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清源
地区: 河南省 - 永城市 - 学校:永城市十八里镇中心学校 共1课时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初中语文 人教2001课标版 1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 A、积累文言词语,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B、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达到熟读成诵。 (2)过程与方法:采用永城市教体局推行的“四环节”循环教学模式,学生能够灵活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利用重点词句理解课文,获得情感体验的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培养忧患意识,能正确面对生活中遇到的困难。体味逆境造就人才的道理。 2学情分析九年级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学习文言文的经验和基础,前几个学期学习过一些简单的议论文,但接触到文言议论文还是首次。本文是文言文中经典的议论文,但部分语句比较晦涩,给学习本文带来了一定困难。因此,在学习过程中适当降低难度。把重点放在“疏通文意,积累重点字词;反复品读,体会作者思想,理解本文的论证方法”上。 3重点难点重点:诵读课文,理解重点文言实词和虚词,能准确翻译课文。 难点: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培养忧患意识,能正确面对生活中遇到的困难 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相关图片,解释“多难兴邦”的意义,导入新课,简介作者。邦:国家。国家多灾多难,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激励人民奋发图强,战胜困难,使国家强盛起来。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孟子,就在他的著作中阐述了这个道理。 活动2【活动】第一循环第一环节——自学质疑 轻声自读课文,边读边把不认识的字和读不通的地方做上标记。及时查阅工具书。 第二环节——合作释疑 1、虚心请教你的小组伙伴,请他们帮助你解决不认识的字和读不通的句子。 2.小组内两两结合,把课文先默读一遍,然后再朗读一遍。相互取长补短。 3.以小组为单位,小组成员同时以最快的速度把课文朗读一遍,比一 比谁的速度快。 第三环节——展示评价 1、先齐读课文,在按老师的提示朗读课文。试着背诵。 2、按老师的提示,小组分工试背课文。老师和其它小组共同评价打分。 (第一循环:通过自由读、全班读、男女生对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训练,着重引导学生把握课文的语气、重音,注意节奏,控制好朗读节奏,进而提高了学生朗诵水平,为下面疏通文意、感知课文打下了基础) 活动3【活动】第二循环第一环节——自学质疑 1.参照课文注释,试着口译课文,留心记忆注释中关键词义。(不会的做上标记) 2.默读课文,按下列要求找出相应的文字,再理解意思: ①3个通假字_____。 ②形不同而意思相近的两个字_____。 ③古今意义差别较大的6个字______。 ④表示使动用法的5个字_____。 第二环节——合作释疑 1.虚心请教你的小组伙伴,请他们帮助你解决不理解的地方。 2.与小组伙伴交流你的答案,相互取长补短,能达成共识的达成共识。 第三环节——展示评价 由每组相应的2号同学展示你们的学习成果,其它小组的同学在其展示完毕后及时补充完善。老师评价打分。(要求学生边听边修订自己的答案) 活动4【活动】第三循环第一环节——自学质疑 1.根据文意,完成下列任务: (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 ,中心论点是 。阐述了孟子 的人才观。 (2)给下面的加点字注音。 畎亩( ) 傅说( ) 胶鬲( ) 法家拂士( ) (3)找出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入则无法家拂士 。 困于心衡于虑 。 曾益其所不能 2.思考下列问题: (1)本文作者认为国家长盛不衰,就需要有□□□□和□□□□。 (用课文词语回答)
(3)孟子在文中列举了六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强调了“逆境能成才;现在有人认为“顺境也能成才”。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请举例谈谈。
