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作容 地区: 重庆市 - 重庆市 - 大足区 学校:重庆市大足区龙西中学 共1课时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初中语文 人教2001课标版 1教学目标1.掌握文中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等古汉语知识,积累文言词汇 2.了解孟子散文善于运用层层深入的论证方法来增强论证力量的特色 3.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体会其中蕴含的道理 2学情分析学生共58人,基础知识较差,文言文积累较少。 3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在诵读的基础上理解文义,理解作者的观点,学习作者的论证方法 教学难点:读准字音,读出停顿,读出抑扬顿挫的气势和美感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检查预习,整体感知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1)舜发于畎亩之中 ( ) (2)胶鬲举于鱼盐之中 ( ) (3)行拂乱其所为 ( ) (4)所以动心忍性 ( ) (5)曾益其所不能 ( ) (6)法家拂士 ( ) 2.常识介绍 (1)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常以“孔孟”并称他生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中期,政治上主张“法先王”在孔子的“仁”学基础上,提出了系统的“仁政”学说,主张行“仁政”以统一天下,曾游说梁、齐等诸侯国君,均不见用退而与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书立说其言论和行动的记载,保留在《孟子》一书中此书不仅是儒家的重要学术著作,也是我国古代极富特色的散文专集其文气势充沛,感情洋溢,逻辑严密;既滔滔雄辩,又从容不迫;尤长于譬喻,用形象化的事物与语言,说明复杂的道理对后世散文家韩愈、柳宗元、苏轼等影响很大 (2) 孟子主张人性是善的,他认为人生而具有侧隐之心、羞恶之心、礼让之心、是非之心只要不使这些“善心”丧失,就在道德方面具备“仁义礼智”本文就是从这种理论出发,阐明了义重于生,义重于利和不义可耻的道理提出“舍生取义”的主张孟子认为,如果把生命看得比义更重要,就会做出各种不义的事情来他对比了两种生死观,赞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告诫人们要辨别义和利,不要失去“本心”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课时设计 课堂实录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检查预习,整体感知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1)舜发于畎亩之中 ( ) (2)胶鬲举于鱼盐之中 ( ) (3)行拂乱其所为 ( ) (4)所以动心忍性 ( ) (5)曾益其所不能 ( ) (6)法家拂士 ( ) 2.常识介绍 (1)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常以“孔孟”并称他生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中期,政治上主张“法先王”在孔子的“仁”学基础上,提出了系统的“仁政”学说,主张行“仁政”以统一天下,曾游说梁、齐等诸侯国君,均不见用退而与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书立说其言论和行动的记载,保留在《孟子》一书中此书不仅是儒家的重要学术著作,也是我国古代极富特色的散文专集其文气势充沛,感情洋溢,逻辑严密;既滔滔雄辩,又从容不迫;尤长于譬喻,用形象化的事物与语言,说明复杂的道理对后世散文家韩愈、柳宗元、苏轼等影响很大 (2) 孟子主张人性是善的,他认为人生而具有侧隐之心、羞恶之心、礼让之心、是非之心只要不使这些“善心”丧失,就在道德方面具备“仁义礼智”本文就是从这种理论出发,阐明了义重于生,义重于利和不义可耻的道理提出“舍生取义”的主张孟子认为,如果把生命看得比义更重要,就会做出各种不义的事情来他对比了两种生死观,赞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告诫人们要辨别义和利,不要失去“本心” Tags: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课堂 |
21世纪教育网,面向全国的中小学学教师、家长交流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