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让学生通过尝试促进“生成” 教学是一种有计划、有目标的活动,它不是一种随意、随机的行为,对教学进行设计确实是保证有计划、有步骤地上好课的必要手段。另一方面,教学又应该是开放的、富有生命气息的,有很多预设以外的东西。过于严谨地执行程式化的教学环节,往往会损害教学的互动,扼杀学生的天性。如何处理好两者的关系呢?笔者认为,课堂的开放性、生成性是根本,教学设计应该为更好地“生成”服务,我们要善待生成,在我们的“预设”中要留给“生成”足够的空间。 案例一:那是七年级上册《观察植物细胞》一节,我按计划组织全班复习了显微镜的结构和使用方法,然后,引入新课的学习。我说:“同学们都知道生物体是由细胞构成的,可到底细胞是什么样子的呢?我们却从没见过,本节课我们将借助显微镜一睹细胞的芳容……”上节课学生只是用显微镜看了玻片上的“上”字,总觉得不过隐,听说现在可以见识一下神奇的细胞,心里是何等的兴奋啊!没等我说完,学生们已经按捺不住了,纷纷好奇地拿起实验桌上整片的洋葱鳞片叶、一大块的黄瓜、西瓜,还有自己的手指甲、头发等往显微镜的载物台上放,都迫不及待地想到细胞王国遨游…… 没想到,刚上课就偏离了我预设的轨道,看着这意料之外的一切,到底该不该用纪律去强制学生停下来,继续听我讲述临时装片的制作以及植物细胞的观察方法呢?我犹豫了一下,忽然想到,让学生先尝试一下不是更好吗,于是我决定把计划中由我讲述的“生物材料需要经过怎样的处理才能看清细胞呢?”这个问题改为由学生自己探究,于是我不动声色,让孩子们继续看下去。 2分钟之后,学生们陆陆续续地抬起了头,满脸疑惑地相互询问:“你看到吗?细胞是啥样子的?”、“黑黑的,什么都没看见!”、“我也是,到底怎么回事?”、“明明对好光,可就是看不见。”…… 大家都热切地把目光投向我,希望我能帮帮忙,可是,我把问题又抛回给他们:“是啊?为什么我们没看见细胞呢?请你分析是什么原因?”话音刚落,课室里就沸腾起来了,一阵热烈的讨论之后,一个学生说:“细胞太小,可能放大倍数不够。”反驳的声音马上就出来了:“课本说虎克用140倍的显微镜就看到了软木里的细胞,我们组刚才用的已经是150倍了。”另一个学生附和道:“是啊,我们组用高倍镜试过,还是没看到。”接着,又一个学生起来说:“我认为是因为这些材料外面裹着一层皮,遮住了里面的细胞。”不少人在点着头,表示赞同,我插了一句:“可表皮本身就是细胞组成的呀。”课室里又再度议论纷纷,有个男生忽然醒悟过来似的,一边高高举起手,一边喊着“我知道了,刚才把材料放进去后,突然变得漆黑一片,我想可能是材料太厚了。”我对这个学生的想法给予了肯定。至此,水到渠成,这个知识点已经不必我去讲述了,学生们自己得出了结论,要在显微镜下观察生物材料有一个基本条件,就是要非常薄…… 课堂是开放的,是生机盎然的,学生们兴致勃勃的观察、凝神的沉思、叽叽喳喳的讨论、激烈的争辩……其间折射出了孩子们的自信和成功感,也让师生都共享了教育的幸福。 课后我仍为自己面对课堂中出现的“意外”不压制,不漠视,而是能巧妙地与预设融合而感到欣慰。一个巧妙的引导使同学们经历了一次来自他们自身内心所需的探究,在这样的主动探索中他们获得了积极、愉快的情感体验。假如当时我只想到我的预设,只想到自己的进度而把孩子们急于探索的热情扑灭,同学们的好奇心、求知欲、主动学习、自我教育的情感将受到多大的打击啊! 二、创设教学情境引发“生成” 生成性教学往往发生于特定的教学情境中,教师要想方设法创设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热情的情境以引发生成。 例如可以用问题引发生成,但是问题要经过精心设计以确保其生成的效益。可从学生的思维冲突之处提,从貌似无疑实则蕴疑之处提。