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教育网,教育资讯交流平台

第3节平面镜成像PPT专用课堂实录内容

日期:2015-12-1 08:59 阅读:
姬富强  

地区: 河南省 - 洛阳市 - 偃师市

学校:偃师市山化乡第五初级中学

1课时

第3节 平面镜成像 初中物理       人教2011课标版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 

(2)了解平面镜虚像的形成原因。 

(3)了解日常生活中的平面镜成像现象。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过程,进一步学习实验探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平面镜的物与像对称的讨论,领略平面镜中的简洁对称之美。 

(2)使学生在“探究”中体会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过程,发现成功的喜悦。 

(3)通过利用平面镜的小发明、小制作,认识平面镜在科学技术、生产和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2学情分析

       本节是在学习了光的传播和光的反射的基础上,对光的反射的延伸,是光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十分密切。教材以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为主线,让学生经历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过程。在通过实验得出平面镜成像的有关知识后,注重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去分析解释大量生活中的成像问题。体现出“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本节“平面镜成像特点”是一个完整的探究过程,学生在经历此探究过程中,学习对实验过程中信息的记录和处理。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中领略物理现象的美妙与和谐,获得“发现”成功的喜悦。通过对平面镜、球面镜的应用的了解,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大部分学生对平面镜成像有比较丰富的感性认识,但这个认识中由于视觉的问题存在一个误区“物体离平面镜越远像越小”,在实验中,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把此问题纠正过来。教学中,要通过探究过程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重点难点

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探究。

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活动】基础互查

两人为一小组,完成导学案基础互查部分,并完成光路图。

活动2【导入】新课引入

多媒体课件播放“国家大剧院”图片,让学生感受巨大的蛋壳。

教师问:刚才我们所看到的景象美不美? 

这么美的景象里就应用了我们今天要探究的问题。

活动3【活动】合作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


出示一块平面镜。 
教师:这是我们非常熟悉的镜子,它的表面是平的,我们把它叫做平面镜。用它照自己的时候,能在镜中看到自己的像。
现在,请大家拿起桌上的镜子,用它照照自己,看一看,你在镜中的像有哪些特点? 
教师问:当我们远离或靠近镜子时,镜中的像是否会变化呢? 
教师:刚才,大家谈了平面镜成像的一些特点,是不是都正确呢?是不是全面了?下面,我们通过实验来探究一下。 
先引导学生看教科书上77页提示。大家互相讨论交流,设计好探究过程。 
 
1、提出问题:平面镜成像时,像的位置、大小跟物体的位置、大小是什么关系?
2、设计实验:学生结合教材提示,选取合适的实验器材,熟悉实验设计。
在课件展示画线部分,让学生在每个画线部分的后面画一个“?”,想想为什么要这样做。假如不这样做,会怎样?蜡烛像的位置是如何确定的?
3、进行实验: 学生分组实验,老师巡回指导,指出学生存在的不足。
4、分析认证,得出结论。
根据实验结果,总结平面镜成像特点。 
平面镜成像特点(板书):
A.像与物大小相等; 
B.像到镜面距离与物到镜面距离相等; 
C.像与物相对于镜面是对称的。

活动4【讲授】探究平面镜成像原因  演示:水中的蜡烛。
把一块玻璃立在桌面上,在玻璃的前方放一支蜡烛,在玻璃的后面,放一只盛水的大玻璃杯。玻璃杯和玻璃之间的距离要和蜡烛到玻璃之间的距离相等,将蜡烛点燃,会看到一个奇怪的现象——蜡烛正在水中燃烧。
教师问:这一现象说明平面镜所成的像是实像还是虚像?
结合实验时在玻璃板后面用屏幕接不到像的事实,使学生理解虚像不是光的会聚形成。
结论:平面镜成的是虚像。
教师:平面镜可以成虚像,那么平面镜成像的原因是什么呢?
物点S 发出的光射到镜面上,经过镜面的反射后,反射光线射入人眼。人的眼晴会认为光是从S'点沿直线传来的,S'就是S的像点。蜡烛由无数点组成,每一点在镜中都有一像点,所有像点就组成了整个蜡烛的像。
结论:平面镜成像原理——光的反射。 活动5【活动】平面镜的应用 

教师: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用到平面镜,哪位同学来说说我们平常的平面镜有哪些应用? 

