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21世纪教育网小编给各位老师推荐了:渔歌子课堂实录,如果需要更多资源服务,请扫描关注21世纪教育网: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渔歌子》。 2.通过词中描绘的景物,想象画面,培养学生想象力。 3.体会文中“词画一体、人景合一”的意境,感悟诗人“心志平和”的心态。 4.通过朗读,感受诗词的魅力,培养学生阅读诗词的兴趣。 2学情分析 评论《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中段学生要“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四年级的学生,在前三个年级的学习中,对于古诗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大部分学生能通过看注释、查字典的方式理解诗意,但是在诵读中体验情感的能力还有所欠缺。这首词内容浅显,描写的田园风光优美恬淡,画面感强,因此教学这首诗词主要让学生反复诵读,并展开想象,为学生创设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诵读与想象中入诗境,悟诗情,获得审美感受。 3重点难点 评论1.在反复地品读中,体会这首词和谐的意境之美,培养阅读诗词的兴趣。 2.体会文中“词画一体、人景合一”的意境,感悟诗人“心志平和”的心态。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4.1.1教学目标 评论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渔歌子》。 2.通过词中描绘的景物,想象画面,培养学生想象力。 3.体会文中“词画一体、人景合一”的意境,感悟诗人“心志平和”的心态。 4.通过朗读,感受诗词的魅力,培养学生阅读诗词的兴趣。 4.1.2学时重点 评论在反复地品读中,体会这首词和谐的意境之美,培养阅读诗词的兴趣。 体会文中“词画一体、人景合一”的意境,感悟诗人“心志平和”的心态。 4.1.4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一、复习导入,走近诗人 评论1.回顾《忆江南》。 2.今天我们来学习另外一首词,板书课题,齐读。 3.介绍张志和,设置主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回顾《忆江南》,唤醒学生对词的记忆。从张志和的“和”字入手,设置悬念,为后面感悟词中和谐的意境以及心志平和的心境做铺垫。】 (一)人与景,和谐统一 1.词即是画,一首优美的词就是一幅美丽的画。让我们再读这首词,展开这幅画。你能从中找到哪些景物? 2.学生一边读一边把词中的景物圈出来。 3.板书:山、鸟、花、水、鱼、风、雨、人。 4.感悟画面中景物的和谐。 【设计意图:大书法家颜真卿说,张志和的词是“词中有画,画中有词。”学生在整体感知的同时,也初步感受到了词中人与景的和谐之美。】 (二)山与水,浑然一体 1.教师创设情境,配乐范读。 2.引导学生由远及近,由整体到局部想象画面。 3.学生展开想象,边读边感悟画面的美。 4.引读: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对话式教学”和“情景式体验”中,展开想象,把静止、不变的的画面活化为流动、自然的意境。当满眼的绿色,融入诗人的眼中,这浑然一体的画面,必将停留在学生心中。】 (三)情与景,完美融合 1.扣住词眼,解读“不须归”。 2.他为何不归?发散学生思维,引导学生回味词中美景,感悟诗人乐而忘我的境界。 3.拓展诗句: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4.指导朗读: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5.美景再现:课堂练笔,描述画面。 【设计意图:当我们展开想象的翅膀,远处的青山白鹭,近处的桃花流水……都一一呈现在我们眼前。学生在这一问一答,一吟一诵中,慢慢展开了这一幅绝妙的“烟波垂钓图”。】 1.师生对读《渔歌子》。 2.引导学生个性化朗读。 3.熟读成诵,齐背。 【设计意图:在层层推进的诵读中,一路小心地保护着诗词的秉性。引导学生得其法,品其味。让她悄然渗入学生的精神血脉,潜滋暗长。】 1.解读词眼,体会“不须归”的情怀。 2.感受词中渔翁的形象,理解诗人的人生态度。 3.和词悟情。出示《和答弟志和渔父歌》,师生角色对话。 【设计意图:诗人对大自然的回归,就是对人生自由的回归。归往精神的家园,生命的本真。有了这些体味,再读词,韵味已然不同。接着,借助张松龄的和诗,用“声音渐弱、画面渐隐”的表现手法对读,诗歌中那空灵悠远的意境就悄无声息地钻进了学生的内心深处。】 Tags:渔歌,课堂,实录 |
21世纪教育网,面向全国的中小学学教师、家长交流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