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教育网,面向全国的中小学学教师、家长交流平台

差生,究竟是谁制造的

日期:2005-9-17 15:59 阅读:

                                      差生,究竟是谁制造的
                                         溱东中学:姜沈荣
              
    在一次语文单元测验上,有这样的一条题目:给下列多音字组词。其中一字“差”共给了四个注音:ch(          ) ch„(          ) chi(          ) c‰(          ),59个学生的班级,竟然有了46个学生在第二个横线上填了“差生”,还有7个学生填写“成绩差”,约占全班人数的89.8%。
究竟是谁制造了“差生”?又是谁让这些孩子们对这样的词语如此敏感,记忆得如此深刻?很显然这是从校里派生出的词语,是从教师口里吐露出来的。
    其实所谓的差生,不过是学生中弱势群体,他们更需要众多家长和老师的关怀和帮助。尽管,他们有这样或那样的毛病,有些品德行为不良,让学校家长头疼;有的不遵守学校纪律,影响他人学习,甚至捣乱课堂教学秩序;有的成绩很糟糕,影响班级荣誉,丢家长面子……但是,这一切的一切,能说是孩子的错吗?
究竟是谁制造了“差生”?我根据这短短几年的教学和生活体验,概括有如下几点:
    一:家庭因素:调节爱的尺度,既不可溺爱,也不可乏爱。
    现在绝大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家长都把全部心血倾注在自己的子女身上,希望他们能在爱河中健康成长。诚然,爱是生命的维他命,爱是教育的前提,没有爱的孩子是绝对不可能健康成长的,但爱也要科学,也要讲究方法,就像生活中正确的使用维他命一样。在学校,老师的教育应该在责任的基础上倾注爱心和童心,而家长的爱却要把握正确的尺度,因为过多的爱也会使孩子在成长中偏离健康的轨道。没有正确的尺度,都会使爱蒙蔽了双眼,有多少孩子因家长的“溺爱”和“乏爱”而沦为人们口中所谓的差生。
    1、对孩子的溺爱有时会比乏爱更有害。
现在的孩子都是些独生子女,都是家长的掌上明珠,所以溺爱就成了现代家庭教育中最大的也是最严重的问题。溺爱就是一种过度的宠爱,它主要体现在两方面:①因溺爱而一味纵容孩子,包庇孩子。②因爱的深而恨之切,望子成龙,对孩子过于苛求。
    舐犊之情,人皆有之。父母的“爱子——溺子——误子——害子”,这往往是现实生活中一些青少年走上歧途的四步曲。所以说,过度的爱也能变成一种伤害!
    有些父母过分溺爱自己的孩子,往往任由孩子随心所欲,想要什么就有什么,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没有原则的接受孩子的一切要求和条件。在物资方面给得太多,在生活方面管得太多,很多是孩子需要做的事也由父母一手操办,这样长期下去孩子就会形成懒惰、自私、任性的性格,不听劝告,甚至胡搅蛮缠,在与同学交往的过程中不懂得体贴关心他人,从而很难找到属于自己的真正朋友。
有些父母深爱着自己的孩子,向自己的子女提出一些过高的不符和情理的要求,孩子稍有不逊,轻者加以责骂,重者加以打罚。这些家长对孩子过于严格的责罚,实际上反映了他们的求功心切。父母太急躁,教育孩子的方法也会变得简单,但只有大声的斥责,不仅不会让孩子变得更加聪明,反而会把孩子扼杀在兴趣的摇篮里。
    我曾经亲眼目睹过这样一个镜头:一个七八岁的小女孩,父母为了让她在我们几个老师客人面前展示自己的才华,非要让孩子做一条六年级才会学到的数学竞赛题。孩子抓着笔支吾了半天也没做出来,只见母亲怒目一瞪,大声呵斥道:“你这个笨蛋,这么简单的题目都不会。哼,晚上再和你算帐!”孩子满脸惶恐的站在那儿,眼睛里噙着伤心的泪水。
    我很同情这个小女孩。任何一个贤明的妈妈,都不应该这样对待孩子。也许我们可以找出好多理由,说自己“太爱她了”“我是恨铁不成钢”“我当时是气极了”等等来搪塞自己的过失,但是我们可曾想过,孩子那脆弱的心灵能否承受得了这样严厉的、完全毫无理由的责骂?
    的确,溺爱孩子的父母反而会让自己得不到孩子的感激和尊重,会让自己的孩子一步步走上歧途。因为只有真爱才会让孩子快乐,能让孩子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形成朝气蓬勃、积极向上、活泼愉快的良好性格,只有这样的爱才能培养出充满爱心、品质善良、能够体谅父母的良苦用心、感受父母恩情,学会孝敬父母的优秀孩童。
    2、让孩子生活在阳光中,让世界充满爱——远离乏爱。
要说自己现在的孩子缺乏爱, 大概没有多少人会相信, 更没有多少父母会承认。家庭是社会的载体,福禄贝尔曾说过:“国家的命运与其说是掌握在当权者手中,倒不如说是掌握在母亲的手重。”由此可见,孩子各方面素质的培养,离不开父母,尤其是母亲的关怀和爱护。
    可有的父母关心孩子只限于关心孩子的成绩,平时对孩子不闻不问。但每当老师在他们面前表扬了其他学生或自己的孩子在学校犯了错,就不问青红皂白地给孩子一顿皮鞭。因此 ,这样的父母,孩子们都认为不能成为自己学习的榜样。
    有的家长常年在外闯荡,极少地过问孩子在家里、学校的表现,只是一味的给孩子金钱和物质上的满足。其实这种家长是成功中的失败者,也许他们会在自己的事业上能够取得较高的成就,但他却忽略了自己的子女,自己的孩子此时不仅需要物质上的满足,他们更需要的是心灵的抚慰。父母亲平时对他们的一个笑脸,一丝鼓励,一句安慰都能给孩子带来莫大的快意。
