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教育网,面向全国的中小学学教师、家长交流平台

文化传统与民族精神 课文

日期:2015-10-28 17:14 阅读:
    
    每一个伟大的民族都有其一定的文化传统。中华民族的文化是世界文化中的一个具有显著特色的典型,在历史上曾经发放出灿烂的光辉。但是,到了近代,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近代文化相比,显然落后了。现在中华民族面临的历史课题是:急起直追,力图赶上西方前进的步伐。为此,首先要对于传统文化进行反思。
    一、民族文化的延续与变革
    中国文化,在几千年延续发展的过程中,已经历过多次的变革。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文化辉煌发展的时期,诸子并起,百家争鸣,学术成就可与古希腊比美。两汉时代,医学、天文学有高度发展。魏晋时代,玄学兴起;隋唐时代,佛学鼎盛;抽象的理论思维都超过了前代。到宋代,科学、艺术都达到了新的高度,哲学思想亦更加邃密,出现了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明清时代,中国文化仍在原来轨道上缓慢地前进,而西方却开辟了一个空前的新时代,中华民族瞠乎其后了。
    事实上,革故取新就能前进,因循守旧必然落后。现在,中国传统文化正在经历一个舍旧创新的转变过程。中国传统文化是否需要全盘抛弃呢?如果全盘排除传统文化,后果 又将如何呢?中国传统中是否也包含继续前进的内在根据?中华民族今日将何以自立于世界文化之林?这些都是必须考虑的严肃问题。
    世界近代史证明,如果一个民族完全遗忘了自己的过去,必将失去自己的民族独立性而沦为别的民族的附庸,将甘受别的民族的奴役。这是世界近代史提供的惨痛的经验教训。鸦片战争以来,中国遭受了列强的武力侵略,顽固的守旧派遏制了革新的生机,人民奋起抵抗外来的侵略。如果传统文化中没有孕育着进步的契机,中国人民的发愤图强的坚韧力量将何所依据呢?过去顽固派的妄自尊大是可笑的,如果转而妄自菲薄,也是没 有前途的。
    二、民族习性与民族精神
    古人尝说:“国有与立”,一个国家必有足以立国的基础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东方,延续发展了几千年,必然有其足以自立的思想基础。
    近三百年来,中国落后了,这也不是偶然的,必有其一定的原因。正确认识民族延续发展的内在基础,正确了解民族迟缓落后的基本原因,是今天的理论工作者的重要任务之一。
    二十年代,很多人研讨如何改造国民性的问题,意在考察中国落后的根源。这无疑是必要的。于是揭出了国民的一些劣根性,如愚昧、散漫、奴性、盲从之类。事实上,这些都是在小农经济的基础之上、在专制政治的压迫之下千百年来养成的习性。习性不是遗传性,而是世代养成的习惯。
    民族的习性是否就是这些呢?
    在中国历史上,屡次发生反对外来侵略斗争,更屡次出现反对统治者暴政的斗争。这些不能说是奴性盲从的表现,而是反对压迫、反对奴役的英勇斗争。应该承认,中国人民有一个争取自由、争取人格尊严的传统。如果认为中国人民仅只是有一些劣根性,那是没有根据的。
    谈论国民性,不能不涉及古代哲学思想。哲学思想植根于民族习性的土壤中,又能起一定的陶铸民族习性的作用。在哲学思想的领域中,从汉代以后,直至辛亥革命,儒学占有统治地位,而道家思想也流传不绝;南北朝隋唐时代,佛教亦发挥了广泛的影响,但在社会上起主导作用的还是儒家学说。儒学鼓吹三纲五伦,三纲是“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伦是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在封建时代,三纲之说确实是束缚人民的精神枷锁,随着专制主义的加强,强调臣对于君、子对于父、妻对于夫的绝对服从,斫丧了人民活动的生机。儒家宣扬的三纲之说,确实是阻碍社会进步的沉重枷锁。但是,历史究竟前进了,辛亥革命打破了君为臣纲,“五四”运动批判了父权和夫权,但是旧思想仍有一定影响。个人崇拜实际上是变相的君为臣纲。家长制作风、重男轻女的旧观念尚待消除。
    儒家是否只讲三纲五伦呢?那又不然。孔子维护君权,但是不赞同个人独裁,以为国君 如果要求“言莫予违”,就会有亡国的危险;更反对暴政,宣称 “苛政猛于虎”。孔子肯定人人都有独立的意志,断言“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孟子更提出“天爵”、“良贵”之说,认为人人都有自己的内在价值,这价值即在于道德自觉性。孟子宣扬丈夫的标准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对于广大人民,特别是对于知识分子,树立了激励人心的榜样。不可否认,儒家这一方面的思想,对于中华民族的精神发展,确实起过积极的作用。实事求是地讲,儒家学说中,除三纲五伦之外,也还有一些具有积极意义的观点。
    在一个民族的精神发展中,总有一些思想观念,受到人们的尊崇,成为生活行动的最高指导原则。这种最高指导原则是多数人民所信奉的,能够激励人心,在民族的精神发展中起着主导的作用。这可以称为民族文化的主导思想,亦可简称为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有比较广泛的影响;二是能激励人们前进,有促进社会发展的作用。一个民族应该对于自己的民族精神有比较明确的自我认识。
    三、“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有哪些思想可以称为中国人民的民族精神呢?我认为,中国的民族精神基本上凝结于《 周易大传》的两句名言之中,这就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在汉代以来的二千多年中,《周易大传》被认为是孔子的著作,因而具有最高的权威,所以这些名言影响广远。广大的劳动人民也具有发愤图强的传统,与《易传》的名言也不无联系。
Tags:文化传统,民族,精神,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