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教育网,面向全国的中小学学教师、家长交流平台

29 *湖心亭看雪ppt配用优秀获奖教案

日期:2015-10-30 10:23 阅读:
张利敬  

地区: 河南省 - 开封市 - 顺河区

学校:开封市第十八中学

1课时

29 *湖心亭看雪  初中语文       人教2001课标版

1教学目标 2学情分析 3重点难点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讲授】湖心亭看雪

一、导语

      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古往今来,杭州的西湖美景,令天下多少文人墨客为之倾倒。

同学们,你们知道哪些描写西湖的诗句啊?同学们,诗人心中有一个春天,他笔下的西湖就春意盎然;诗人心中有一份柔情,他笔下的西湖就温柔缠绵。可是,如果,诗人的心中只有孤寂落寞,他笔下的西湖会是什么样子呢?让我们随张岱一起去《湖心亭看雪》,欣赏雪景并体会作者情感。

二、出示并齐读学习目标

三、了解作者

1.学生默读作者简介,回答问题。

(1)作者字什么?号什么?

(2)课文选自哪里?忆指什么?

课文选自《陶庵梦忆》,忆是指这是一部回忆录。写于明王朝灭亡之后,表现了对故国往事的怀念。

(3)作者的家乡是哪里? 山阴(即今天的浙江绍兴)。

他寓居的地方是?   杭州。这说明作者身在他乡,客居异地。

(4)“明亡后不仕”,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不仕”?

2.教师补充:明亡后,张岱曾参加过抗清斗争,后来消极避居在浙江剡溪山中,专心从事著述。他的文章缅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往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总带有淡淡的哀愁。

三、整体感知

(一).听读。

1.教师范读

2.要求:注意听读音及停顿

3.检查生字词。

(二).学生自读,疏通文意。

(1)请一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认真看书,看有没有读错的地方。

(2)学生齐读,注意读音和停顿;

(3)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注意注释,积累文言词语,一边读一边对照注释翻译,有问题画下了,注释上没有,又不太理解的提出来。

(3)检查翻译情况。

(三)品味思想感情,掌握写作特点

 请一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认真看书,思考问题:

1. 在文中找出记叙的要素——看雪的时间、目的地、人物、事件

明确:时间——崇祯五年十二月,大雪三日后的更定时分;

地点——西湖湖心亭;

人物——作者、两个金陵人、舟子、童子;

事件——看雪、写人。

2.请同学们找出文中写景的句子并分析它们奇在何处。

(1)明确:共有三句: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分析:张岱从听觉上着眼,一个“绝”字,写出了大雪后一片静寂,湖山封冻,人鸟都瑟缩着不敢外出,连空气也仿佛冻结了。一个“绝”字,传出了冰天雪地、万籁无声的森然寒意。

雾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思考问题:“雾凇沆砀”到底是个怎样的景致呢?请同学们参照课下注释6,想像一下。

明确:“雾凇”是一种非常罕见的自然现象,它是指冬日里不冻的江水腾起来的大雾,遇到寒冷的空气在树上凝结为霜花,气象学称之为“雾凇”。它是在一定气压、温度、风向等条件下形成的。雾凇之美,美在壮观、美在奇绝。

让我们一起欣赏雾凇图片,感受作者笔下的“雾凇沆砀”(多媒体)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湖中人两三粒而已。

思考问题3:此句哪几种景物是作者实际看到的,哪几种景物是作者想像自己站在湖心亭里看到的?

明确:“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是实写,是作者在舟中远眺所见;“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是虚写,是作者假设自己站在湖心亭上,悬想自己刚才在舟中行进时的情形。这样虚虚实实,更给人一种朦胧苍茫的夜间观雪感受。

(2)学生齐读写景的句子。

(3)说说本文中描写西湖雪景的文字有什么特色?

明确:简练自然质朴、不是雕琢。

(4)简介白描

白描原是一个绘画术语,指在绘画中只用线条勾勒,不著颜色的画法。在写作上,白描是指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用简练的文字,朴实地进行描写的方法。

3、共赏奇景品雅趣

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那么在观赏这样的奇景的时候,作者产生了怎样的情呢?请你把文中能表现作者感情的词句找出来并加以分析。

思考:作者晚年写《陶庵梦忆》,明朝已亡,纪年却仍用“崇祯”,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身在清朝还念念不忘明朝时候的事情,表现了作者对故国的怀念之情。)