问题要有思维的力度,要有生成的空间,答案是开放性的,一定不能是只有一个标准答案的问题,至于那种不需要多思考就能回答“对”或“错”的问题就没有生成的价值了。 又如,教师可以充分发掘学生的生活经验中的教学资源,设计成富有矛盾情节的问题,制造悬念,吸引学生主动投入到讨论中。如:“青少年在补钙时,为什么医生会建议你钙片跟鱼肝油一起吃?”、“小张怕胖,所以,尽量少吃或不吃脂肪类的食物,但她仍然胖了起来,你认为可能是什么原因?”、“李奶奶一生素食,却未患夜盲症,你估计是什么原因?”、“减肥是现代生活的热门话题,经常在电视上会看到各种减肥广告如‘吸油基,贴在脚底能吸油!’,你认为这种方法有效吗?”……在这些有生成空间的问题的引领下展开阅读、思考、讨论交流、汇报表达等一系列的学习活动,就可以发现教学不仅仅是学科知识的简单呈现,而是以知识为载体所展开的一系列活动,就可带来学生热烈的讨论和富有个性的争辩,我们就可看到多种观点的交锋,智慧的碰撞,教师和学生就能真正体验课堂生活的快乐。 我们还可以创设具体情境激发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孔子曰:“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对情境作多样性的思考而形成的多样性的问题,来源于学生内在的学习需要,来源于学生创造性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在积极思维的基础上提出的,所以,它往往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更有促进学生发展的价值。 案例二:这是“测定反应速度”的探究活动,我考虑到这个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关系密切,可从熟悉的事物入手,使学生根据问题情境发现并提出有价值的问题。由于不同的学生观察问题的角度不同,提出问题的水平也不同,因而是最富有生成的空间的。 上课了,我说:“同学们,玩过‘做相反动作’的游戏吗?”“玩过”异口同声地喊着,的确是,这个游戏同学们自小就玩,再熟悉不过了。 科代表走上讲台说:“我将带领各组的代表进行比赛,请参加者在音乐伴奏下做跟我的命令相反的动作,凡动作做错或最慢者就算输了,请自觉回座位。” 游戏开始了“向左转”、“举右手”、“左手摸右耳”……科代表的命令越来越快、越来越复杂,同学们兴高采烈地玩着,课室里充满欢声笑语。通过一轮一轮的角逐,一个个参赛者被淘汰下来,当最后剩下小郭一人时,同学们不禁由衷地鼓起了掌,这时,我顺势提出了问题:“同学们,从刚才的游戏我们体会到,不同人的反应速度是不同的,你想过人的反应速度跟什么有关吗?”这一问,同学们都沉思起来,这个非常熟悉的、习以为常的游戏竟然蕴含着这样一个疑问,这可是同学们从来没有认真思考过的,现在,很自然地产生了要探个究竟的心理。 随后是各小组热烈的讨论,然后就是迫不及待地举手要求发言,当各小组亮出自己想探究的问题时,我真有一种要为孩子们喝彩的冲动,同学们的思维是如此的发散。这个说:“人的反应速度与智力有关吗?”那个说:“人的反应速度与人的高矮有关吗?”、“人的反应速度与遗传有关吗?”、“人的反应速度与性别有关吗?”、“人的反应速度与情绪有关吗?”、“喝酒会影响人的反应速度吗?”、“人的反应速度与人的体型有关吗?”、“人的反应速度与训练有关吗?”……真是意想不到的精彩!接着,同学们还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入手,设计了各种方法去测定反应速度,这个组说:“用木头人的游戏可以测定反应速度”,那个组说:“起跑也可以测定反应速度”,还有“可以设计电脑游戏测定反应速度”、“用投掷飞碟的游戏可以测定反应速度”……,我又一次被深深地触动了,孩子们极富独创性的、丰富多样的想法确实让我耳目一新。 