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教育网,面向全国的中小学学教师、家长交流平台

千年琼浆 几世风流

日期:2014-1-6 11:50 阅读:
酒在中国的文化中,不可不说是一个辉煌闪耀的存在。这个存在,从远古神农时代起,便化作一股浓香,滋润着中国文化近千年的流淌。

关于酒,我们又了解些什么呢?无非是各种疾病的源头,或令多数人穷困潦倒的慢性毒药罢了。或许见多了古人借酒抒怀的豪放张狂,再思及现代科学中酒的地位,便很难想象这被誉为健康杀手的辛辣液体,竟曾一度被古文人视为水中至品。

从杜康至春秋战国,乃至三国时期时,酒已在各阶级人士中大受欢迎。下至平民粗劣的米酒,上至帝皇陈年的甘酿,酒无不被人们视为仙露琼浆一般的存在而被大力推广。这究竟是为何?若按照现代的观念来看,多饮不仅伤身,更有“借酒消愁愁更愁”一说。但从古人的角度来看,显然并非如此。

三国时期,曹操曾在短歌行中提及“何以解忧,惟有杜康。”由此可见饮酒在当时曹操心目中无疑是发泄抑郁的上上策。而嗜酒之人,又怎会仅有曹操一个?当年,关羽在刮骨疗毒时,便是端坐于席间,饮酒食肉,眉目间竟不见一丝痛意;刘备与曹操青梅煮酒论英雄更是彰显了曹操对人对酒的态度。更给人印象深刻的,要数张飞了。他那来者不拒、一饮千杯的豪迈气概,令人不禁动容。

三国时的酒,大多是用于战场或与友人叙旧时才搬上台面,而到了唐朝则已非如此。

到了唐朝,这酒的作用才算是真正表现出来了。其中最是嗜酒如命的,怕是非李白莫属了。曾有言曰:“太白斗酒诗百篇”此言则是经过验证的。李白一生充满了神奇色彩,其诗更是在字里行间都透露着一股令人惊叹的豪气。尤其是那《将进酒》,更是将李太白那霸悍之气显露无遗,至今仍被千万人传诵。此外,李白的《月下独酌》、《对酒》、《自遣》等诗中,更是常常借酒抒情。

若说李白饮酒时是豪气冲天的,那么杜甫饮酒时便是透着一股儒雅之气。其《独酌》一诗中,夜晚深林漫步,对樽独酌,何尝不为浪漫情怀的一种?

唐朝爱酒的诗人固然多,但到了宋词开始兴起时,这酒,才真正是用来消愁了。

宋词中,李清照那阴柔悱恻的风格是最为显眼的。如《声声慢》,那愁绪千丝万缕,织成了一张大网,将天地笼罩其中。即便是酒,却也奈何不得这惆怅,如此可见这女子之愁可算是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了。也是,这孤独无依的痛苦,算当得上“怎一个愁字了得!”。

除却深沉的愁绪,陆游反倒是从中体会到了一种超脱的境界,“去去醉吟高卧,独唱何须和?”中悟出的沧桑,其中又包含了多少历练后对功名的淡泊与不屑!

仲殊在《南歌子》中写道“记得年时沽酒那人家”,又是借酒抒发了自己对于久别的故乡委婉的怀念,用材不可谓不精妙。虽哀婉,却不至哀伤。

苏轼的《水调歌头》也算是远近闻名了。那其中与月对饮之气势丝毫不逊色于当年李白与月亮“对饮成三人”之气。其中更是包含了对国家以及对光明政治的渴望和追求。

中国的酒文化,至此已算巅峰。但如今随着时代的进步,一项项罪名也开始将饮酒文化上顶着的光环一圈圈地磨钝。但这又有什么办法呢?中国人饮酒时的风流倜傥似乎早已跟不上时代,只是在中国五千年的文化底蕴上才略显光芒。酒,被何人所喝,喝后有何作为,乃是决定了酒文化最后结局的一切。虽然其中不乏酒对于健康的伤害因素,但偶尔小酌一杯,仍是不可多得的潇洒。

中国的酒文化,终将何去何从?

【教师点评】:

俗人杯中物,且随荤腥肥腻同住饕餮之腹,何其庸腐;

文人襟间芳,一遇良辰美景便有清高之发,何等风雅。

遇见可柔,是酒的幸运。
Tags:千年,琼浆,几世,风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