时间——冬天的晚上是非常冷的时候,冷到什么程度呢?——“湖中人鸟声俱绝”。这个时候,别人都在干嘛?作者为什么偏偏选择这个时间去赏雪?这说明了他怎样的志趣?(他追求的是怎样的一种境界?) ——他追求的是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反映他拥有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趣。
人物——作者是一个人去赏雪的吗?你从什么地方看出来?可是明明有舟子,作者为什么又说是“独往湖心亭看雪”呢?(他为什么不把舟子拉上一块看呢?——他认为舟子看不懂。)这个“独”字反映出他怎样的个性特点?——文人雅士的清高、孤傲。
舟子不懂他的那份超脱世俗的情趣,那有人能懂吗?——有,湖心亭对坐饮酒观雪的两个金陵人能懂。
作者是怎么介绍这两个人的?一起读出来。
作者为什么不把这两人的名字写出来,而只写出他们“是金陵人,客此”?作者这样写的用意? “客此”,说明这两人也不是杭州人,都跟作者一样是客居他乡的游子。有同样的情趣,有同样的遭际,“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金陵人”,金陵,就是现在的南京。明朝开国时定都就在南京。作者点出“金陵人”,暗示引起了他对故国的思念。

明确:“独”、“喜”和“痴”。(也允许学生说其他的词,只要言之有理即可。)在夜深人静、寒气倍增的时刻,作者宁可披着皮袍、带着炉火也要一人独往,不愿看见人,也不愿被人看见,这在常人的眼中当然是一种痴举,但这个“痴”字包含了多少避世的幽愤和孤傲的情怀啊!叵料此时此刻却有两人铺毡对坐,“喜”字写出了作者的惊喜,但作者并不说自己大喜,反写二客“见余大喜”,实为作者自己的心声。作者在这里表现的是一种“孤高自赏”、“落寞孤傲”的情怀。

思考:本文的题目是《湖心亭看雪》,而本文为什么却用近一半的篇幅写人?

明确:本文题目虽是《湖心亭看雪》,但作者的目的绝不是单纯是为了写景,更是为了写人,和抒情。

4、品读课文

课堂总结:张岱的《湖心亭看雪》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清淡雅致的西湖雪景。作者运用了白描手法,将写景、叙事融为一体,浑然天成。文中所展示的高雅脱俗的情怀让我们感叹不已,读起来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但是不容忽视的是,作者消极避世的情绪,我们应该批判地对待。

(1)教师对本文内容作总结并在音乐声中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学生在音乐声中有感情的齐读课文。

四、拓展延伸

将本文与柳宗元的《江雪》作比较,两者在描写手法和表达情感上有何不同?

1小组讨论,请小组代表发言

2.师总:在描写手法上,《湖心亭看雪》主要使用白描,西湖的奇景和游湖人的雅趣相互映照。《江雪》主要使用烘托手法,景为人设。在表达的情感上,《湖心亭看雪》表达了作者清高自赏的感情和淡淡的愁绪,《江雪》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孤独感。

29 *湖心亭看雪 

课时设计 课堂实录

29 *湖心亭看雪 

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讲授】湖心亭看雪

一、导语

      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古往今来,杭州的西湖美景,令天下多少文人墨客为之倾倒。

同学们,你们知道哪些描写西湖的诗句啊?同学们,诗人心中有一个春天,他笔下的西湖就春意盎然;诗人心中有一份柔情,他笔下的西湖就温柔缠绵。可是,如果,诗人的心中只有孤寂落寞,他笔下的西湖会是什么样子呢?让我们随张岱一起去《湖心亭看雪》,欣赏雪景并体会作者情感。

二、出示并齐读学习目标

三、了解作者

1.学生默读作者简介,回答问题。

(1)作者字什么?号什么?

(2)课文选自哪里?忆指什么?

课文选自《陶庵梦忆》,忆是指这是一部回忆录。写于明王朝灭亡之后,表现了对故国往事的怀念。

(3)作者的家乡是哪里? 山阴(即今天的浙江绍兴)。

他寓居的地方是?   杭州。这说明作者身在他乡,客居异地。

(4)“明亡后不仕”,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不仕”?

2.教师补充:明亡后,张岱曾参加过抗清斗争,后来消极避居在浙江剡溪山中,专心从事著述。他的文章缅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往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总带有淡淡的哀愁。

三、整体感知

(一).听读。

1.教师范读

2.要求:注意听读音及停顿

3.检查生字词。

(二).学生自读,疏通文意。

(1)请一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认真看书,看有没有读错的地方。

(2)学生齐读,注意读音和停顿;

(3)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注意注释,积累文言词语,一边读一边对照注释翻译,有问题画下了,注释上没有,又不太理解的提出来。

(3)检查翻译情况。

(三)品味思想感情,掌握写作特点

 请一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认真看书,思考问题:

1. 在文中找出记叙的要素——看雪的时间、目的地、人物、事件

明确:时间——崇祯五年十二月,大雪三日后的更定时分;

地点——西湖湖心亭;

人物——作者、两个金陵人、舟子、童子;

事件——看雪、写人。

2.请同学们找出文中写景的句子并分析它们奇在何处。

(1)明确:共有三句: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分析:张岱从听觉上着眼,一个“绝”字,写出了大雪后一片静寂,湖山封冻,人鸟都瑟缩着不敢外出,连空气也仿佛冻结了。一个“绝”字,传出了冰天雪地、万籁无声的森然寒意。

