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21世纪教育网小编给各位老师推荐了:渔歌子优秀公开课教案,如果需要更多资源服务,请扫描关注21世纪教育网: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词。 2、体会诗词内容,通过想象,由词到画,感受到乡村风光的画意诗情;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 3、学生感受古诗词之魅力,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2学情分析 评论通过此课,让学生意识到,诗词可读,可画,可唱。结合课文拼音、注释,想象画面、联系作者生平和已学诗词是学习诗词的好办法。 3重点难点 评论1、通过读文和想象,能由词到画,感受乡村的诗情画意;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 2、体会 “斜风细雨不须归”的意境。 4教学过程 4.14.1.1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回顾旧知,走进《渔歌子》。 评论师:同学们,中国是诗的国度。中国古诗源远流长,浩如烟海,许多优秀的古诗词过目成诵,脍炙人口,美不胜收。这是极其珍贵的文化遗产之一。我们也学了不少,你能给大家展示一下吗?(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朗诵展示) 师:看到同学们分别用不同形式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老师非常高兴,想送给大家一份礼物,大家想要吗?(课件播放《渔歌子》,的歌曲录像,让学生反复看和听)。刚才的歌好听么?我听到有的同学还跟着音乐唱呢。这可不是一首普通的歌,歌词中含蕴着一首千古流传的经典诗词,你能给大家念出来吗?(指名一生念,课件出示《渔歌子》整首词)。 师:今天,让我们一起穿越时空隧道,跟随作者去品析这首古诗词。(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活动2【讲授】解题 评论1、质疑: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这首诗,然后小组进行讨论:它与我们以前学过的古诗有什么不同? 2、哪个小组的同学给交流一下你们的发现。 3、一个小组交流词的知识。 生一:我们平常学的古诗,每句的字数都相同,很整齐;而这首诗不是每一行的字数都相同; 生二:这首诗第三行、第四行和其它几行不一样;第三行、第四行字数更少。 生三:这是一首词。词是古代诗歌的一种,是配合乐曲而填写的歌诗。 生四:词所配的乐曲就叫“词牌”。渔歌子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首词的词牌名(请同学们在书上做好笔记)。 生五:我们平常学的古诗,每句的字数都相同,很整齐;然而词的句子却可以有长有短,所以词又称长短句。(请同学们在书上做好笔记)。 师小结:大家交流得很详细。 三、初读诗词,读准读通。 ( 课件出示整首词) 现在,请每位同学把这首词读上2分钟,注意做到两点要求:第一,要准字音,做到读得字正腔圆;第二,读通顺,读出节奏,试着读得有板有眼。 1、 学生自由读诗 2、 请个别学生读,(其他学生听他是否把字音读准),再请学生读出节奏(其他学生听,他哪里作了停顿) 3、 全体学生齐读一遍(读准音,读出节奏) 4、再读要求:读出词的节奏感,读出词的味道。 (教师由前面的集体读引)诗词读准了字音,读流畅了,那是远远不够的。诗词的读法和文章不一样,诗词在古代都是用来唱的,特别是词,读起来有一种抑扬错落的音乐美,读的时候要抑扬顿挫、轻重缓急。 (1)自由练读。 (2)哪个小组的同学来给大家展示一下(第二小组的同学上台轮流朗读,然后齐读一遍)。 (3)进行点评:下面的同学谁愿意来对第二组同学的朗读进行点评。 (4)再请两个孩子读,师评价:有点感觉了!像是在读词了!有了音乐感,韵律美!词的节奏感有了! (5)齐读,师引(师读前部分,生读后三个字;然后再交换): 西塞山前︱白鹭飞, 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四、细读诗词,赏词中画。 1、想象画面,说词中画。 师:诗词言情,诗词言志,诗词很多时候是一幅画。我读这首词的时候眼前就看到了很多美丽的景物。我想知道,你从这首词中读出了什么? 你在词中看到了哪些景物?指名交流。 生一:我读出了词中有西塞山。 生二:还有一行行的白鹭。 生三:鳜鱼在水里自由自在的玩耍。 