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教育网,面向全国的中小学学教师、家长交流平台

好‘语’知时节,润‘德’细无声

日期:2015-3-6 09:16 阅读:
    好‘语’知时节,润‘德’细无声
    --五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点滴
    胶南市泊里镇中心小学  徐立军
    《品德与社会》课程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根据目标中要求让学生"在生活中养成文明礼貌、诚实守信、……有责任心的品质,……养成良好的生活和行为习惯"的具体要求,我在教学中,通过多种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参与中体验活动的含义,从中受到一些教育,就像春雨一样,"随风潜入夜",潜移默化地教育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一、变教条为感悟,促进学生良好道德的内化
    《品德与社会》教学建议中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全面地把握目标,改变过去偏重知识学习,忽略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教学观念.例如在教学五年级上册"诚信是金"这章节时,不是照本宣科,也不是照着教案的内容(因为教科书与教案上大多数的内容是根据城市的孩子基础编写的),而是让学生自己根据自己身边的实际与课本中的故事结合,谈谈课本中年轻人把"诚信"抛进水中其结果会怎么样?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办?同学们都指责年轻人丢掉了"诚信",也丢掉了一个人做人最基本的素质,学生也通过自己身边的不讲诚实守信的真实事例,感悟到"人无信不立"的深刻含义,从小就应该做到言而有信.这样,学生们在辨别中升华感悟,在感悟中鲜明态度,在态度中获得情感,从而进一步加强了自身的"免疫力",促进了自身良好道德的内化.
    二、变说理为体验,帮助学生良好道德的形成
    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在现实生活中,学生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品德和行为习惯,积累了一些社会生活经验,形成了相应的态度和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我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共同探究学习主题,不断丰富和发展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在获得内心体验的过程中,形成符合社会规范的价值观.例如:在教学五年级《品德与社会》中"感受快乐"这一节时,我先让学生把"快乐"理解清楚,快乐不能损害他人的利益,不能建立在别人痛苦之上,要让大家彼此分享.然后让学生说说使自己快乐的一些事,找一找自己身边快乐的事,最后让学生在课后去体验快乐,看谁体验得最好、最多.结果发现五、六班胡小松同学变了,以前他总是欺负班上的同学,班上的学生几乎都被他骂过或打过,他自己也以为自豪,认为这是最快乐的事.通过这个章节的学习,他认识到了自己以前的不良行为,通过与班主任多次配合教育,现在他一改前非,不再打骂班上的同学了.
    三、变课堂为实践,匡正学生良好道德的稳定
    为了把静态的教学内容和学生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我把课堂扩展到了学生的整个生活空间,把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联系起来.因为小学生的意志比较薄弱,很容易转变,毅力较差,许多事不能坚持到底.为了培养小学生的毅力,让他们形成持久的意志.我在教学中从开始就注意到这点,长期坚持匡正学生良好道德的稳定.例如:我在教学"磨炼毅力"时,在开学时我就给学生布置了一个任务:每天早上对着镜子微笑一下,并及时作上记录,要求学生坚持一周、一月、一期、一年、一直坚持下去.每次上课时,我都要检查,督促学生每天坚持做.开始学生不已为然,认为这么简单的一件事,满以为能坚持天天做,一天过去了,有几个学生忘记了,两天过去了,又有几个学生没坚持下去,一周又过去了,又多了几个学生没做.我一直让这些学生把没做的自己想法补上.坚持了半月之后,大家基本上形成了习惯,大多数都能坚持下来了.一个月后,当学习"磨炼毅力"这个章节时,大家看到了课本中的故事,更加坚定了每天坚持下去的信心,领会了"坚强的意志不是与生俱来的,需要我们不断地从一点一滴的小事练起".我让学生们记住:永恒就是美丽,执著就是艺术,平凡造就伟大.
    我认为,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不要过多的说教,在教学中,教师应"少说为妙",要多从鲜活的实例里去启发学生的灵性,多从学生自己体验中找回人的本性,多从实践中去唤醒学生的悟性."好‘语’知时节,当‘说’乃发生,随‘情’潜入心,润‘德’细无声".

Tags:时节,无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