雾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思考问题:“雾凇沆砀”到底是个怎样的景致呢?请同学们参照课下注释6,想像一下。

明确:“雾凇”是一种非常罕见的自然现象,它是指冬日里不冻的江水腾起来的大雾,遇到寒冷的空气在树上凝结为霜花,气象学称之为“雾凇”。它是在一定气压、温度、风向等条件下形成的。雾凇之美,美在壮观、美在奇绝。

让我们一起欣赏雾凇图片,感受作者笔下的“雾凇沆砀”(多媒体)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湖中人两三粒而已。

思考问题3:此句哪几种景物是作者实际看到的,哪几种景物是作者想像自己站在湖心亭里看到的?

明确:“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是实写,是作者在舟中远眺所见;“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是虚写,是作者假设自己站在湖心亭上,悬想自己刚才在舟中行进时的情形。这样虚虚实实,更给人一种朦胧苍茫的夜间观雪感受。

(2)学生齐读写景的句子。

(3)说说本文中描写西湖雪景的文字有什么特色?

明确:简练自然质朴、不是雕琢。

(4)简介白描

白描原是一个绘画术语,指在绘画中只用线条勾勒,不著颜色的画法。在写作上,白描是指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用简练的文字,朴实地进行描写的方法。

3、共赏奇景品雅趣

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那么在观赏这样的奇景的时候,作者产生了怎样的情呢?请你把文中能表现作者感情的词句找出来并加以分析。

思考:作者晚年写《陶庵梦忆》,明朝已亡,纪年却仍用“崇祯”,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身在清朝还念念不忘明朝时候的事情,表现了作者对故国的怀念之情。)

时间——冬天的晚上是非常冷的时候,冷到什么程度呢?——“湖中人鸟声俱绝”。这个时候,别人都在干嘛?作者为什么偏偏选择这个时间去赏雪?这说明了他怎样的志趣?(他追求的是怎样的一种境界?) ——他追求的是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反映他拥有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趣。
人物——作者是一个人去赏雪的吗?你从什么地方看出来?可是明明有舟子,作者为什么又说是“独往湖心亭看雪”呢?(他为什么不把舟子拉上一块看呢?——他认为舟子看不懂。)这个“独”字反映出他怎样的个性特点?——文人雅士的清高、孤傲。
舟子不懂他的那份超脱世俗的情趣,那有人能懂吗?——有,湖心亭对坐饮酒观雪的两个金陵人能懂。
作者是怎么介绍这两个人的?一起读出来。
作者为什么不把这两人的名字写出来,而只写出他们“是金陵人,客此”?作者这样写的用意? “客此”,说明这两人也不是杭州人,都跟作者一样是客居他乡的游子。有同样的情趣,有同样的遭际,“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金陵人”,金陵,就是现在的南京。明朝开国时定都就在南京。作者点出“金陵人”,暗示引起了他对故国的思念。

明确:“独”、“喜”和“痴”。(也允许学生说其他的词,只要言之有理即可。)在夜深人静、寒气倍增的时刻,作者宁可披着皮袍、带着炉火也要一人独往,不愿看见人,也不愿被人看见,这在常人的眼中当然是一种痴举,但这个“痴”字包含了多少避世的幽愤和孤傲的情怀啊!叵料此时此刻却有两人铺毡对坐,“喜”字写出了作者的惊喜,但作者并不说自己大喜,反写二客“见余大喜”,实为作者自己的心声。作者在这里表现的是一种“孤高自赏”、“落寞孤傲”的情怀。

思考:本文的题目是《湖心亭看雪》,而本文为什么却用近一半的篇幅写人?

明确:本文题目虽是《湖心亭看雪》,但作者的目的绝不是单纯是为了写景,更是为了写人,和抒情。

4、品读课文

课堂总结:张岱的《湖心亭看雪》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清淡雅致的西湖雪景。作者运用了白描手法,将写景、叙事融为一体,浑然天成。文中所展示的高雅脱俗的情怀让我们感叹不已,读起来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但是不容忽视的是,作者消极避世的情绪,我们应该批判地对待。

(1)教师对本文内容作总结并在音乐声中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学生在音乐声中有感情的齐读课文。

四、拓展延伸

将本文与柳宗元的《江雪》作比较,两者在描写手法和表达情感上有何不同?

1小组讨论,请小组代表发言

2.师总:在描写手法上,《湖心亭看雪》主要使用白描,西湖的奇景和游湖人的雅趣相互映照。《江雪》主要使用烘托手法,景为人设。在表达的情感上,《湖心亭看雪》表达了作者清高自赏的感情和淡淡的愁绪,《江雪》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孤独感。

Tags:湖心亭,看雪,ppt,配用,优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