我庆幸自己没有仅仅让学生按照课本上现成的设计去操作一回实验,而是利用生活中接触到的现象设置教学情境,放开手脚让学生自己去提出多样性的研究问题、去探索多种的研究方法。这样的课堂使学生们个个跃跃欲试,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在闪耀、在碰撞、在升腾;这样的课堂有着许多创意和出其不意;这样的课堂充满活力;这样的课堂让教师和学生都充分投入自己的情感、智慧、思维和精力。 三、更新教学观念,增强诱发和驾驭“生成”的意识和能力 一个活生生的、真实的、富有生命气息的课堂,肯定会有许多预设以外的东西,学生的自由思维使得课堂中意外生成的资源非常充足。但是,这些资源又是稍纵即逝的,要靠教师及时把握,巧妙地加以提炼、升华,使课堂生成的极具价值的教学资源发挥应有的作用,而这有赖于教师多方面的、较高的素养,笔者反思自己的教学也曾有过不少令人遗憾的经历。 案例三:记得那是期末的一节复习课,我决定跟学生一起对科学探究的过程作一次系统的复习,并把重点放在实验设计上。我用电脑呈现了讨论题: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洗衣粉、洗洁精等各种洗涤剂,这些洗涤剂对人体健康有影响吗?请分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进行研究。 十个小组都在热烈地讨论着、记录着,我走下讲台在各组间穿行,不时有学生问我问题,我尽可能简短地给一些启发。忽然,传来了第2小组激烈的争论声,只见小强把手举得高高的,一脸急切的神情,不停地喊着老师,在向我求救。等我走近,小强说:“老师,小伟建议用人来做这个实验,他们几个不反对,我觉得不好但辩不过他们,老师你的看法怎样?”。哦,原来是这样,我看看表,时间不多了,心想这有什么好争的,再这样争下去就不能按计划完成教学任务了。我说:“既然意见有分歧,那就选另一种实验材料吧,抓紧时间。”于是这个组的同学又重新开始了设计…… 下课铃响了,我把各组的设计方案收齐,带回办公室批改。然而,令我震惊的是竟然还有另一个小组也是计划用人来做这个实验。看着赫然写在纸上的文字,我的心很不是滋味。我反问自己,这节课还算得上成功吗?我后悔课堂上没有把握和利用第2组在讨论中生成的极有价值的教育资源,坐失了因势利导对同学们进行生命伦理观教育的良好契机。 反思此次教育失误,我发现根源在于受文化底蕴的制约。当时我武断地制止第2组同学的争论时,并没别的原因,只是根本没意识到这是一次教育的机会。教材中对生命伦理的问题没有正面阐述,需要生物教师运用智慧去发掘、去利用。如果我对生命教育有更多的研究,对当今青少年学生中由于生命伦理观念的缺失,而导致的自私、孤僻、缺乏爱心等心理问题、行为问题有更多的了解,就能不失时机地组织全体同学进行一次尊重生命的自我教育,让学生建立“珍爱生命”这样一个重要的生命伦理观念。这样的教育将使他们终生受益,远比实验设计的训练重要。 处于信息化时代的学生们总是掌握着大量的信息,而且思维活跃,所以,很多时候在课堂上往往会生成一些教师闻所未闻的东西。面对这样的实际,我们不应消极地应付、回避,而是要努力学习,丰富自己的知识面和文化底蕴,使自己有一双“慧眼”去挖掘、去利用动态生成的资源,还要养成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经常而深刻地反思的习惯,提升教学智慧,提高自己的随机应变、驾驭动态生成课堂的能力。 Tags:善于,生成,激活,课堂 |
21世纪教育网,面向全国的中小学学教师、家长交流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