拿出潜望镜模型给同学观看,并让学生讨论、猜测潜望镜中光的传播路径。 

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潜望镜对光路的改变。

总结:平面镜的应用(板书) 

A.成像 

B.改变光路 

活动6【测试】当堂检测 

巡回指导学生完成导学案当堂检测部分

活动7【作业】实践活动

 利用光在两平面镜之间多次反射,用身边的一些物品制作一个万花筒或潜望镜。 

 

第3节 平面镜成像

课时设计 课堂实录

第3节 平面镜成像

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活动】基础互查

两人为一小组,完成导学案基础互查部分,并完成光路图。

活动2【导入】新课引入

多媒体课件播放“国家大剧院”图片,让学生感受巨大的蛋壳。

教师问:刚才我们所看到的景象美不美? 

这么美的景象里就应用了我们今天要探究的问题。

活动3【活动】合作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


出示一块平面镜。 
教师:这是我们非常熟悉的镜子,它的表面是平的,我们把它叫做平面镜。用它照自己的时候,能在镜中看到自己的像。
现在,请大家拿起桌上的镜子,用它照照自己,看一看,你在镜中的像有哪些特点? 
教师问:当我们远离或靠近镜子时,镜中的像是否会变化呢? 
教师:刚才,大家谈了平面镜成像的一些特点,是不是都正确呢?是不是全面了?下面,我们通过实验来探究一下。 
先引导学生看教科书上77页提示。大家互相讨论交流,设计好探究过程。 
 
1、提出问题:平面镜成像时,像的位置、大小跟物体的位置、大小是什么关系?
2、设计实验:学生结合教材提示,选取合适的实验器材,熟悉实验设计。
在课件展示画线部分,让学生在每个画线部分的后面画一个“?”,想想为什么要这样做。假如不这样做,会怎样?蜡烛像的位置是如何确定的?
3、进行实验: 学生分组实验,老师巡回指导,指出学生存在的不足。
4、分析认证,得出结论。
根据实验结果,总结平面镜成像特点。 
平面镜成像特点(板书):
A.像与物大小相等; 
B.像到镜面距离与物到镜面距离相等; 
C.像与物相对于镜面是对称的。

活动4【讲授】探究平面镜成像原因  演示:水中的蜡烛。
把一块玻璃立在桌面上,在玻璃的前方放一支蜡烛,在玻璃的后面,放一只盛水的大玻璃杯。玻璃杯和玻璃之间的距离要和蜡烛到玻璃之间的距离相等,将蜡烛点燃,会看到一个奇怪的现象——蜡烛正在水中燃烧。
教师问:这一现象说明平面镜所成的像是实像还是虚像?
结合实验时在玻璃板后面用屏幕接不到像的事实,使学生理解虚像不是光的会聚形成。
结论:平面镜成的是虚像。
教师:平面镜可以成虚像,那么平面镜成像的原因是什么呢?
物点S 发出的光射到镜面上,经过镜面的反射后,反射光线射入人眼。人的眼晴会认为光是从S'点沿直线传来的,S'就是S的像点。蜡烛由无数点组成,每一点在镜中都有一像点,所有像点就组成了整个蜡烛的像。
结论:平面镜成像原理——光的反射。 活动5【活动】平面镜的应用 

教师: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用到平面镜,哪位同学来说说我们平常的平面镜有哪些应用? 

拿出潜望镜模型给同学观看,并让学生讨论、猜测潜望镜中光的传播路径。 

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潜望镜对光路的改变。

总结:平面镜的应用(板书) 

A.成像 

B.改变光路 

活动6【测试】当堂检测 

巡回指导学生完成导学案当堂检测部分

活动7【作业】实践活动

 利用光在两平面镜之间多次反射,用身边的一些物品制作一个万花筒或潜望镜。 

 

Tags:3节,平面镜,成像,PPT,专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