试剂,自主设计选用合适的指示剂来证明NaOH与盐酸发生了化学反应,并用手感觉反应前后温度变化。学生的设计方案可能有:

方案一:

          滴酚酞溶液         滴加稀盐酸

稀NaOH溶液(红色)→→溶液变红→→→溶液红色变无色,

              振荡          振荡

方案二:  

             滴酚酞溶液    滴加稀NaOH溶液

稀盐酸(无色)→→→溶液无色→→→溶液无色变红色

               振荡          振荡

方案三:

              滴石蕊溶液    滴加稀盐酸

稀NaOH溶液(无色)→→溶液变蓝色→→溶液变紫色

振荡          振荡

方案四:

          滴石蕊溶液         滴加稀NaOH溶液

稀盐酸(无色)→→→溶液变红色→→→溶液变紫色

                振荡            振荡

我这样设计的目的:通过自主探究,学生发现:方案二中溶液变红色时,NaOH已经过量,溶液呈碱性。方案三和方案四中用石蕊溶液作指示剂,很难观察到最终的紫色。因此上述四种方案中第一种方案是最佳方案。

设计意图:“滴定顺序”设计“反向对比”,指示剂“多中选优”,学生从较不完善的实验设计到完善的实验设计,通过推敲,让学生体会到探究是一个趋近完美的过程。

3、深入探究中和反应生成物,掌握中和反应和探究反应生成物:学生进行方案1的操作后,教师取适量反应后的溶液滴在玻璃片上,放在石棉网上微热,使液体蒸发,观察玻璃片上的现象。现象:玻璃片上出现白色粉末。

学生观察讨论,回答:是NaCl。(若蒸发前溶液的颜色为红色时,则在玻璃片是上的是NaOH,现蒸发前溶液的颜色为无色,则NaCl。)

教师分析并【板书 】     HCl﹢NaOH  =  NaCl  ﹢H2O

学生仿写:         Ca(OH)2  +  HCl  = ?

              NaOH  +  H2SO4 =  ?

引出中和反应的概念:酸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反应叫中和反应。

活动4【练习】练习

以下的反应均生成盐和水,它们是不是中和反应呢?

CO2+2NaOH=Na2CO3+H2O

Fe2O3+6HCl=2FeCl3+3H2O

结论:不是中和反应。

活动5【作业】作业

习题1、2

课题2 酸和碱的中和反应

课时设计 课堂实录

课题2 酸和碱的中和反应

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导入新课

情境导入:皮蛋蘸食醋去除涩味,学生通过已有味觉经验感受到酸碱发生了反应,引入酸碱中和反应。

知识回顾:复习相关知识,为本节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活动2【讲授】学习新课

学生实验: 取一支试管,加入适量氢氧化钠溶液。向试管中滴加稀盐酸。

启发学生思考:实验中无现象说明什么问题呢?酸与碱是否发生了反应?如果发生反应会有什么特点?下面我们一起探讨酸与碱之间会发生什么反应。生成本节课最核心的问题,激起学生对本课题的探究兴趣。

活动3【活动】探究中和反应

1.学生感受没有现象的反应,探究借用指示剂。

分析问题:实验中没有明显的变化,是否就能下结论说:酸和碱之间不发生反应呢?当然不能,我们前面学过的一些反应也没有明显的实验现象,比如二氧化碳和水的反应以及刚学过的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显然这个实验方案不能判断酸和碱能否发生反应,还需要从刚刚学过的酸和碱的性质中找到可以借用的指示剂。引导学生判断化学变化是否发生,不能只根据没有明显的现象就轻易下结论说反应不进行,同时也教育学生看问题不能只停留于表面。

2、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指示剂“多中选优”。让学生根据实验台上所提供的试剂,自主设计选用合适的指示剂来证明NaOH与盐酸发生了化学反应,并用手感觉反应前后温度变化。学生的设计方案可能有:

方案一:

          滴酚酞溶液         滴加稀盐酸

稀NaOH溶液(红色)→→溶液变红→→→溶液红色变无色,

              振荡          振荡

方案二:  

             滴酚酞溶液    滴加稀NaOH溶液

稀盐酸(无色)→→→溶液无色→→→溶液无色变红色

               振荡          振荡

方案三:

              滴石蕊溶液    滴加稀盐酸

稀NaOH溶液(无色)→→溶液变蓝色→→溶液变紫色

振荡          振荡

方案四:

          滴石蕊溶液         滴加稀NaOH溶液

稀盐酸(无色)→→→溶液变红色→→→溶液变紫色

                振荡            振荡

我这样设计的目的:通过自主探究,学生发现:方案二中溶液变红色时,NaOH已经过量,溶液呈碱性。方案三和方案四中用石蕊溶液作指示剂,很难观察到最终的紫色。因此上述四种方案中第一种方案是最佳方案。

设计意图:“滴定顺序”设计“反向对比”,指示剂“多中选优”,学生从较不完善的实验设计到完善的实验设计,通过推敲,让学生体会到探究是一个趋近完美的过程。

3、深入探究中和反应生成物,掌握中和反应和探究反应生成物:学生进行方案1的操作后,教师取适量反应后的溶液滴在玻璃片上,放在石棉网上微热,使液体蒸发,观察玻璃片上的现象。现象:玻璃片上出现白色粉末。

学生观察讨论,回答:是NaCl。(若蒸发前溶液的颜色为红色时,则在玻璃片是上的是NaOH,现蒸发前溶液的颜色为无色,则NaCl。)

教师分析并【板书 】     HCl﹢NaOH  =  NaCl  ﹢H2O

学生仿写:         Ca(OH)2  +  HCl  = ?

              NaOH  +  H2SO4 =  ?

引出中和反应的概念:酸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反应叫中和反应。

活动4【练习】练习

以下的反应均生成盐和水,它们是不是中和反应呢?

CO2+2NaOH=Na2CO3+H2O

Fe2O3+6HCl=2FeCl3+3H2O

结论:不是中和反应。

活动5【作业】作业

习题1、2

Tags:课题,中和,反应,开课,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