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教育网,面向全国的中小学学教师、家长交流平台

上海大学:美丽“四合院”点亮高校产学研发展之路

日期:2013-2-20 15:30 阅读:

  在上海大学新校区一个不起眼的办公楼内,有一家特殊机构——上海大学机电工程设计院。这不是它唯一身份,它的另一身份是上海克来机电自动化工程有限公司。这个100多人的机构一年到头订单不断,机器轰鸣,年产值超过1亿元。而与之同时进行的是:这里承担着上海大学卓越工程师的培养工作,并随时为教师科研工作提供着便捷服务。它为机电工程与自动化学院的精密机械系、机械自动化系、自动化系和工程训练中心提供了一个不可多得的产学研合作平台,甚至被校内的领导们称为美丽的“四合院”。
  
  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平台,在什么样的土壤中,它能够自我造血又能不断输血,承载着如此多的社会功能?
  
  16个教授的选择
  
  走进机电工程设计院,这里到处是一片忙碌景象。设计室里教授们带领着研究生们在忙着设计图纸;加工厂房中,机器轰鸣,工人们正在加工各种零部件;而在装配室内,教授、大学生、工人们正在合作装备各种制造流水线系统,这些都是各大企业专门定制的。
  
  本世纪初,上海大学精密机械系的16个教授联合发起成立了上海克来机电自动化工程有限公司。
  
  这是一次尝试性的举动。公司总经理谈士力介绍说,当时教授们感觉产学研对接面临巨大体制障碍,手头有技术却不能转化,企业有技术需要却不敢与作为国家单位的高校签约,担心项目完不成无法追究责任人的法律责任。2003年,刚刚退休的机电工程与自动化学院副院长陈久康教授和正值盛年的谈士力教授合作自筹105万,联合其他教授成立公司。学校领导也对这个新生事物表示出了强烈的支持态度,当时的校办企业虽然设备配置先进,但是效率低下,运转困难。这种模式是否有内在生命力呢?曹家麟副校长和周哲伟副校长对当时还在校外的企业给予了充分的关心和鼓励,并于2007年在校内辟出区域,让这个特殊的企业搬了进来,又为其挂上上海大学机电工程设计院的铭牌。一个全新的产学研机构由此诞生!
  
  独特的内部机制
  
  一个亦是企业亦是大学部门的产学研机构是怎么实现良性运转的呢?
  
  机电工程设计院占用了上海大学新校区东部一片区域,也约定可利用学校各类资源。作为回报,设计院每年支付给学院科研咨询教育费10多万元;每三年支付给学校科技咨询费60万元。
  
  在利用学校的人才资源方面,这里的运作机制则更加灵活。一位正在忙碌的教授告诉记者,设计院承接了一个项目,由于他的专业优势,设计院希望他参与到该项目的研发中来,5万元的研发费用,设计院会以上海克来机电自动化工程有限公司名义,转到学校科技处,作为他的横向科研经费,并计入学校对他的年终考核。
  
  谈士力告诉记者,这里还是一个开放的实验平台,虽然价值800多万的仪器设备全部是企业自己购置,但是设计院为全校的科技工作者提供力所能及的优质服务。机电工程与自动化学院的教师在这里从事的任何科研工作都不用付费,其他学院教师有需要使用这里的仪器设备和材料,只需支付成本费用就可。前一段时间,这里还为理学院加工了超导带材,既便利成本又低。
  
  这样的对接模式无疑是双赢的,企业的技术难题通过校内协调很容易破解,而科研人员也可以借助这个平台做好科研工作。
  
  节节攀升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这些年,机电工程设计院的效益也是节节攀升,2008年产值4000万,2009年4200万,2010年5200万,2011年1.1个亿。采访没有多久,陈久康教授就过来传递了一个好消息,他们又竞标到了延锋伟斯通的一个大项目,合同金额有几千万。谈士力告诉记者,这些年设计院承接的项目有上海天安轴承有限公司“速精密微型轴承精度寿命试验机开发与试验技术研究”和延锋江森座椅有限公司的“汽车功能模块化柔性自动装配关键技术”项目等,还涉及到了医疗器械、环保材料等制造的各种流水线研发和制造。
  
  充满活力的企业运作模式和与高校连接的科研模式无疑是成功的。因为科研能力和操作能力时刻能与市场保持高度衔接,这里培养的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实战能力得到了各大用人单位的高度认可,这里俨然成了一片培养人才的热土。
  
  到了告别的时刻,听着轰鸣的机器声,看着忙碌的科研人员。一股激情从记者心中怦然而出:“四合院”模式也许真能实实在在地解开困扰高校多年的产学研对接难题。

Tags:上海,大学,美丽,四合院,点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