    更有甚者,一些父母为了让自己过得逍遥自在,不注重搞好家庭关系,不能为孩子营造一个温馨的港湾。据国家不完全统计:中国的离婚率以每年180万对的速度递增,这也就标志着每年会产生180万个左右离异家庭子女。生活在这样家庭中的孩子经常充满了恐惧感、孤独感、丧失感、不安全感。即使是自信心和独立生活能力较强的孩子,他们身心所受到的伤害也是无法形容的。他们渴望幸福快乐但又拒绝朋友的真诚帮助,于是他们痛苦自己的痛苦,沉默自己的沉默。没了上进心、没了责任感,学习了无兴趣,成绩逐渐下降。这就是残缺的家庭,导致了残缺的教育,造成了孩子残缺的心理。于是有些孩子为了逃避现实,作出丧失理智的选择,破罐子破摔,把自己所谓的快乐统统建立在别人的幸福之上,成了学校里的问题学生。
二、学校因素:全面贯彻素质教育,实行“减负”,而不“捡负”,多方面的公平、公证地评价学生。
在社会不断进步的新时代下,要求我们的老师也必须拥有新的教学理念,全面贯彻素质教育。但在现实生活中,我发现我们有些老师的头脑中仍有一些陈旧迂腐的观念,并不去认真执行党的思想方针,变“减负”为“捡负”,与现代教育和培养新时代人才的要求背道而驰,而我们口中所谓的“差生”正是这种落后的教育理念的受害人。
    1、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自由快乐的环境中学习。
    多年的应试教育让许多老师成了机械的教学工具。对于那些学习困难的孩子,缺乏耐心指导,甚至对他们不闻不问。在教学过程中,只是简单机械地要求学生死记硬背,长期下去,部分学生思维僵化,思路定型,分析概括能力差,给学习新知识带来不便。随着年级的增长,学习内容的深入,学生的成绩就会逐渐下降,学习兴趣就会降低,而导致班级中的“差生”也逐渐增多。
    其实,学生不愿意学习并不一定是单纯的“作业多、任务重”造成的,而是由于长期在“低效循环”的作业中往复,造成了心理上的沉重压力。许多重复的低效的任务让孩子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国家要求的“减负”并不是仅仅要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还要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
    教学是一门艺术,老师用什么样的语言、语调去授课,课后用什么布置作业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这都是要动动脑筋的。很多老师都知道读书的好处,都知道多读多看多写对学生的发展有益,可是单纯地提出要读书要积累,是没有多大意义的。提供一些可操作的读书方法,指导孩子读书,师生共读、赏析,展开读书知识和演讲竞赛,表演书中的故事,配乐朗诵,等方法,才能引导孩子逐步领悟读书的乐趣,以养成爱不释卷的好习惯。
    有些学生不愿意学习,既因为书中内容枯燥乏味,学习方法机械单一,也因为老师习惯性的“简单惩罚”。因此,教师应当想方设法地保护好孩子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让孩子在爱的怀抱中,怀着极大的乐趣去学习才是当前最重要的。
    我国的教育体制正处在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关键时期,改进教学方法,让教育变得有趣味,让孩子学得轻松快乐,是摆在每个教师面前的课题。
    2、“分”并不是学生的命根,教师应从多方面公平公证地评价学生。
“考、考、考,教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尽管素质教育叫得惊天动地,可许多省市的应试教育却仍搞得轰轰烈烈。分数仍旧是衡量学生好坏的唯一砝码,也是各个学校评优招生的重要依据。学校里重视尖子生的培养,毕业班教师的配备,这一切都是为分数服务。成绩好、分数高的就是“优生”;成绩差,分数低的就是“差生”。那些分数稍低的学生,不仅学业上不能受到老师的重视,而且还时不时地受到老师和家长的批评,甚至讽刺、挖苦、体罚、放任自流等不公平的待遇。这样长期以往的下去,会让那些学习暂时跟不上的学生产生自卑心理,对学习产生厌倦情趣,处处与老师、家长作对,成为学习和品德的“双差生”。
    成绩的好坏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严重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班级选举班干部时,因成绩不好而不感参加选举,即使自己有较强的班级管理能力。同学间发生矛盾,老师在处理时,往往会厚此薄彼,宽容学习成绩优秀者,而那些学习较差的学生即使有理,也会有理说不清。
于是,为了追求高分,不少孩子不惜用作弊来提高成绩,不惜对老师、家长一次又一次地撒谎,甚至偷改试卷的分数来蒙蔽家长。因为追求高分,单纯的孩子失去了单纯,本来成绩不太好的,却因一次次失望、无助,甚而变得撒谎、违纪、逃学……逐渐一步一步地沦为“差生”。
    其实差生和优生只有一步之遥,全凭我们评价的标准来决定。从学习成绩这个角度来看,孩子是差生,可换个角度,我们就会惊喜地发现,哪里有什么差生呀?每个学生都是丰富的生命个体,个个都是那么的出色!在现代社会中,学生就是上帝,教师必须每时每刻地在进行微笑服务,可我们有些教师仍然冷若冰霜,动辄大声呵斥,甚至动手打之。段继培老师曾说过:“任何孩子都是人才,关键在于老师能否发现。”让我们老师都长有一双慧眼吧,用自己充满慈母般爱的心怀,去关心爱护每个孩子,去发掘未来社会的丰富知识能源吧!

 

 

Tags:差生,竟是,制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