生四:还有青箬笠、绿蓑衣。 师:还有吗? 生五:还有盛开的朵朵桃花。 生六:最后一句还写了斜风细雨。 (课件出示 :西塞山 白鹭 桃花 流水 鳜鱼 箬笠 蓑衣 斜风 细雨) (2)你还看到了什么?除了景物还有许多丰富的色彩呢,你看到了吗?(粉色、蓝色、青色、绿色、白色) (3)现在请同学们闭目想象读,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听,清脆的鸟鸣声,潺潺的流水声,还有鱼儿跳跃的声音,仿佛还能听到微风,细雨的声音) 2、想象画面,写词中画。 师:如果让你用一两句话形容一下这山、这水、这白鹭、这桃花,你想用上什么呢?请你想一想,再写下来。 师:哪个小组愿意把你写下的句子读给同学分享?(请一个小组交流,同时谭老师开始作画) 生一:连绵起伏的西塞山前,一行行的白鹭在翩翩起舞。 生二:桃花开了,一朵朵桃花绽开了笑脸。 生三:江水中,肥肥的鳜鱼正无忧无虑地游玩。 生四:微风习习,烟雨蒙蒙,有位渔翁正在江边钓鱼。 生五:(说整首词的意思) 师:说得真好!是啊,烟雨迷蒙的西塞山前,白鹭轻盈地划过绿野、春水、青天……桃花朵朵含春带露占尽风光,肥美的鳜鱼在潺潺流水中追逐嬉戏。微风习习吹面不寒,细雨蒙蒙润物无声。头戴箬笠身披蓑衣的渔翁在悠闲地钓鱼…… 师:孩子们,这样的画面给你怎样的感觉? 师:孩子们用你们的朗读,带大家一起走进这幅画,慢慢去欣赏。(古筝轻音乐响起,生齐读。) 五、精读诗词,品词中情。 1、走近词人张志和。 师:短短27个字,我们想象出了一幅美丽的画,这就是读诗词的好方法。读懂了词中画,我们再来品品词中人。词中哪一句写人? 生: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课件出示渔翁画面) 师:我们只能看到渔翁的侧影,你能想象此时此地此景中渔翁的神态、动作、心情吗? 生:渔翁看到这样的美景被陶醉了。 生:他悠然自得地在钓鱼。 生:他忘记了周围的东西。 2、初识不归情。 师:备课时老师反复读这首词,读着读着,这首词在我脑海中只剩下三个字,你们能感觉到是哪三个字吗? 生:不须归。 师:真是我的知音哪。 师:“不须归”的意思是——? 生:“不须归”就是不想回家。 师:那“不须归”的理由是——? 师:西塞山前白鹭飞 生:不须归 师:桃花流水鳜鱼肥 生:不须归 师: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 生:不——须——归…… 师:不须归呀不须归,张志和情不自禁就吟出了这曲渔歌子。你听,作者一边垂钓一边还吟唱着呢——你就是张志和,你觉得怎样吟能表达你的心情就怎样吟。 一生朗读渔歌子。 师:言之不足,你可以歌咏之。(鼓励学生放松心情吟诵) 一生吟诵。 师:歌咏之不足,你可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鼓励学生配上肢体动作吟诵。) 一生吟诵有了动作。 师:我们一起来吟,把你的心情吟出来。 (配乐吟诵,不少学生摇头晃脑或手舞足蹈。) 3、探作者,感悟不归情。 (1)潇潇春雨洒江天,渔人垂钓好悠闲。这位陶醉在青山绿水间的渔翁是个怎样的人呢? 学习一首诗词,不光要读懂字面的意思,还要走近一位作者,解读一种生活,阐释一段历史。现在,我们就来了解张志和。 (2)出示张志和的介绍。 张志和,初名龟龄,唐代著名词人诗人,画家,还精通音律。16岁,写折子给皇帝,写的是治国良方,皇帝很喜欢,赐名“志和”。后来因事被贬官,从此再也不作官,隐居在太湖一带,扁舟垂钓,自称“烟波钓徒”。 4.了解了这些情况以后,再来看这首诗,齐读:斜风细雨不须归。这个“归”字还仅仅是回家么? 5.也正是有这样宁静的心态,闲适的心境,眼睛中才有美丽的景色,所以,整首词明丽俊美,深得人们的喜爱。齐读。 A、这里如诗如画,令人如痴如醉,女生读前两句词。 B、作者怡然自得,怎不流连忘返,男生读后两句词。 六、课堂延伸,魅力《渔歌子》。 1、古词新唱,学唱《渔歌子》(课件出示:音乐) 师:你们听:音乐家为它配上了新的曲子用歌声在传唱。 2、欣赏《渔歌子》书画。 (1)词中有画,画中有词。一曲渔歌子,一幅忘归图,千古垂钓情,人们一直在追寻。画家用画笔描绘,书法家用书法诠释,现在就让咱们的谭老师用手中的画笔再带大家进入这清丽自然、醇香久远的永恒画卷吧。 ( 2)谭老师指导学生绘画。 3、师总结:同学们,你们是否知道,此词一出即被中国的诗人奉为词宗。这首词创作后不久流传到日本,当时日本天皇、皇亲国戚、学者名流争相仿效渔歌子,从此日本一些喜爱中国诗歌的人开始学着填词。可以说,这首词成了日本词学的开山之作。可见我们中国的诗词多么有魅力呀!让我们再次齐诵《渔歌子》将它铭记,将它传扬。 Tags:渔歌,优秀,开课,教案 |
21世纪教育网,面向全国的中小学学教师、家长交流平台