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教育网,面向全国的中小学学教师、家长交流平台

高考录取或与体育成绩挂钩

日期:2012-11-7 11:41 阅读:

       体育成绩或将列入高考评价体系,每位学生都要求学会两项“终身受益”运动项目,若持续三年学生体质下降,其地区和学校教育工作评估和评优评先将会被“一票否决”。

  由教育部等四部委共同制定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日前公布,引发了众多争议。

  不少中学体育教师和学生家长认同其出发点是好的,但也质疑其可操作性,担心会给学生增加额外负担,而且也有可能变成走形式。

  规定

  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增加体育科目

  日前,记者求证获悉,广东省教育厅和教育考试院相关负责人均已收到相关文件,将按照教育部要求进行政策的制定与推行,但目前尚无具体时间表。

  《意见》最让人关注的,就是“积极探索在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中增加体育科目的做法,推进高考综合评价体系建设,有效发挥其对增强学生体质的引导作用。”

  记者调查发现,在广东省以往的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中,并没有体育这一科目,体育成绩也并非高考的参考标准。

  争议:会否加重负担?如何保证公平?

  体育成绩与高考成绩挂钩是否合理?多位教育界人士表示,赞同体育成绩与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挂钩,现在学生课业负担重,缺乏锻炼,体质严重下降,这样的新规定出发点也是好的。但是,不少中学老师、家长、学生对其实际操作提出了质疑。

  广州机场子弟学校初中部一名体育教师悄悄告诉记者,即使体育成绩与重大考试挂钩,也不会起到真正作用,“如果是体育成绩与高考相关,学校老师一般不会给学生体育不及格的,有可能会走形式。”

  广州市第七中学体育科一名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称,这新规会促使学生更重视体育锻炼,但他建议,体育即使纳入高考评价体系,也不应作为选拔性考试,所占分值也不应太高,不能用来拉分。体育分数要求不必太苛刻,应让合格难度不大,但又做到公平性。

  广州市培才高级中学高三学生小梁表示反对,“如果体育分数也与高考挂钩,我们不就是等于修多一门体育课了!”

  规定

  每人会两种“终身受益”项目

  每天锻炼一小时

  《意见》要求,要切实保证中小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每个学生学会至少两项终身受益的体育锻炼项目。 同时,《意见》要求大力推动公共体育场馆和运动设施向青少年学生免费或优惠开放,学校体育场馆设施在课余和节假日应向学生开放。

  争议:何为“终身受益”项目?

  在这一项规定中,不少中学体育老师首先对其“终身受益”项目的准确定义提出了质疑。“现在具体政策还没出来,我们都不知道应该怎样进行体育考试,怎样应对。什么运动项目才叫‘终身受益’?这是很模糊的,其实从理论上说,所有运动都可能让人终身受益。”广州市机场子弟学校初中部教体育的陈老师如是说。

  协和中学体育老师王兴志认为,他理解的“终身受益”运动项目就是田径运动,“田径是所有运动的基础。”他透露,所在中学要求学生都要学习的另一项“终身受益”运动就是轮滑”,但是,王兴志也表示,新规定中“终身受益”运动项目这一提法确实模糊。

  华师附中高三学生家长马太太表示赞同让每个学生学会至少两个终身受益的运动项目的新规,但又担心会走向形式化。“感觉教会学生两项好运动,和用分数来衡量体育运动不是同一回事,这是素质上的教育,目的是让学生学会,而不是应付考试。但可能很多学校为了达到这一要求,只是在有关部门来检查时应付一下,不是真的让学生学到。”

  争议:日锻炼一小时实际吗?

  另外两个受到质疑之处,就是保证中小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还有要求学校体育设施在课余和节假日向学生开放。虽然如沙面小学、广雅中学、广东实验学校等多所市内中小学负责人称,每天都能保证给学生一小时的体育运动锻炼时间,每周或每天都有“大课间”活动供学生锻炼,但不少高三学生反映,其实在繁重的学业下,要做到并不容易。

  广州市第七中学高三学生小兴表示:“每天一小时保证不了!15~20分钟还可以。”她说,老师会鼓励同学们放学去跑跑步,每周也有两节体育课一节体锻课,不过在这些课上,每个班都有好几个同学不去锻炼,继续埋头苦读。而白云区某民办初中的体育老师李老师也告诉记者,其实一些学校的“大课间”活动只有在应付教育部门检查时才会“做做样子”,根本保证不了学生每天1小时的运动时间,尤其是一些“麻雀学校”。

  至于在周末开放校园体育设施给学生,广东实验学校党委副书记姚训琪坦言,这还做不到,“这一问题在几年前就被很多市民谈到了,这涉及到设施维护问题和安全问题。周末学校没有老师来上班,学生回来锻炼,若出了安全事故,或者设施损耗,到底由谁来承担责任,这需要很好地理顺。”

  规定

  学生体质持续三年下降

  评优“一票否决”

  《意见》要求,今后,各学校将每年对所有学生进行体质健康测试,按学生年级、班级、性别等不同类别在学校内公布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总体结果。从2013年起,教育部还将按生源所在地分省(区、市)公布高等学校新生入学体质健康测试结果。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持续三年下降的地区和学校,教育工作评估和评优评先中实行“一票否决”。

  争议:体质报告如何保证不作假?

  事实上,不少体育老师承认,学生的体质确实逐年下降。广州大学松田学院社会体育系副主任陈华胜告诉记者,该校投入15万元购买“尤西姆”体质测试系统,从这些统计的数据比较看,每一届的学生耐力素质都在下降。具有30多年体育教学经验的协和中学体育老师王兴志也表示,“每周一升旗,经常有学生站立了十几分钟就晕倒的,过去哪有这种情况。”他说,一般来说,初中和小学孩子的体能达标情况会更好一点,尤其是高三和大四女生,达标情况很差。按道理学生每天放学回家应该运动半小时,但高三高考压力很大,学生们忙于备考而忽略运动,导致体质下降也很正常,“如果教育体制不改革的话,这个问题无法解决。”

  但体育老师们质疑,如何让这体质报告做到公平与准确。荔湾区某高中教体育的黄老师表示,这一规定很可能会走向形式化,“现在高中体育要求各项达标,但同学们都只顾拼命补课,体质能好吗?但是学生不达标,老师也要完成任务让学生达标,打个比方,我上大学时跳山羊过不去就不及格,但现在在中学可能学生绕过去也算过关了。”

  而广东实验学校党委副书记姚训琪认为,教育部这一新规所作的引导是好的,但关键是如何落实。“要保证学生体质不下降,学校能做的就是给学生锻炼的时间和场地,不要给学生布置太多作业。但是学校不能保证家长不在校外给学生‘额外加餐’,报补习班等,所以学生体质下降,也不应由学校全部负责。”

Tags:高考录取,体育,成绩,挂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