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连两个周末,复旦“千分考”和“华约”、“北约”联考等自主招生测试刚刚结束,又有部分高三考生即将迎来本周末的“同盟”和上外等校的自主招生测试。 自主招生在受到众多考生、教师和家长欢迎的同时,近年来也暴露出众多亟需解决的问题,不少教师甚至认为,自主招生表面看似热闹繁荣,但其实质正在“异化”,不仅背离当初尝试教改的目的,而且让考生和学校越来越无所适从。 【测试】 试题随意缺乏标准 你的诞生已经/诞生的你的死/已经不死的你/的诞生已经诞/生的你的死已/经不死的你…… 这是去年一所名校自主招生试题作文题的部分材料,当时引发不小的争议,不少考生面对此题“一片茫然,不知所云”,连呼意思都无法理解,更谈不上写作文了。事实上,每年自主招生测试当中都会出现不少这样的怪题、偏题,这种“难”还远远迥异于奥赛题的“难”,是让人莫名其妙、无迹可寻、不知所措、啼笑皆非的“难”。今年复旦“千分考”测试中,语文第一题就是辨别繁体字书写错误,让不少考生干瞪眼。不少考生感到疑惑:书写繁体字也属于“千分考”要考察的“综合素质”吗?简化字普及已久,高中教育里尚未涉及繁体字教学,近年来两会代表对于“学习繁体字”的提倡也处在提案阶段,且争议不小,以此作为自主招生测试题是否妥当同样值得商榷。 脱离难题、偏题本身,各校对自主招生测试的学科范围也不相同。如在“北约”联考当中,不同学校要求测试的学科也不同,不少学校忽视语文学科考察也一度引发了不小争议。和高考、中考有“考试大纲”、“考试说明”不同,绝大多数高校除了一句笼统含糊的 “要求考生具备全面综合素质”之外,并不会公布考试标准,不少高校的自主招生甚至不公布样题……不仅在笔试当中,在面试当中,不少学校的面试官在面试之前也没有系统的、统一的培训,面试现场则甚至和考生进行“脑筋急转弯”,用“机锋禅语”来考察学生的急智,但学生一方面性格有差异,另一方面成长环境也有限制,很多具有潜力的考生未必符合考官的“优秀”标准。 【宗旨】 以“选材”之名行“抢生源”之实 为何名校越来越热衷于“集团军作战”?高校对此解释,这有助于为考生获得更多选择,同时还能“减负”。但事实上,不少家长也向记者抱怨,虽然“北约”13所高校中,考生可同时报名3所学校,但其中大部分高校只接受“第一志愿”报考,“同时报考3所”形同虚设,这一情况在“华约”考试中也同样出现。也就是说,比起以前,考生的机会甚至有所减少。 不少加入“集团军”的高校私下里坦承,参加联考只是因为“面子问题”,属于无奈之举,没有加入联盟则意味着自己并非名校,而可能被考生忽视。也就是说,高校最为重视的还是“生源”二字。 此外,据自主招生联盟公布的初步统计,今年“华约”“北约”两大联盟获得自主招生笔试的考生较去年约增40%,但是这种增长主要出现在市、区实验性示范性中学。大部分普通中学很难分到名额,即使学生自荐也很少被录取。 在很多教师和家长看来,自主招生俨然已经变成了 “小高考”,成为中学教育新的指挥棒。 【初衷】 从追求“偏才怪才”到重“综合素质” “现在的自主招生完全背离了2003年试点时的初衷! ”近年来,不少高中学校发出了这样的抱怨,认为“自主招生”已经“变了味”,目的从“招收偏才怪才”逐渐改变为“公开抢夺生源”。 2003年时,我国首次尝试实施高校自主招生探索人才选拔制度改革,允许部分高校拿出一定比例的招生名额,当时教育部门在解释这一改革时,态度很明确,就是“选拔那些由高考不容易被发现的有特殊才能的学生”。为此,教育部还要求,自主招生人数不能超过试自主招生面试点学校年度本科招生计划总数的5%。 不过,当前各校已经淡化、不再提及甚至否认“偏才、怪才”的概念。今年年初,北大对今年校长推荐并经审核通过的210名学生名单进行公示时公开表示,希望招收综合素质全面、学科成绩突出、具备发展潜能的优秀学生,不鼓励招收“偏才”、“怪才”。事实上,近年来从各校的测试试题和面试导向来看,淡化“偏才、怪才”的初衷已是普遍现象,上海多所高校从开始尝试自主招生时,就一直强调考生的“综合素质”,这和“偏才怪才”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而北大只是首次明确表态而已。 但是,即使不提“偏才怪才”,现在不同高校提及的“综合素质”又到底分别是怎样的?到底各自具备哪些指标?是否可以量化?高校至今并未给出令人信服的解释,甚至并不解释。自主招生改革8年以来,不少高中考生和教师至今还在混沌中猜测和摸索。 【根源】 高校自主权太多还是太少 一位高校招办教师告诉记者,自主招生虽有“自主”二字,但这只是极小范围内的自主,高校招生改革就像是“戴着枷锁跳舞”,必须接受相关部门的审核和批准。 有高校曾经设想将自主招生引入二本招生,这也得到了众多高中学校的赞同,他们认为,自主招生的初衷之一就是招收偏才怪才,但他们的分数未必达到政策要求,因此在二本范围内招生不失为一个办法。但是目前校方对此“敢想不敢做”,虽然高校出台自主招生有一定的自主权,但是这个权利目前还很有限,每年出台相关政策事先都必须获得主管部门的批准。而教育部对此已有表态,一所高校必须稳妥地实施自主招生政策到一定年限,才有可能获得更大的自主权。 有高教专家认为,我国自主招生的变异,就在于没有真正放权(或极少放权)给大学,却造成“自主招生”的假象。这样的改革,带来的结果是,大家不去分析并破除导致自主招生变异的问题,反过来不相信自主招生,进而呼吁还是统一高考、集中录取。 Tags:年年,改革,高校,自主,招生 |
21世纪教育网,面向全国的中小学学教师、家长交流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