第二环节——合作释疑 1.虚心请教你的小组伙伴,请他们帮助你解决你的其它疑问。 2. 与小组伙伴交流你的答案,相互取长补短。准备展示。 第三环节——展示评价 由每组相应的3号同学展示你们的学习成果,其它小组的同学在其展示完毕后及时补充完善。老师评价打分。(要求学生边听边修订自己的答案) 第四环节——巩固深化 1.试齐背课文。 2.小组内交流:除了已学习的内容外,你还有什么疑问或发现?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下来: (由小组长负责总结,教师可巡回指导.) 活动5【讲授】课堂小结学了课文,你打算怎样面对生活或学习中的困难、挫折,使自己的人生之花开得更灿烂、美好,使自己的未来日子更幸福?(培养不怕吃苦、勇于吃苦的精神,增长才干,有所作为。)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课时设计 课堂实录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相关图片,解释“多难兴邦”的意义,导入新课,简介作者。邦:国家。国家多灾多难,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激励人民奋发图强,战胜困难,使国家强盛起来。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孟子,就在他的著作中阐述了这个道理。 活动2【活动】第一循环第一环节——自学质疑 轻声自读课文,边读边把不认识的字和读不通的地方做上标记。及时查阅工具书。 第二环节——合作释疑 1、虚心请教你的小组伙伴,请他们帮助你解决不认识的字和读不通的句子。 2.小组内两两结合,把课文先默读一遍,然后再朗读一遍。相互取长补短。 3.以小组为单位,小组成员同时以最快的速度把课文朗读一遍,比一 比谁的速度快。 第三环节——展示评价 1、先齐读课文,在按老师的提示朗读课文。试着背诵。 2、按老师的提示,小组分工试背课文。老师和其它小组共同评价打分。 (第一循环:通过自由读、全班读、男女生对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训练,着重引导学生把握课文的语气、重音,注意节奏,控制好朗读节奏,进而提高了学生朗诵水平,为下面疏通文意、感知课文打下了基础) 活动3【活动】第二循环第一环节——自学质疑 1.参照课文注释,试着口译课文,留心记忆注释中关键词义。(不会的做上标记) 2.默读课文,按下列要求找出相应的文字,再理解意思: ①3个通假字_____。 ②形不同而意思相近的两个字_____。 ③古今意义差别较大的6个字______。 ④表示使动用法的5个字_____。 第二环节——合作释疑 1.虚心请教你的小组伙伴,请他们帮助你解决不理解的地方。 2.与小组伙伴交流你的答案,相互取长补短,能达成共识的达成共识。 第三环节——展示评价 由每组相应的2号同学展示你们的学习成果,其它小组的同学在其展示完毕后及时补充完善。老师评价打分。(要求学生边听边修订自己的答案) 活动4【活动】第三循环第一环节——自学质疑 1.根据文意,完成下列任务: (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 ,中心论点是 。阐述了孟子 的人才观。 (2)给下面的加点字注音。 畎亩( ) 傅说( ) 胶鬲( ) 法家拂士( ) (3)找出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入则无法家拂士 。 困于心衡于虑 。 曾益其所不能 2.思考下列问题: (1)本文作者认为国家长盛不衰,就需要有□□□□和□□□□。 (用课文词语回答)
(3)孟子在文中列举了六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强调了“逆境能成才;现在有人认为“顺境也能成才”。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请举例谈谈。
第二环节——合作释疑 1.虚心请教你的小组伙伴,请他们帮助你解决你的其它疑问。 2. 与小组伙伴交流你的答案,相互取长补短。准备展示。 第三环节——展示评价 由每组相应的3号同学展示你们的学习成果,其它小组的同学在其展示完毕后及时补充完善。老师评价打分。(要求学生边听边修订自己的答案) 第四环节——巩固深化 1.试齐背课文。 2.小组内交流:除了已学习的内容外,你还有什么疑问或发现?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下来: (由小组长负责总结,教师可巡回指导.) 活动5【讲授】课堂小结学了课文,你打算怎样面对生活或学习中的困难、挫折,使自己的人生之花开得更灿烂、美好,使自己的未来日子更幸福?(培养不怕吃苦、勇于吃苦的精神,增长才干,有所作为。) Tags: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获奖
![]() |
21世纪教育网,教育资讯交流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